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韩国《朝鲜日报》最新报道,中国正在四川乐山建造航母用核反应堆原型,这标志着中国核动力航母计划取得实质性进展。结合今年3月海军政委袁华智确认第四艘航母已在建造中的信息,中国航母发展正处于关键节点。然而,一些西方分析家对此表达担忧,认为发展大型航母舰队可能会拖累中国海军战力。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中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战略定位存在根本差异。美军追求全球海洋霸权,需要航母战斗群在全球范围内投射力量。而中国海军奉行区域拒止战略,主要应对第一岛链内的潜在冲突。新加坡分析人士指出,中国航母虽然具备远洋能力,但其主要作战区域仍将集中在南海和台海等近海区域。这意味着中国航母不会像美军那样面临远离母港作战的高风险。

当前红海局势为美军航母战略的脆弱性提供了最新注解。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在亚丁湾和红海的行动暴露出超级航母在受限水域的致命风险。胡塞武装仅凭低成本的反舰导弹和无人机就迫使这支庞大的海上力量始终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初以来,胡塞武装展现出的饱和攻击能力,动辄同时发射二十余枚反舰导弹的攻击模式,让航母战斗群的防空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即便是最先进的宙斯盾系统,在面对如此密集的导弹来袭时,其拦截效能也会随着攻击火力的增加而迅速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东亚海域,美军航母面临的威胁更为严峻。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的分析直指问题核心:在可能发生的重大冲突中,航母的生存能力令人生疑。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2019年美军"瑞安"号驱逐舰在台海巡航期间遭遇的解放军岸基雷达持续锁定事件,就清晰揭示了美军舰艇在第一岛链内面临的多重威胁。不仅要应对来自海空的打击,更要警惕覆盖全域的岸基火力网络。近年来中国在南海进行的反舰弹道导弹试验,展示了"航母杀手"导弹的实战能力,其高超音速末端制导弹头大幅压缩了航母的预警时间。

现代战争的信息化特征更加剧了这一困境。2022年俄乌冲突中莫斯科号巡洋舰的沉没给美军敲响警钟:即便是装备精良的主力战舰,在现代化导弹面前也不堪一击。对于体型更大、价值更高的航母而言,这种威胁尤其致命。美军内部2023年的战争推演已经证实,如果航母战斗群深入第一岛链内作战,将面临来自水下、水面、空中和陆地的全方位饱和打击,这种多维度的威胁态势使得航母的生存风险倍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中国具备强大的造船能力和完整的工业体系。美国兰德公司高级研究员希斯提到航母在远海作战时的脆弱性,但这种担忧在中国近海防御体系的支撑下大为减弱。更重要的是,即便航母在冲突中受损,中国造船业可以快速完成维修和更新,这与美军航母依赖有限的造修能力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中国航母发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搭载电磁弹射系统的福建舰,每一代都有重要突破。核动力航母的研发同样采取稳妥推进策略,这体现了中国海军对航母战力的理性认知。

因此,将美军航母发展经验简单套用于中国是一种战略误判。在区域防御战略和强大工业体系支撑下,中国航母舰队不会成为负担,而将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关键力量。西方一些战略家提出的"航母陷阱论",实际上暴露了其对中国海军战略定位的误解。

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第四艘航母的建造和核动力技术的突破,中国航母舰队将继续强化区域防御能力。这种发展模式既符合中国海军的战略需求,也与国家整体军事现代化进程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