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智慧民航导刊(策划:王丽杰 制作:王艺超 剪辑:李佳为)
中小机场在全国运输机场中数量大、分布广,战略价值大。中小机场作为运输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其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国家机场体系和航空运输网络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中小机场紧扣机场公共基础设施定位,提升机场通达性,“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得到推广;深度融合出行上下游及周边资源,创新发展模式,盘活存量资源;扩大国内通程航班服务范围,推进中转服务便利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11月21日,以“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为主题的第六届民航中小机场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在山西大同举办。落实高水平安全,就是要确保两个“绝对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小机场实现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这成了与会人员的共识。在转型发展关键期,准确把握发展、变革、稳定的辩证关系,推动中小机场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同步谋划、一体推进,成为关乎中小机场安全发展的核心要义。
推动一体化管理 增强安全牵引力
在全国中小机场中,有178个分别归属于28个机场集团。多数中小机场在安全基础、服务水平、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距离高质量目标仍有不小的发展空间。针对这一发展瓶颈,论坛嘉宾表示,充分利用集团管理、资源、制度整合优势和共建共享能力,以管理创新为发展动力,能够有效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为中小机场安全工作赋能。
航空情报是飞行安全和正常的重要保障。为解决所属中小机场航空情报设备落后、情报员难聘、人员流失严重、航行通告频繁出错等问题,内蒙古机场集团于2021年在包头机场设立了情报中心,分3批接收所有成员机场航空情报业务管理和保障工作,实现情报集中服务保障,中小机场不再需要进行情报人员培养和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成为全国整合中小机场航空情报集中服务的首次尝试。
“情报中心正式运行后,实现了情报信息的动态和数字化管理,航行通告拍发准确率由63.87%提高至99.6%,原始资料上报准确率由72.73%提高至100%。同时,情报工作由6名专职人员负责,全集团可减少43名情报员,每年节省费用上百万元”。内蒙古自治区民航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郭涌介绍,通过“干支联动”战略,内蒙古机场集团实现了中小机场的集中管控、集聚赋能和集约发展。
新疆地区运行环境复杂,设施设备隐患隐形高发。为强化中小机场安全保障能力,新疆机场集团提出建设全域管控中心项目,逐步实现了对全疆机场运行管控、应急管理、信息技术、气象预报、集中配载等8项功能的统一管理。
根据“全域+区域”一体化协同工作机制,在运行管控方面,新疆机场集团通过可视化的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开展全疆机场运行品质监测、重点航班监控、异常航班监管等工作,全方位、精细化监控航班运行的保障情况。在应急管理方面,发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心的核心枢纽作用,同时建设全国首个集团级应急管理平台,通过一键启动、一键发布、一键调度等功能,提高突发事件处置效率。在气象预报方面,自气象数据整合集中预报模式运行以来,疆内18个机场平均预报准确率达80.6%,重要天气预报准确率达83.3%。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济师潘峰表示,该运行机制不仅让机场的安全裕度和运行效率得到提高,更使旅客服务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吉林机场集团以安全生产委员会为平台,以“职能管理+业务指导”为支撑,以标准化制度程序为工具,以“大航务”“大机务”垂直管理为关键,建立了自上而下、贯穿到底的中小机场一体化管理模式。湖北机场集团则统筹构建了一体化运营管理的安全大格局,强化各机场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盘活安全资源“一本账”,下好安全管理“一盘棋”。浙江省机场集团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先后成立了集团保安公司、贵宾公司、数科公司、商业公司等机场关联专业类公司,先后组建了综合安全管理、机场应急管理、机场鸟防管理3个专家部,通过定期开展专业帮扶,助力中小机场提升安全管理能力。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经管系副主任、副教授李小群在论坛上表示,“小流量、高离散”的特点决定了支线市场在发展环境、商业模式、资源保障等方面有着比干线市场更为严苛的要求,其发展壮大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坚守。面对现状,重塑支线航空市场需要有系统化思维,以谋求更好发展。
实践表明,要推动中小机场安全发展,加快构建标准统一、科学完备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关键。应通过发挥制度间的融通支撑作用,形成系统合力,推动中小机场安全根基扎实牢固、运行状态平稳有序、应急处置及时有效。
运用数字化思维 提升服务支持力
如果按照地面100公里服务半径测算,中小机场覆盖了约50%的国土面积、接近60%的人口,是扩大航空服务覆盖范围、促进航空大众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利用新技术盘活资源,把智慧化手段与管理制度体系充分融合,提升中小机场安全保障水平和服务效能,成为论坛嘉宾讨论的重要议题。
中小机场空管是民航安全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支线航空蓬勃发展的形势下,需要空管系统与全国中小机场携手共同发力,持续改进优化管制方式,确保运行安全,满足增量需求。丽江机场海拔2242米,是典型的高原机场。近年来,丽江机场积极运用空管新技术,在进近管制区及代管区内采取ADS-B监视管制等策略,将管制间隔缩小至10公里,大幅提升了机场空域容量。在本届论坛上,云南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丽江机场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刘精明与大家分享了经验。丽江机场还建立了以隐蔽报警技术、视频监控技术、人工智能(AI)、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为先导的集成式安全防范保障体系,全力推进模块化机房、智慧航显、人脸库应用平台、双光谱航班起降跟踪系统等改扩建工程智慧化项目建设,研发构建了泸沽湖远程塔台数字化辅助决策与应急系统及机场塔台数字化模型,为机场发展赋能、拓路。
一个设施完善、服务优质的小机场能够吸引投资、人才和技术等资源,提升区域对外开放水平。西部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段克明表示,“中小机场已成为西部机场集团为西部地区特别是为老少边及欠发达地区提供基本航空服务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能够有效解决其他交通运输方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的难题。”
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小机场的“先天不足”问题,西部机场集团坚持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业务微创新”三大领域同向发力,启用支线机场航班管理及运行调度系统、机场智慧能源监管平台等信息系统,提升中小机场安全管理数智化水平,增强了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嘉宾们的主题演讲传递出一个信号,消除中小机场运行管理中的难点、堵点、痛点,要全周期、系统化推动科技创新、自主研发,大力推动国产核心技术设备研发使用。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尚羽介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指引下,我国空港地面设备行业快速发展壮大,研发出一批全球首创产品。尤其是电动空港地面设备,从仿形设计进入创新研发阶段,形成了一批世界领先的电动化国产装备,改变了传统的空港地面设备作业模式。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资本运营与创新业务部业务经理胡喆介绍,为加速推动民航业创新能力等级跃迁,中国航信通过技术创新业务,重塑民航业务模式。其打造的“对账通”产品能够为机场、航空公司、地服公司等多方主体提供费用归集、数据整合、账单核对的统一平台,同时基于区块链技术,生成实时、透明、可溯源且不可篡改的对账凭据和账单,建立了高效可靠的多主体协作模式。
此外,通过运用数字化思维,能够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市场空间、发挥竞争优势,打造具有中国新时代特色的机场枢纽。山西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阳介绍,作为我国民航领域首个区域枢纽机场探索能源、建筑、设施全面低碳化改造的项目,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以光伏、中深层地热、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为基础,以多形式储能、建筑光储直柔、多能互补综合利用、绿电高效消纳、能碳智慧管理为支撑,致力于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华北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忠认为,在国家产业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对智慧民航、绿色低碳、低空经济等新领域、新理念、新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已成为机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激发内生动力 打造创新驱动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源泉和根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勇担当的人才队伍,能够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发展动能深度转换。
由于大多数中小机场所在城市吸引力较弱,薪酬待遇较低,晋升机制不够完善,人才稳定性不足,人员资质问题突出。针对这一问题,论坛嘉宾指出,应统一集团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集团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深化人才交流合作和对口支援。
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安全总监李善财介绍,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大力促进各成员机场干部流动,为各成员机场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支持,同时通过建立各专业技术人才库,进一步加大人才管理力度,全方位汇聚人才力量,为机场发展筑牢人力基础。班组是安全生产的基础细胞。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潘有军介绍,班组标准化建设有助于发挥标杆标兵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三基”建设与作风建设,加强内部职业技能鉴定,从而大幅提升从业人员岗位胜任能力。
在交流中,中小机场普遍反映人才培养机制、培训体系不健全,缺少定期培养培训平台。具体来说,中小机场现有培训渠道少,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与机场需求的契合度低;专业人员及安全管理人员普遍缺乏有效系统的专职培训与定向培养,无法充分满足技能提升与资质取证需求。对此,首都机场集团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学兵建议,中小机场与高等院校、行业智库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有利于构建管理人才培养交流机制,完善人才梯队建设。杨学兵介绍,中小机场差异大、分布广、成长性不同,亟须根据发展特征分类施策,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首都机场集团管理学院作为企业智库,充分发挥智库研究功能,以破解中小机场发展难题和提升中小机场发展品质为主线,开展了相关研究。
各地机场积极探索建立人才培养交流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挖掘员工内生动力,为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围绕“以干带支、以干促支”思路,西部机场集团选拔干线、支线机场基层业务骨干和优秀管理人员开展双向交流,将大型机场的管理标准传导至中小机场;同时建立全集团的管制、通导、消防、安检、特殊车辆等核心岗位实训基地和演训平台,甄选安检、消防、配载等19门专业课程和30余名内训讲师,组织开展送课上门,集团内的中小机场基础管理水平和员工能力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内蒙古机场集团近年来大力开展“五小”创新,各单位共申报“五小”创新成果1323项,参与员工累计达到3141人次,参与率达78%,有效提高了机场安全裕度、运行效率,节省了人工成本。如登机廊桥靠接ARJ21机型改造项目,仅支出2000多元的改造费用,便将老式登机桥的安全靴由压敏式改造为机械式,实现登机桥靠接ARJ21机型,使各机场不必再购买该机型的专用客梯车;飞机除冰废液净化再利用项目,在解决除冰液污染、腐蚀道面的安全、环保问题的同时,可将净化后的飞机除冰废液用于机场道面除雪,仅呼和浩特机场每年就可节约费用80余万元。
“小切口”推动“大变革”。随着创新机制的完善、创新环境的优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创造活力迸发,加速推动创新成果在中小机场落地生根。(中国民航报 记者田以丹)
(本文刊载于中国民航报2024年11月27日5版)
《智慧民航》导刊每周三
与广大读者见面
让我们一起
聚焦智慧民航建设热点
擘画全新未来
期待您的来稿!
投稿邮箱:icanews@163.com
编辑|孙文瑾
校对|张 彤
审核|程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