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不是请客吃饭,每一次的枪林弹雨都要意味着有无数的人生命将远离这样一个世界。

想要在残酷的战争当中存活乃至于取得最终的胜利,智慧、勇气和意志力等诸多品质是不可以或缺的,很多瞬息万变的时候甚至需要壮士断腕的果敢。

在我军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装备和武器都处在劣势当中,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我军部队还是打出过很多过以弱胜强的漂亮仗。

而这些都与我军指挥员在关键时刻沉着冷静抓住战机做出正确决定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毛主席跨越千里运筹帷幄,拯救十万大军于困局当中便是其中一个经典战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这个古老民族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每个中国人也能够以一个大国公民身份堂堂正正地做人。

然而新生政权的成立却并不意味着一切都能够风平浪静地进行发展,以美国为首的一批西方国家正在以虎视眈眈的目光盯着我们。

二战后的美国已经有了称霸世界的意图,为此他绝不容许在自己已经划定的势力范围当中出现一个与其意识形态相左的新生大国,所以从新中国诞生之初美国就以一种提防外加戒备的心态来进行监视。

恰好在1950年的时候我国临近的朝鲜半岛爆发了南北两方的内战,这个时候美国则以“匡扶正义”为借口集结了十余个盟国出兵朝鲜,对外则号称是“联合国军”。

虽然美国打着拯救半岛的旗号,然而明眼人很容易就能够看出美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最终的目的是要借朝鲜内政将战火扩展到新中国最终扼杀这样一个新生的政权。

面对美国人的来势汹汹,党和国家领导人当即决定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而我们的口号也正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到朝鲜半岛的志愿军很快就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第一次作战。

在战争开始的时候,联合国军方面的最高负责人是曾经在二战当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麦克阿瑟,由于美国自仁川登陆以来一直占据着朝鲜半岛的绝对优势,加之麦克阿瑟对于志愿军方面的轻视,所以对于这个全新的对手他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为在二战当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老兵,麦克阿瑟坚信武器装备和火力的强度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败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而二战当中和日本军队所进行的一系列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也印证了他的这一观点,当美国人将海陆空无死角的火力都投入到几个小岛上的时候,日本人显得根本没有让任何的还手之力,所以太平洋战争也就成就了麦克阿瑟的不败神话。

在面对中国志愿军的时候,麦克阿瑟也想着如法炮制,所以当他将朝鲜战场上的大部分火力都集中到一处的时候,心里认为这场战争已经胜利了一半。

然而麦克阿瑟不清楚的是,他所面对的这支队伍是经过了二十多年血与火考验的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数实战经历已经让志愿军有着极为充分的应变能力,所以在通过最初的交手探明了美国人强大的火力之后,我们便不再与对方进行硬碰硬的搏杀,反而利用朝鲜多山地的地理形态进行坑道战等新式战法以消耗敌人的火力优势,等到对方发起冲锋的时候我们再集中兵力对其进行分割歼灭。

所以在麦克阿瑟指挥的战争初期,美军并没有能够如预想一般迅速获得胜利,反而是在一些遭遇战当中被我军所重创,无奈之下号称天下无敌的麦克阿瑟也只得灰溜溜地黯然离开朝鲜,由另一位美军指挥官李奇微接任其总指挥的位置。

和麦克阿瑟相比,资历较浅的李奇微虽然在此前没有太大的名声,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务实派”,所以在他接手的时候没有像前任麦克阿瑟一般试图以绝对的火力进行速战速决,而是对于过往的战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的用兵策略。

经过一系列缜密的分析之后,李奇微看出志愿军最大的优势是作战时候顽强的战斗意志以及因地制宜地不断推出新的战术,例如坑道战之类的新战法便是其在朝鲜战争当中所创新的“杰作”。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志愿军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火力的匮乏和后勤补给的薄弱:通过一线部队的观察来看,双方在交火之后美军能够明显感觉得到志愿军火力的稀疏,这甚至还要逊色于二战时候的日本军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当时相比于武强装备的落后以及火力的不足来说,后勤补给的薄弱才是志愿军真正感到“卡脖子”的一个环节。

由于当时新中国尚且处在一个最初的建设期,所以在这样一场远征异国他乡的战争所爆发之后补给线都是临时 成立的,随着战线的拉长和朝鲜半岛地势的复杂,我们在后勤补给上的效率也是一再降低,士兵往往因为没有新鲜的蔬菜和肉类可吃只能背着一袋粗糙的炒面行军。

而得知了此种情况之后,李奇微也决定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以切断补给的方式来困死我方大军。

1951年,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打响,我军从上到下都摩拳擦掌试图就此击溃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和前几次战役不同的是,这一次“联合国军”当中并非是实力最强的美军打头阵,而是实力一般的韩国部队先来进行挑衅。

和美国军队相比,韩国人无论是火力配备还是实战经验都要远远逊色,像是一只只会空言恫吓的“纸老虎”,所以面对这样一个对手我们自然毫不留力,决心一举歼灭。

果然不出所料,由于这些韩军的战斗力难以上得台面,所以在最初进行交手之后,对方便一触即溃脱离接触,面对溃退的敌人志愿军自然要将其彻底消灭,所以几个主力兵团迅速前进追击,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

而在追击的路上,我方却又遇到几队小股的美军进行袭扰,不过和平时相比这些小部队美军显得兵无战心,只是短暂地与志愿军进行交手之后便随着之前的韩军一路溃退。

看到这样的情形,杨得志和宋时轮等几大兵团的主将感到大喜,如果按照这样的战斗力来说,在朝美军已然是秋后的蚂蚱,战争的胜利也是指日可待,所以几位主将纷纷下令快速追击肃清这些股敌人。

然而这一反常的情形却被志愿军总司令彭老总看在眼中。通过一年多以来的交手,彭总对于美国人的战法大致已经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每一次遭遇战当中,美军总会先以密集的炮火进行覆盖和打击随之再派步兵部队进行冲锋,这样做的目的一来是充分发挥其火力上的优势,二来则是要尽可能杀伤我军有生力量,为其随后的冲锋赢得时间和空间。

但这一次的遭遇战当中美国人却是一反常态地以小股部队记行袭扰,甚至不惜让韩军参与到他们的战术当中来,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美国人这次战法的改变似乎有着其他的目的。

经过一番思索之后彭老总突然暗叫不好,因为他已经看出来美国人在耍什么样的花招:敌人是想通过佯装战败的方式将志愿军主力部队吸引走,随后通过反包围的方式困死我军主力部队。

所以彭德怀赶紧给杨得志等人下令穷寇莫追,不过这一切终究还是晚了一步,在杨得志等人接到彭老总命令的时候,他们已经陷入了美国人的重重包围当中。

原来这一切都是李奇微设下的毒计,在对志愿军战法和补给能力进行研究之后,李奇微决定先派出小股疑兵进行袭扰,等到我军大部队出动之后再进行包围,果然在这种设计之下我军三个兵团十万余人被包围在三八线以南的腹地一带,难以冲破敌人的包围。

其实若以真实的战斗力而论,志愿军并不怕敌人囤积重兵,但此次李奇微所挑选的包围地点处在山脉综纵横的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军大部队难以集结成战斗队形,所以面对对方的包围几次进行突围都未能成功并且还造成了一定的伤亡,比伤亡更为严重的在于由于我军四面八方都是敌人,加之当时的志愿军空军部队尚未成型投入实战。

所以身后的补给根本没有办法到来,十万大军每天人吃马喂需要消耗不少的物资,而此次志愿军随身携带的粮食和淡水并不足够维持一场消耗战,所以拖得越久这些战士的生命便越多一分危险。

按照正常的处理方式,此时身在后方的彭老总应该调派部队不惜一切进行支援从而破掉美军的包围圈。

但带兵多年的彭老总却看出来美军的险恶用心,那就是对方最终的目的不仅在于困死吃掉包围圈内的这十万大军,更在于把他们当作“鱼饵”钓其身后志愿军全部主力进行救援,这样一来美军便可以在中途以逸待劳进行打援。

可以说此时的志愿军总部处在一个两难当中,如果放任不管那么无异于将杨得志宋时轮等人所率领的十万人马置于死地,而如果率兵救援则中了美国人“围点打援”的毒计,让之后的作战陷入极大的被动,此时此刻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彭老总也不禁感到左右为难。

在无可奈何之下彭老总将这一困境上报给了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希望伟人能在关键时刻拿出一个能将损失降到最低的主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毛主席正在为了前方的战事推进而感到忧心,所以在接到彭老总这一封加急电报的时候他的忧虑达到了开战以来的顶点。

拥有卓越战略眼光的他也同样看出了美国人的险恶用心,所以他当即决定采取“中心开花”的战术主动改守为攻破掉敌人的包围圈。

所谓的“中心开花”便是以被包围在核心的十万大军为主体,主动发动反击破除包围。彭老总和一些志愿军高层在接到这一命令时后感到有些迟疑,那就是这十万被包围的志愿军本已经身处困境当中,此时此刻怎么能够以反冲锋来破敌呢?

不过稍加思索之后彭老总等人就悟出了主席这一计策的妙处所在。

由于美军对于志愿军的围困已经达到了多日,在美国人的认知当中这已经是一些失去了战斗意志的“残兵败将”,转而将防御的重心放到了包围圈的外围。

但实际上十万志愿军虽然被困几日,但战斗力和建制还保存完整,此时动手正好可以做到攻其不备。

彭老总将这一电报发给了被围困的杨得志和宋时轮等主将,大家也纷纷赞同这一计划。于是在随后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当中,困在核心的几个兵团趁着美军进攻的间隙发起了气势如虹的反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美国人已经将主力布置到了打援方面,加之他们根本没有预料到志愿军会突然发动反攻,所以一时之间对方根本难以招架,与此同时在外围的志愿军援军也向着美军守御薄弱的环节猛攻。

就这样志愿军终于以最少伤亡的代价换来了十万人的生机,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当中一次经典的突围反击战。

战场上任何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唯有立足于实际冷静思考果断出手才能够做出最为正确的选择,而毛主席也通过这一战例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军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