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有个鉴赏家名叫石成金。他是一个富有情趣,悟透人生,懂得生活的人。对世俗民情有很深刻的了解和把握。对酒、对石有着独特的品味和感受。他认为,人生美好的境界之一,正如宋代著名的理学家邵雍诗中所讲:“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石成金认为赏石与饮酒相仿。一是放虑,就是能够让人摒弃人生的烦恼和忧愁,忘却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等一切身外之物。二是娱心,能让人身心愉快,脱身于愁城欲海,欢快异常。三是缓酌,如同饮酒,需慢慢品味雅石的韵味。四是微醉,达到“美酒微醉后,好花半开时”的神游状态。五是通过清歌,赋诗,抚琴等助兴方式,使鉴赏达到一种美妙的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传统赏石文化对古代文人的浸透力和影响力很大,成为了一种传统符号,艺术精神,文化境界和生活方式。以石为师、以石为友、以石为志、以石为居,成为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和慰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文人的眼中泉石山水虽然是无生命之物,却觉有人的灵性和机趣。石之形与‘道’相侔,可以表现出仁者的胸襟和气度。景物与赏石的客观性与文人的主观性、情绪化在审美层面达到和谐统一,就会产生出伟大的思想,获取奇妙的灵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具有艺术家气质的文人雅士、或官宦僧侣,成为赏石界的主流,他们将奇石引向民间,或引入园林寺观,或引进书房客厅,闲时面对各种奇石,流连不已,并由此勃发诗兴、画意和灵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一些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如杜甫、刘禹锡、白居易、张祜、陆龟蒙、皮日休、杜牧等,都非常喜欢奇石,为此赋写了大量的诗文,据《素园石谱》介绍,诗圣杜甫曾收藏一方奇峰突兀,意境幽远的“小祝融”,“祝融为南岳衡山五峰中最为高峻者”,可见诗人爱石之心。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阁前叠石,堂中藏石”,在杭州得一方“天竺石”,在苏州得五方“太湖石”置于家中。他在《草堂集》中写道“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善山水,疲痴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由唐人之外向型为主转为内省型为主。由于奇石艺术是一种发现型、赏玩型、内省型的艺术文化,赏石风气同样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米芾、刘松年等。

宋代画家刘松年,尤好怪石、山野,曾绘《醉僧图》,图中绘一解衣坦胸,醉卧山石之上的醉僧形象,其周围林间山石,微妙逼真,画的自然奇石更显古朴和坚实,较好的表现了醉僧狂放的性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和赏石家,其书法圆韧遒劲,气势飞动,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大书法家”。其藏石、赏石、论石、更是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他的“皱、瘦、露、透”四个原则,作为评判“孤赏石”、“供石”的标准和要求,尤其是成为品评太湖石类奇石高下优势的“尺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的来说,古代文人注重精神层面的灵犀相通,表现在石文化精神与各种艺术在情感心灵层面上的契合和共鸣。可将其表现归纳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强调兴会感悟。“石道、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自取也”,其中之妙必有神悟,当以神会。2、强调意趣性灵。藏石、玩石能养气亦能助气,如同书法,“贵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3、修显个性。人之心性,往往于藏石中自然流露,一方奇石则能表现藏家的个性和风格。4、玩石强调超尘脱俗。妙化自然,外师造化,终得心源。甘于淡泊,心境清虚,不受名利所诱。5、强调审美愉悦,注重美感。从石中阅得快乐和美感,以养性情。达到“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6、强调情感宣泄,求得精神的解脱和心灵的慰藉。在赏石的过程中,把酒,抚琴,赏画,赋诗。注重心境的恬静,情怀的畅达,精神的自由,身心的愉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