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岁月曾经并肩作战过的同志往往会结下极为深厚的情谊,因为当面对生与死的考验的时候,能将自己的生命所交托给的人必定会是自己所无条件信赖的人。
并且这种情谊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相反即使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这种感情也会历久而弥新。
1990年6月份,身为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元帅因为病情恶化而到了医院,此时自知时日无多的他最为想见到的一个人正是他多年以来的老下属以及老战友李先念。
当李先念来到病房的时候,已经形容枯槁的徐向前露出来了久违的笑容。
在经过简单的交谈之后徐向前向李先念交代了自己的后事并托付他为自己完成三条遗嘱,面对这位多年以来的老首长、老大哥,李先念也是含泪应允。
那么二人究竟有着怎样深厚的关系会让徐向前对李先念说出了最后的嘱托?而徐向前遗嘱当中的三条内容又分别是什么呢?
这一切都要从徐向前和李先念两人的一生讲起。
1901年,徐向前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的一户人家,徐家在当时有一定的积蓄,所以等到徐向前到了学龄的时候,家人就将他送到了县城的学堂进行学习,按照旧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想法,希望他能在学成之后靠着读书人的身份谋求一官半职,将来也好光宗耀祖。
徐向前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加之其在读书上的刻苦用功,所以他从私塾以及初小毕业之后以较为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地的师范学校。
在当时民众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北方农村当中,徐向前也算得上是一个富有学识的“大知识分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向前并没有按照家人曾经的设想在仕途上谋求个一官半职。
一来时值清末民初的乱世,各个政权如走马灯一般把持着国家的统治权,像徐向前这样没有关系和背景的年轻人根本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机会。
二来徐向前本人也对社会上盛行的风气极为失望,在不愿意和为官者同流合污的想法之下,他回到了家乡成为了一所小学的教员。
尽管只是一名在当时无甚社会地位的“教书匠”,但徐向前还是认真对待自己的这份工作,勤恳认真地对待所教的每一位学生。
另外徐向前虽然在他人看来性格沉默不苟言笑,但在工作之余他却是始终关注着国内的动向。
彼时的中国处在一个“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军阀割据当中,各方势力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大打出手而将老百姓置于一种生灵涂炭的境地当中。
面对这种现实徐向前感到愤懑不平却又无可奈何,毕竟作为一个区区的小学教员他根本无力改变学校的大环境,所以他也常常夙夜忧叹这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1924年的时候,徐向前决定另谋出路以更为直接地报效国家。他听闻中山先生在广州创立了一所新式的黄埔军校,在这里所培养的不仅仅是作战的机器,更是心怀理想的爱国青年。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徐向前认为黄埔军校便是他在事业上和人生上的急需的一站,所以在当年他辞别父母踏上了南下广州的旅程。
徐向前之前在教书之余对于战争和历史颇有研究,加之其不俗的文化水准,所以很快就在黄埔军校的招生考试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军校的一名学员。
由于徐向前偏内向的性格外加其是校内为数不多的北方人,所以他在同届的学生当中并不算是显眼的一个。
然而从成绩来看他却始终名列前茅,徐向前最为擅长的是对于地图的绘画,靠着这一手“绝活”他也成为了全校师生交口称赞的“优等生”,甚至连校长蒋介石都亲自召见过他并表示了自己的惜才之意。
不过在徐向前的眼中,他对这位热衷于权谋且习惯于任人唯亲的校长并没有一个好的印象,所以在校期间徐向前面对蒋介石的拉拢不为所动,与此相反他对于我党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则是极度认可,在黄埔学习期间成为了我党的一名正式党员。
在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清党”政变之后,徐向前来到了红军队伍当中成为了一名军官。
由于徐向前在军事上有着突出的天赋加之在校期间储备了扎实的相关知识,所以来到部队之后的徐向前在练兵和打仗方面很快就成为了队伍当中的优秀人才。
1929年徐向前被组织任命为红31师副师长,来到湖北和河南交界的大别山区一带进行队伍的建设和作战任务,而这一段经历也让徐向前结识了他这一生的好同志好战友李先念。
和徐向前相比,出生于1909年的李先念此时只是一个31师的普通战士。
李先念出身在湖北北部的一个贫寒农家,早早就辍学并进入木匠铺学习手艺,所以在参加红军之后不少的战友们也称李先念为“李木匠”。
作为战士的李先念在经历过几次徐向前所指挥的战斗之后对这个用兵如神的副师长充满敬佩之意,也暗自把他当作自己军事道路上的目标。
而很快敏锐的徐向前也发现了他的部队当中有着李先念这样一个战士,除了打仗勇猛之外李先念在组织宣传方面还有自己的一套本领,讲话极具感染力的他时常能够通过自己的演说往部队拉来不少的青壮年作为兵员。
于是慧眼识珠的徐向前很快便向组织进言加大对于李先念这个战士的培养,于是李先念从连指导员做起,很快就成了全师人尽皆知的优秀政工干部。
1931年徐向前担任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李先念也在这位老上级的培养之下红11师的政委。在当时的红军全军当中只有三个方面军,徐向前此时可谓是红军当中的中流砥柱。不过这段时期对于徐向前本人来说却并不是一段美好的记忆。
徐向前此时虽然手握重兵,但基于党指挥枪的原则,身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却必须要听从张国焘的命令。
北大毕业的张国焘虽然履历辉煌资格深厚且有着苏联方面的背景,但为人私心极重且心胸狭窄的他只是将党和军队变成了为自己谋私利的工具,甚至不惜在红军当中以“纯洁队伍”的名义大搞肃反扩大化,许多立场上不倾向于他的干部和战士都被秘密杀害,甚至连徐向前的夫人程训宣都未能幸免。
不止如此张国焘看还不止一次地试图罗织罪名将陷害徐向前。面对张国焘这种分裂党和军队的行为李先念感到极为愤怒,所以每当张国焘试图对四方面军干部做出不利举动的时候,李先念往往联合一些年轻且讲原则的军官与其针锋相对,这也多次帮助徐向前所避过张国焘的栽害。
除了在政治上的援手,李先念也曾经在战场上救下过徐向前。
1932年在鄂豫皖根据地所进行的枣阳会战当中,由于兵力和武器的悬殊,徐向前所在的四方面军指挥部陷在了敌人的包围圈当中,徐向前指挥警卫部队进行了数次的突围之后也未能冲破包围圈。
就当他认为自己会牺牲在枣阳的时候,李先念带领一支队伍在关键时刻打开一个突破口接应徐向前突出重围,经过了这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两人也彻底成为了生死之交。
在随后的反围剿和长征当中,徐向前和李先念都是配合无间,在战场上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在外人看来徐向前性格内向不苟言笑,而李先念则为人热情嘴皮子利索,很难想象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会有着如此深厚的关系,但事实上他们二人的情谊却堪比金坚。
抗战开始之后徐向前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的副师长,留在山西进行抗战的指挥,而李先念则在几经调动之后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鄂豫皖一带担任新四军部队的指挥官,并在多年之后带领部队参加了著名的“跃进大别山”等战役。
建国之后徐向前留在了部队并在随后的岁月当中担任了总参谋长和国防部长等要职,而李先念则投身于政务工作,在国务院管理经济多年,还在1983年当选为国家主席。
尽管两人的在空间上长时间分隔两地且在工作方面少有交集,但他们彼此的深厚的关系却并没有因此而中断,时常保持着通信和交流。
李先念在回忆自己前半生的时候也时常感慨,他称自己在党内有两个老师,一个是陈云教会了他经济,另一个则是徐向前教会了他打仗。
也正是由于这样真厚的关系,所以徐向前在病重的时候委托李先念来完成自己的遗愿。
等李先念来到医院坐到病床边的时候,徐向前向他交代了自己的遗愿:首先是他决定在逝世之后不去搞遗体告别仪式,第二是不去开隆重的追悼会,第三则是在火化之后将自己的骨灰分成四份,分别撒在大别山、太行山、河西走廊以及大巴山。
李先念明白徐向前遗嘱当中的深意,首先徐向前为人一生质朴低调,不愿意因为告别仪式和追悼会这样的形式而打扰他人的正常生活。
而将骨灰撒向的这几个地方正是他在战争岁月当中曾经奋战过的故土,听到这几条朴实而意义深刻的嘱托之后,李先念含泪应允,而当徐向前过世的时候李先念也一一照做。
徐向前的李先念一生的情谊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之间深厚的关系,更是无数先烈伟大友谊的一个缩影,而两人这种深情厚谊也必将激励着一代代的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