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时四年的国共内战尘埃落定,最终以我党率领的人民子弟兵战胜了蒋介石方面的反动派军队而告终。而对于这些失败的反动派的归宿,人们对他们的印象便是除了战死在战场上和被我军所俘获的之外,其余的则随同蒋介石本人狼狈地逃窜到台湾偏安一隅。实际上除了大部分残兵败将跑到台湾之外,还有许多零星的武装势力散落在其他地区。
在这些零散的武装势力当中最为特殊的可能要数蒋军将领李弥所率领的部队,在大陆被我军所彻底击败之后,李弥从云南出境来到了地处中缅等多国交界的东南亚金三角一带,在这里李弥不仅得以生存,更是利用自己控制下所残存的部队击溃缅甸正规军,成为了当地的一个“霸主”,一度让附近的几个小国如临大敌。那么李弥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能够靠着手中的残兵败将便威震一方呢?
1902年李弥出生在云南边境城市腾冲的一个商人家庭,虽然李弥出生时值清朝末期,全国百姓大都处在一种民不聊生的状态,然而在这种乱世当中李弥的父辈却能够靠着自己的投机和精明通过倒卖一些北方的紧俏商品而得以赚到盆满钵满,甚至在很多时候不惜以损害普通民众利益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高利润,从经济实力来讲李弥家族可谓是在当富甲一方。
商人家庭出身的李弥从小就展现出来了较为聪颖的天资,但或许是成长环境下的潜移默化使然,也或许是遗传因素,李弥在读书以及为人处世方面常常喜欢用一种卖弄小聪明的方式来使得自己获益,这也使得他不被周遭的许多人所欣赏。对于李弥的未来,他的父亲也有着自己的打算,虽然他很希望李弥能够继承自己家族富足的产业,但时值民国乱世,各方割据势力如走马灯一般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以死守的方式基本上没有可能保住自家这份家产。俗话说有枪便是草头王,极有心机的父亲便有意培养李弥进入军队,假如儿子能在军队站稳脚跟、谋得一份军职,自然就有能力保住家中的丰厚财产,就这样当李弥成年之后,父亲便动用自身的人脉关系将他送到滇军部队当兵,李弥的军事生涯也正式开启。
李弥所服役的部队虽然隶属于滇军,但在当时由于南方以及西南一带混乱的割据状态,所以滇军有一部分驻扎在广东的广州,李弥正是其中的一员。他们的驻地距离当时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并不算远。李弥心中清楚,滇军这种部队即使成为了高级将领从全中国的军队系统来看也只算是一个边缘人物,而如果能够进入黄埔军校,所接触到的人则是能对未来中国局势产生影响的大人物。所以在广州的时候的他有意无意去向一些军界位高权重的人去靠拢,在李弥的努力之下,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打通关节成为了黄埔军校的一员。
作为中国的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军校,黄埔的宗旨是尽可能将世界范围内的先进作战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员,使其成为未来中国优秀的将领。李弥对于这套宗旨则是显得不屑一顾,对于他来说加入黄埔并不是为了报效国家,而是要将其作为自己上位的一块垫脚石,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引之下,李弥在黄埔期间虽然成绩尚可,但他的更多精力显然都投入了构建自己的人脉关系网上,在这里他和不少有背景势力的学员和教员建立了匪浅的关系,为他多年后在军政两界的地位打下来了基础。
从黄埔军校毕业之后,李弥回到了老部队滇军,由于这段时间黄埔的“镀金”精力,李弥在滇军内部也受到了重用,随后他被分配到滇军教导团成为了一名排长。排长虽然只是一个职务不高的军官,但当时的教导员却是滇军当中的一个极具影响力的队伍,能进入到这里的都是要在之后被重点培养的青年后备军官,如此看来李弥算是受到了滇军高层的器重,想要让他成为滇军未来的重要将领,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教导团的团长便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朱德元帅。彼时的朱德已经受到了我党先进思想的洗礼,他的一个任务便是在滇军内部寻觅能力出众的青年军官秘密发展成为我党的成员。
在最初的接触当中,为人机敏的李弥给朱德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朱德认为如果能对这个年轻人善加引导,他一定能够成为我党的优秀骨干分子。于是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朱德总是有意去向李弥灌输一些进步的新思想和对于中国未来命运的担忧,然而信奉实用主义的李弥对此却感到不屑一顾,在他看来任何的意识形态和理想信念都不如真金白银和加官进爵来得实惠,所以朱德多次对其加以的引导也最终没有让李弥有所觉醒。
南昌起义前夕,朱德对教导团的骨干军官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他们能够在这个关键时刻把握好人生和国家的方向,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都表示愿意追随朱德等人去完成打响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但这其中却并不包括李弥,在起义前夕,经过长时间权衡利弊的他最终选择了和上级朱德分道扬镳,偷偷地跑出教导团。从这件事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出李弥一生的追求所在,尽管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精明过人的人,但却不会做出任何损害自己的事情,用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来形容他可谓是恰如其分。
离开朱德之后,李弥认为想要在军内立足就一定要找到一个强有力的靠山。经过筛选,李弥把目光聚焦到了蒋介石的身上,在他看来从能力和谋略上来讲,只有蒋介石才最有可能将这些处于格局状态的军阀所收服,所以在随后李弥又开始活动心眼千方百计利用自己的人脉去对蒋介石进行接近和讨好。
黄埔时期身为校长蒋介石就认识李弥这个学生,但当时他对李弥的印象总体来说显得一般,因为李弥在当时的北伐和东征等战役当中并没有显示出什么过人的军事能力,所以在李弥在时隔数年后的再来投靠,他最初的时候也显得较为冷淡。
不过这难不倒善于揣摩别人心思的李弥,在了解蒋介石的为人之后,李弥开始投其所好地进行接近,从小商人家庭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李弥有着左右逢源的眼色和伶俐的口齿,随着时间的推移蒋介石也愈发对他看重。蒋介石在用人方面最大的特点便是唯亲而不唯能,当他把李弥视作心腹之后,自然在军内委以重任,将自己的心腹军队交予其统领。李弥军事生涯最为著名的一仗便是1944年率军在云南对日军进行反攻。由于日军扼守着松山制高点,中国军队无法顺利打通滇缅公路,这个时候的李弥发挥了自己的狡黠和“小聪明”,他一面命令队伍在正面进行佯攻,一面派一支小部队从另一侧挖坑道以破坏日本人的地堡,猝不及防之下日军损伤惨重,眼见得手的李弥迅速挥军推进,击溃了松山上的守军并打通了滇缅公路,这一仗可谓是李弥军事生涯最为耀眼的时刻。
不过李弥最为辉煌的战绩也仅限于此,在带兵打仗上李弥既没有杀伐果断的豪气也没有浴血坚持的顽强,这也就注定了他在遇到实力强悍的对手时终究难逃一败。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对于我党所创造的根据地进行疯狂的进攻,此时的李弥由于蒋介石的提携成为了其麾下13兵团的司令员,1948年底淮海战役开始之后,李弥被派往救援被我军围困的徐州,同时被派去的还有黄百韬的部队。
黄百韬的部队在出发后不久很快就被我军围点打援的计策围困在了碾庄这个小村庄,情势危急之下黄百韬派人向另一路的李弥进行求援,希望他能够及时发兵前来救援解碾庄之围。在接到黄百韬的求救信息之后,李弥却并没有迅速派出援兵,此时的他权衡利弊的利己主义心思再一次占了上风,如果此时派出援兵,固然是对黄百韬尽了同僚情义,但就李弥兵团和我军的实力对比来看则不一定能够解碾庄之围,这样一来自己的实力还会因此而受损,退一步来说黄百韬部队在国军战斗序列当中也只是非嫡系的杂牌部队,就算自己能够救出对方,也不会因此而取悦于蒋介石,所以面对黄百韬多次发出的求救信号李弥置若罔闻,最终黄百韬也落得了一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不过正所谓报应不爽,不久之后李弥自己的军队也被我军围困在了河南的陈官庄,生死时刻他没有随部队共存亡而是化装潜逃。在狼狈地逃到南京后,蒋介石因为作战不力和临阵脱逃想要降罪于他,此时李弥又一次发挥了自己的强项,在对蒋介石进行一番巧言令色时候不仅没有获罪反而重新以13军团司令员的身份回到老家云南。不巧的是这个时候已经是1949年,在我军的势如破竹之下李弥终究未能有所作为,在主政云南的卢汉通电起义后,李弥仓皇逃离中国,带领心腹部队南下到了东南亚金三角一带。
虽然李弥在国内的战绩一塌糊涂,但他的美械队伍对于缅甸军队来说可谓是一种“降维打击”,短短数年当中李弥就统治了金三角并且垄断了当地的鸦片生意,对于此李弥也得意地自称为“缅甸王”。由于这股残兵对于中缅边境边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我军最终决定出兵入缅肃清这股祸患。1960年11月20日,我军一支部队越过国境来到李弥残兵驻扎的大本营,经过一番激战后最终将这伙以李弥部下一个师长为首的顽敌全部除去。经此一战这伙残兵称霸缅甸的梦想就此破灭,中缅边境民众也有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