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给国营三三一厂(现湖南株洲中国航发南方公司)的嘉勉信,祝贺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M-11试制成功。毛主席在嘉勉信中写到:“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批爱姆十一型航空发动机成功的胜利。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M-11是一种源自苏联的5缸气冷星形活塞发动机,中国试制并量产后主要用于配装初教5教练机(雅克-18)。1954年1月13日,第二机械工业部正式批准设计任务书,要求工厂在1955年第三季度前完成首台发动机试制任务,后又根据需要将研制计划缩短一年。
为加快发动机研制进度,中央特调时任江西省副省长牛荫冠到工厂任厂长兼党委书记,湖南省选送30多名优秀干部进厂充实各级力量,航空工业局副局长油江带领专家组驻厂指导,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干部工人和大中专毕业生汇集株洲,新中国航空发动机史上第一次型号研制大会战拉开序幕。
几千张施工卡片需要手工绘制,3121种各类工具、夹具、刀具、量具需要自行制造,生产工艺装备的厂房甚至还未完成建设……没有光学曲线磨床,也没有线切割机,工人就用锉刀锉、油石磨,制成各种型板,完成钢模制造。没有电镀槽,工人就把一只痰盂放在大缸中,在缸里加热水保温,参考旧书摊上淘来的《电镀法》,完成了第一批零件镀铜。为了掌握“离心铸造法”,工人们一连数天泡在厂房里埋头试验,连晚上做梦碎碎念的都是“离心铸造”四个字。硬是凭着一股子拼劲,大家在85天内加工了1320项工艺装备,完成了全机567种2684个零部件的制造任务。
1954年7月29日,M11发动机首台整机装配完成;8月16日,顺利通过国家鉴定试车;9月18日,中央军委批准转入批量生产,当年底就成功交付了16台。M11发动机试制成功,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从简单修理迈向了制造生产。到1958年停产时,M11发动机累计交付500余台,为我国空军早期飞行员训练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活塞到喷气,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仅用了不到两年。1956年6月,新中国首台喷气式发动机——涡喷5在沈阳试制成功,新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喷气式发动机制造技术的国家之一。同年底,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发布,确定自主发展喷气技术等12项重点任务,航空发动机行业发展提速。1958年7月26日,喷发1A配装歼教1首飞成功。1963年涡喷6配装歼6试飞合格,1966年涡喷7配装歼7首飞成功,1969年涡轴5配装直6首飞成功,1970年涡桨5配装运7首飞成功……新中国迅速形成研制生产涡喷、涡轴、涡桨、活塞等全系列航空发动机的能力。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全面了解世界航空发动机技术前沿,深刻领悟航空动力装备科研规律,学习—参悟—创新的研发实践流程实现闭环加速。1986年,邓小平肯定发展新型涡扇发动机的建议,在“科研先行”方针指引下,预先研究持续加强,型号研制快步推进,重要设施加快建设,涡喷13、“昆仑”、“秦岭”等新型发动机陆续装备使用。2005年,“太行”发动机历经18年终于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航空发动机从中等推力到大推力、涡喷到涡扇、第二代到第三代的历史跨越。“玉龙”涡轴发动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走完了预研、研制、生产、使用、发展全过程,彻底扭转了核心能力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航改燃气轮机研制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在石化、电力、通讯等多个领域全面推广。
党的十八大以来,航空发动机事业迎来了新的明媚春天,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重组成立,加快推进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自主研发和制造生产。
建军90周年朱日和沙场阅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建党百年隆重庆典,中国航发一批批新动力新装备亮相。“太行”系列军用发动机、“长江”系列商用发动机、100系列通航无人机发动机、三轻一重系列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自主研制跑出了加速度。
2023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亲切回信。回信指出,这些年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初步探索出一条自主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回信强调,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步伐,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为建设航空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贡献力量。
M11成功试制是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发轫。70年来,在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一路蹄疾步稳。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时代航发人创新奋进的信念更加坚定,追赶超越的信心更加充沛,坚守为中国航空事业打造强劲“中国心”的初心使命,路虽险峻,勇者无惧。
12月5日
晚19点~21点
2025《航空知识》《问天少年》订阅开启!
官方渠道,每期全国最快发出
双刊含赠约六一折!
开播下单还有机会获得神秘好礼!
↓直播预约入口↓
风上风云|云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