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阶层的跨越,特别是当前经济下行背景下。遗憾的是,很多人考了多次都没有成“公”,有些甚至从大学毕业就一直考,考到超龄,考到最后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有做公务员的能力。其实从大多数公务员日常工作内容来看,受过高等教育的正常人都可以胜任,有些岗位甚至中学学历就足够了。而且从入职后的情况看,公考成绩和今后的工作业绩基本没有联系,和仕途的进步更是看不出有多大关系,所以多次考不上也没必要怀疑人生,找到考不上的原因才是破局的根本。
结合这些年的经历,李石认为考得不好主要是缺乏公考必备的三个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归纳解题能力、临场决策能力。
一、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只有快速读懂并理解题目才能够准确地答题。虽然大家都受过高等教育,但是由于不少人平时缺乏阅读、缺少训练,考场上见到稍难的题目就头皮发麻,读完题目头脑空空,对题目的意思不明所以,自然就很难答对,直接后果就是行测做不完、申论答不到要点。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善,考多少次结果都应该差不多,所以必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提升阅读能力的方法很多,最直接的就是把近五至十年的真题都读熟,读到读完就知道答案从哪个角度找,读完国考读省考,再辅助读报纸、党的系列规定、名家作品(比如郑永年)等。只有多读并加以思考才能提高阅读速度、增强理解能力,才能迅速知道题目让你干什么,才能懂得从哪个角度去解题。
二、归纳解题能力
虽然考试的题目每年都不同,但是如果将历年的题目放在一起分析,你会发现这些题目有很多神似之处,基本可以分为几个大类,大类下面有的还会再细分为几个小类,无论大类还是小类,都有自己的解题规律。如果在备考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类型分别制定解决对策,考场上其实就是一个验证规律、对号入座的过程,你会感觉考试很惬意,过程很享受,分数自然也就比较理想。
当然很多考生也是下了功夫认真去准备,买了很厚的参考资料反复研读,报了一些培训班,但结果还是不理想,搞得自己也很困惑。其实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掌握方法,没有从看似掌握的基础上深入锻炼自己的归纳解题能力,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解题模式,往往人云亦云,授课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不能自如应对。考生一定要清楚,给你上课的好多老师,都是没考上公务员的,你机械的听他讲方法技巧,能自如答好题才怪!笔试如此,面试更是如此。因为公考是竞争性选拔性考试,具有你死我活,我活你死的排他性。
三、临场决策能力
毫无疑问,每年的考试题目都是新的,无论做多么充分的准备,考试时个别题目都可能一下子解不出来,这种时候,一定要敢于放弃。100多道题放弃5-8题,把节省的时间去做其他题,提高其他题的正确率,总分可能会更高,所以要学会放弃。当然这里的放弃也是要经过读题,做一个简单分析,在实在没有头绪的情况下选个自己认为最把握的才放弃的,放弃不等于不做,不等于不要这些分数。
总的来说,要想避免屡试不第,一定要悉心钻研考试技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归纳解题能力、临场决策能力,把考试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才能享受考试,战胜他人,顺利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