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块土地上最不好做的生意,恐怕真的是零食赛道。在这条卷成麻花的赛道上,能卷上A股本就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期间稍微有点风吹草动,瞬间就溃不成军。
突然感慨这件事,源于今天刷大A,突然发现良品铺子的评论区,还有不少网友在拿打假博主举报红薯粉成分造假说事儿。
这事儿快一个月了。大约在月初,打假博主“松哥打虎”上门找良品铺子茬,打假人和保安发生肢体冲突,很快就吸引了外界关注。次日,武汉东西湖市监局介入此事,宣布立案调查。大约再过了半个月,武汉东西湖市场监管局发布通报,确证产品中未发现木薯成分。
事情到这当然没完。“松哥打虎”似乎对监管局也并不买账,坚持市监部门存在“没有对其举报材料的真实性和证明力作出回应”,“在未确认举报材料真实性的情况下作出违法事实不成立的结论显然不当”,并咬死自己的检测报告系购买产品后,直接寄送到广东惠州海关进行检测,中间没有任何人经手,所有报告全部来自海关官方检测。
你看,官方说的定论都没用。打假人本就强硬的打假态度,叠加了私域信徒,恐怕再来几个官方,也能掀起专属于自己的浪花。
不信官方信自己。就舆论场的弱传播效应而言,打假人扮演的弱势者角色基于对权威的挑战,看起来在力量上并不对等,但在共情基础上,却能聚拢更多情绪,支持者让他们稳稳占据上风。
不得不提及的是,职业打假人在从十余年前横空出世,如今已经形成了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前赴者”开始还秉承着“为民请命”的路子,自从越来越多三教九流的“后继者”进入市场,导致大量的打假成为“假打”。从收徒、卖课到发展私域,割粉丝韭菜,他们借助法律法规的空间,开发了完整的打假维权培训教程,不但广撒网找商家索赔,还可承诺帮商家“搞”同行,成为商战的有效武器。
按理说,本来揭露造假,给消费者维权的法律法规,更希望是在市场监管环节缺位时,为个体补充救济提供保障,但知假买假,甚至没假也能买出假来,让此类打假行为逐渐变质。当下,不少打假人的行径更像狐假虎威,欺行霸市的“小混混”,在以“铁头”为代表的“咆哮派”打假团体落网后,名为打假,实为敲诈勒索的行为浮出水面。
以良品铺子配料表事件为例,“松哥打虎”开始冲击企业,与工作人员正面冲突的行为本身就有故意制造对立和噱头的意思。企业又不在办公场所制造红薯粉,本可通过官方举报途径解决的事儿,故意和保安发生摩擦和冲突,只能理解为冲突叙事添补情节。
而在武汉东西湖市监局出具明确结果,并对外通报后,打假人仍继续组织粉丝闹腾,扩散官方不权威,并且试图使用自己单独向合肥市监部门举报燕之坊食品的这起案件尚未结案为由,混淆一气,来论证武汉东西湖市监局的通报并不属实。
还需要注意到的是“松哥打虎”言必提及的“海关检测”,即“拱北海关技术中心”,本身其系海关下属的二类事业单位,并非海关本身,是对外营业的机构。此前,国家认监委《关于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统一实施的通知》明确,没有盖有CMA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报告,不具有对社会的证明作用。“松哥打虎”提供的这份检测报告,就明晃晃写清楚了,“本报告项目不在实验室CMA/CNAS范围内,检测数据和结果仅作为科研、教学或委托单位内部使用。”看起来“海关”对“市监局”的“公对公”左右手互搏之术,本质上仍然是“私对公”的私人不规范委托。
食品安全是食品行业的红线和生命线,良品只是个靶子,作为一家企业,如果配料表真有问题,依据法律法规该罚就罚,哪怕一罚到底也不为过。可在没明确论证企业有问题的情况下,大量网友涌入良品铺子相关评论区留言,多个相关直播间、视频作品遭遇冲击,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无法抹平这份无法确证的“打假”对企业造成的声誉影响。
一边是信誉冲击,一边则是声名鹊起。在企业生育影响的同时,打假人依托打大公司,大企业受到广泛关注,借势还能扩充社群,招徒授课,甚至有打假人喊出拜师学艺,月入五万的口号。
今年上半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强调,要依法规制职业索赔行为,对利用投诉举报牟取不正当利益、侵害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要从严审查,准确把握投诉受理范围、举报立案条件等。
落到地方政策上,自良品铺子“中招以后”,11月以来,包括河南漯河在内的陆续多个城市相继出台政策,也指向了恶意打假。对职业打假人连续数年的多条“紧箍咒”,恐怕是官方已经意识到,该群体行为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模糊,长期侵扰市场,对民营经济良性生态产生威胁。
支持打假人,但不代表就应该支持假打。对付良品铺子这一套手段,下次再对“李品铺子”“优品铺子”使用,对外企和国企使用,最后产生的影响又该如何抚平呢?
行业有问题该治,职业打假人群体该不该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