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臭氧层出现空洞这个事情,这是90年代最常被提及的一个词,类似的还有全球变暖等等。很多8090后应该还有印象。可是近些年来,为什么却不提了呢?

这个空洞是已经被修复了?还是这根本就是一个谎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先来看看这件事情的起因:

早在1970年开始,科学家们就已经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会在特定季节迅速变薄,随后又会消失。

直到1985年,科学家惊奇的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减薄了70%左右,面积有2400万平方公里,这已经相当一个北美洲的面积,这种让科学家们十分震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导致臭氧层空洞的罪魁祸首是氯原子。于是乎,为了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在1987年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这是一项旨在通过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化学品的全球协议。

根据该协议,各国承诺在一定的时间内减少或停止使用氯氟烃、卤代烃等物质,并开发替代品,如氢氟烃(HFCs)、氢氯氟烃(HCFCs)等。这项协议于1989年生效。

臭氧层是什么?

臭氧,即O₃,由3个氧原子组成,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有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辐射伤害。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的是,臭氧层并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最外侧,而是位于平流层之中,浓度最大的区域通常位于距离地面20~25公里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数亿年前,地球大气中其实并没有臭氧层,所以地表会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因此地表几乎没有生物可以生存,只有在水中才会有少量生物生存,因为水能够吸收紫外线。

后来,随着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加,部分氧气受到紫外线的辐射分解成了两个氧原子,然后这两个氧原子再和氧分子合并,最终产生了臭氧(O₃)。目前大气中90%以上的臭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

臭氧性质非常不稳定,通过某种化学反应臭氧又会分解成氧分子和氧原子。它是怎么分解的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臭氧层是如何被破坏的?

我们以前经常会听到家电宣传时会提到无氟冰箱,无氟空调等,因为之前的制冷剂主要就是氟利昂。氟利昂其实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氢氟烃(HFCs),但真正破坏臭氧的并不是氟,而是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氢氟烃泄露到大气中后,经过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会分解出氯原子,而这种氯原子就是一种催化剂,氯原子会跟臭氧会发生反应变成一氧化氯和氧原子,而一氧化氯又会跟氧原子发生反应变成氯原子和氧分子,也就是说这个氯原子转了一圈,最终只是把臭氧给破坏了,自己还是氯原子,完了后又继续霍霍下一个臭氧。这个过程是循环的,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千个臭氧分子,最终导致臭氧层变薄。

为什么臭氧层空洞出现在南极呢?

这是因为南极极端寒冷,形成了一种叫做极地平流层云的特殊云。而这些云可以提供一个平面,让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和其分解产物更容易聚集和反应,增加了破坏臭氧的效率。触发了大规模的臭氧损耗,最终在南极上空优先形成了臭氧层空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为什么臭氧空洞现在不提及了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已经算不上威胁。还是前面所提到的那个协议,这是最成功的一个协议,由于各国联合“自救”,北极地区的臭氧层空洞已经完全“愈合”,而南极更大的空洞也正在慢慢恢复。预计到2065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应该能够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他言论---谎言?

也有人说,之前臭氧层空洞之所以提的多,是因为配合家电下乡家电拉动经济的重要手段,无氟宣传多了,更新换代需求就起来了。

那个时候主要也只能生产家电,产业升级水平还不够。供需两旺,经济就起来了。现在产业升级起来了,家电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不怎么宣传了。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