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长春走出去的“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

作者:徐振泽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界硕果累累,而“两弹一星”工程则是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之一。199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国家为在这项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这些“两弹一星”元勋中,有一位出生并成长在长春,先后就读于长春自强学校和吉林毓文中学,他便是彭桓武。

生在长春--父亲彭树棠曾任长春县知事

有人对“两弹一星”元勋的个人经历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的成就与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在23位元勋中,有12人的父辈获得过国内外大学以上学历,7人有中学学历,2人是前清秀才。父辈们如此高的学历,在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实属罕见。更加深入的调查还表明,23位元勋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接受过来自父辈的家学蒙养。从长春走出去的“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其父亲彭树棠就曾到日本留学,后来在民国时期担任长春县知事,对他的成长影响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弹一星”元勋,长春人彭桓武先生,网络资料图片。↑】

彭树棠,字华清,1873年生于湖北麻城,晚清举人。由于品学兼优,彭树棠于1897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法政专科学校学习,回国后曾任湖北师范庚壬堂监学。1904年日俄战争在我国东北爆发后,双方都企图在中国攫取更大利益,致使东北边务繁重复杂。为此,“娴熟日语,精通法学”的彭树棠被调任延吉边务公署参事兼延吉开埠局坐办,掌管涉外事务。彭树棠到任后恪尽职守,“对延吉边界日俄的屡次挑衅都帷幄智御,消患于无形”,从而得到边务总督吴禄贞的重用,并由延吉巡抚陈中丞保升同知。

民国建立后,彭树棠虽被留用,但降级为长春县知事,可是他毫不气馁,曾手书“衙作禅堂心作佛,民为眷属国为家”悬于堂外,借以明志。彭树棠在长春任职近6年,是长春县知事中任期最长的一位,在治安、市政,特别是慈善方面做了许多事情,被长春人亲切地称为“长春彭”。其间,他也有过升迁的机会,但当他听说要送一笔不菲的银两时,愤然辞官,同时写下一首《七律·咏雪》,表达了自己绝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气节:

本来明月是前身,玉骨冰肌别有真。

百尺寒光能彻地,一毫余热不因人。

方圆自在都无相,潇洒风流总出尘。

何事洛阳裘万丈,袁安原不厌清贫。

彭桓武深受父亲彭树棠的影响,他说,自己直到70多岁还能背诵父亲创作的诗词,并一直从中汲取营养。

自学为主--高中读一年即考入清华大学

彭桓武是彭树棠的次子,生于1915年10月6日,当时彭树棠正在长春县知事任上。由于彭树棠的夫人产前曾梦见一只小熊闯进县衙,所以一度为这个孩子取名彭梦熊,后改名为彭桓武。

彭桓武少年时期有些与众不同。从体貌上看,他脑壳硕大,但骨瘦如柴,且疾病缠身。可是他从会说话起就会算术,上学前已能进行四则运算,而且算盘打得又快又准,令哥哥姐姐汗颜。

彭桓武5岁时在长春教会学校开蒙,但因体弱多病经常请假,可每次考试却都能取得好成绩。年纪稍长,他先后就读于长春自强学校和吉林毓文中学。这两所学校给彭桓武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同时也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春自强学校旧影,资料图片。↑】

初中毕业后,15岁的彭桓武随父兄赴北平(今北京)求学。在选择高中时,他将目标锁定在北师大附中和汇文中学,但在汇文中学申请的是高中二年级。这两所学校,前者是钱学森母校,后者培养了王大珩等20多位院士,录取标准可想而知。谁知,彭桓武居然同时收到了两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他忍痛放弃了北师大附中,进入汇文中学高二。谁知刚开学不久,彭桓武的母亲在长春病故,他便随父亲回家发丧。因离校长达数月,他只好在家自学。凭借着自学取得的成果,彭桓武回到北平后直接考进大同中学高三,几个月后又参加了高考,而且报考的只有清华、北大两所大学。

发榜了,彭桓武买来登有清华大学录取消息的报纸,在“金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而且是排在100名“同年”的第7位。

人们无法相信彭桓武只用一年时间,而且主要靠自学就完成了高中课程,随后便如探囊取物一般拿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人们更无法相信他在入学后,很快就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齐名,成为物理系“清华四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华大学毕业时的彭桓武,年方二十岁。网络资料图片。↑】

留学英国--导师称他为“最有前途的一位”

1935年夏,彭桓武从清华大学毕业,考取了周培源先生的研究生。两年后,“七七事变”爆发,彭桓武知道自己不能像哥哥那样投笔从戎,但又不甘心做亡国奴,于是他独自一人,几经辗转来到昆明。起初,他在云南大学任教,1938年考取了“英庚款”研究生。按照导师周培源的指点,他前往爱丁堡大学,投师马克斯·玻恩。

在清华大学读书6年,彭桓武只回过一次长春。彭树棠也只是在儿子本科毕业前来过北平,商讨他毕业后的去向。当时彭桓武的母亲已经去世,父亲又年过花甲,身边需要有人照顾。但当儿子表达了准备继续读书的愿望时,彭树棠称自己早有思想准备。

1941年,彭树棠病故于长春,当时彭桓武正在海外求学,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

彭桓武留学的爱丁堡大学是英国顶级大学,自1583年建校以来,培养出23位诺贝尔奖得主、3位英国首相。彭桓武的导师马克斯·玻恩曾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享誉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在彭桓武投师马克斯·玻恩前后,这位物理学家身边有海森堡、费米、奥本海默等几位伙伴和助手,他们都是、或者后来都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其中,海森堡早在1932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费米是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因主导建立了人类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被誉为“原子能之父”;奥本海默于1945年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被誉为“原子弹之父”。

当时在马克斯·玻恩的团队中还有一个叫克劳斯·福克斯的学者,是他与马克斯·玻恩一起为彭桓武确定了《电子的量子理论对金属的力学及热学性质之应用》的研究课题,此人后来曾在英国原子弹研制的核心岗位工作。

这就是马克斯·玻恩的队伍,也是彭桓武的导师、同事与同窗。即使在这些大师级人物之中,彭桓武的表现也不逊色。

马克斯·玻恩与爱因斯坦是好朋友,两人之间的书信后来被整理成《玻恩--爱因斯坦书信集(1916--1955)》。在这两位科学巨匠的书信集中,居然多次提到了彭桓武。在信中,马克斯·玻恩夸赞彭桓武是“一个杰出的人”,说“他是那么聪明,悟性极高,许多问题一点即通,学得那么快,那么好。在我门下的学生中,他是最有前途的一位”。

1940年年底,彭桓武圆满完成了导师的课题,获哲学博士学位。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已经封锁了经印度洋回国的航线。为了早日回国,彭桓武想了很多办法,有一次甚至决定绕道美国。不料在办理签证时,他发现表格上竟然要填写“父亲不是小偷”。彭桓武愤怒了,在他的心目中父亲是一个伟大、高尚的人,即使是说明“不是小偷”,也是对父亲的侮辱。为此,彭桓武拒绝填写,当然就等于放弃了这次回国的机会。然而,彭桓武的留学是有期限的,为此,马克斯·玻恩将其推荐到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所,成为著名科学家埃尔温·薛定谔理论物理所的博士后研究学者。

两年后,彭桓武重返爱丁堡,成为该校理论物理卡内基研究员,有了令人羡慕的身份和稳定的收入。1945年,应薛定之邀,彭桓武又返回都柏林,在高级研究院任助理教授,开始指导来自其他国家的研究生。

中国有一则寓言叫“塞翁失马”,彭桓武的这段经历恰好证明了故事中的辩证观点。虽然当时他有国难回,却因此有了在欧洲继续游学、讲学、搞科研的机会。虽然他在异国他乡又漂泊了6年,但从薛定谔这样的大师身上,他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其间,彭桓武在苏格兰《皇家学会学报》等代表世界水平的刊物上发表了近20篇论文。通过与海特勒与哈密顿长达两年的合作,于1943年提出了HHP理论。这是以他们三位科学家姓氏第一个字母命名、以能谱强度解释宇宙线能量分布和空间分布的理论,是对量子跃迁几率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从此,彭桓武的名字开始为国际物理学界所熟知。

1945年夏季,彭桓武凭借论文《量子场论的发散困难及辐射反作用的严格论述》获得爱丁堡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同年,他还与马克斯·玻恩合作,以关于场的量子力学与统计力学的探索研究,共同获得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格尔-布里斯班奖。

此时的彭桓武已经称得上功成名就了,但是,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完备的科研条件都未能动摇他回国的决心。几十年后还有人问彭桓武:“当年在国外,您已大有成就,为什么还要回到千疮百孔的中国?”听到这样的发问,彭桓武气愤地指出:“你这个问题的提法不对!你应该说为什么不回国。因为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毅然回国--为国防事业倾注心血

1947年,彭桓武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中国科学院现代物理研究所成立后,彭桓武与钱三强、吴有训、何泽慧等先后成为其核心成员。按照分工,彭桓武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培养人才上。他在清华大学开设了普通物理、量子力学及数学物理方法等课程,同时担任理论物理研究生导师。多年后,彭桓武指导的学生有的和他一起成为“两弹一星”元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桓武和夫人刘秉娴。图片来自网络。↑】

1958年9月,中国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在北京近郊交付使用。装置试车时,彭桓武作为理论物理师参与开堆值班。该工程的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已跨进原子能时代。但两年后,援建项目的苏联撕毁了技术合作协定,撤走专家,带走重要资料。从此,发展核工业和核武器的历史重任便落在了彭桓武这一代科学家的肩上。

由于美国、英国核弹研制的领军人物皆来自当年的马克斯·玻恩团队,所以彭桓武参与此项工作可谓当仁不让。在组建队伍时,彭桓武与王淦昌、郭永怀被称为原子弹研究的“三角架”,周恩来总理曾摆下“壮行酒”,送他们踏上征程,其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

彭桓武领导并参与了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一年后,彭桓武在青海省参与1:2核装置聚合爆轰试验,取得成功,随后负责解决铀-235生产中的相关问题。1964年年初,我国生产出合格的浓缩铀。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西北地区浩瀚的沙海中突然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随后升起一朵美丽的蘑菇云。几分钟后,全世界各大通讯社不约而同地播发了同样一条消息:中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起爆前,彭桓武、王淦昌、郭永怀、邓稼先等专家来到距爆心60公里的白云岗观察所,在“零时”前几分钟才进入掩体,等待他们辛苦孕育的“婴儿”诞生。

早在原子弹爆炸前,彭桓武便与于敏、周光召、黄祖洽等人开始了氢弹的理论设计。这项工作的 提前启动,大大缩短了我国从拥有原子弹到拥有氢弹的时间。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预定地点、高度空爆成功。

1969年9月23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彭桓武参与了前期主要环节的工作。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地下核试验成功,环环相扣,有力打破了当时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奠定了国防安全的基石,给新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有利的国际战略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桓武夫妇和他们的儿子。网络资料图片。↑】

淡泊名利--不愿做“不称职”的事

彭桓武是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名字与中国核反应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连在一起。他一生获得过无数荣誉和奖励。早在1948年,他就已经成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6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决定将国际永久编号为48798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彭桓武星”。

上面提到的每一项荣誉和奖励都足以让人奋斗一生,彭桓武亦如此。虽然他有着非凡的天赋,但是如果没有一年年的铢积寸累,没有一天天的燃糠自照,这份成就也是难以达到的。不过,彭桓武看重的仅仅是工作过程、成果和贡献,对所获得的荣誉、地位、钱财都看得很淡。在“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时,他坚称“这是集体的功绩”,将奖章放在单位存展。

从1954年起,他连续担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但是每到换届时,他总是提前找到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提出不要选他,还郑重其事地递交过“辞职申请”。他说:“那些事我根本不称职,不称职你去做那个干吗?”关于中国科学院对其职位的安排,彭桓武说:“我根本不称职,我去做所长,我怎么会做?”

1995年,彭桓武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得到奖金100万港元。他并没有自己收入囊中,而是设立“彭桓武纪念赠款”。多年来,共有近40位为祖国尖端科学事业作过贡献、年事已高的老同志获得赠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桓武先生。网络资料图片。↑】

物理诗歌--是他生活中的两大乐趣

作为一个普通人,彭桓武的生活有哪些乐趣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研究物理和写诗。于是,在彭桓武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中,除了那些平常人看不懂的“xyz”,还有一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天工总是鲜一-彭桓武诗文集》。彭桓武写的诗早年曾被父亲骂作“驴唇不对马嘴”,其实他的创作得过父亲的真传。笔者在这里选录几首,帮助读者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这位科学家的风采、情趣和境界。

彭桓武60岁时写过一首《七律·再游香山》:

叱咤风云半笑迁,年周甲子感联翩。

人情世事依然远,物理天工总是鲜。

分化合流聚色相,来踪去迹望尘烟。

香山翠柏迎红叶,胜似春光织锦毡。

70岁生日时,彭桓武又以一首《七律·七十自况》对自己的人生做了描画:

少小离巢自学飞,省垣故国识芳薇。

华园六载登堂座,云海多年入室帏。

众木喜看撑大厦,群禽协舞映朝晖。

一场霪雨风滥后,韧翼总凭余热挥。

这首诗中的“省垣”指的是早年曾经就读的吉林市(当时为吉林省会)。彭桓武对出生地长春也有着一份牵挂。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彭桓武曾前往鞍钢,协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完任务后,他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长春,回到了位于西四马路一个小院里的家,然而这里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这是彭桓武最后一次寻访故居,当他晚年再次回到长春时,这座小院已经消失了。

彭桓武个人生活的经历相当坎坷,他43岁时才结识、迎娶了在国务院机关幼儿园工作的刘秉娴大夫,两人恩爱有加,不料他们在一起生活了19年,夫人离世了。在彭桓武的文集中,有近20首诗是怀念爱妻的,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其中一首为:

对影如痴诉衷肠,别时已等聚时长。

生前慢待因忙乱,去后勤思怎补偿。

夫自安康居故里,儿同妻女立他疆。

但期国运蒸蒸上,发达文明赛列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桓武先生,网络资料图片。↑】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在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孙女彭立远敬献的花篮十分醒目。花篮上插着一封信,信中写道:

我亲爱的爷爷:您是一位伟大的爷爷,谢谢您。即使您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我在心里始终爱您。谢谢您赋予我爸爸生命,谢谢您如此伟大的爱。

参考资料:

1.《彭桓武传》(王霞著)

2.《长春厅志·长春县志》(长春社会科学院编辑,于泾校注)

3.《物理天工总是鲜一彭桓武诗文集》(彭桓武著)

4.《玻恩一爱因斯坦书信集(1916-1955)》

(本文原载2019年6月12日《长春日报》)

作者简介:徐振泽,省直单位退休干部。吉林省作协、长春作协会员。曾任吉林省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1975年发表作品,著有《新中国与苏联高层往来》(上、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车臣之鉴——俄罗斯恐怖事件根源及教训》《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姓名——苏联十月革命领袖传略》(2017年)《民国时期中苏关系新解》(2019年)。近年在报刊发表人物传记、散文、短篇小说、杂文80万字,部分作品结集为《念想儿》《见字如面》。另有作品收入《中国散文选粹》《永远的长白山赋——历史文化名人的吉林足迹》。

【胡同长春】编发长春记忆图文,欢迎阅读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