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英国曾主动的派遣过3次使者来华,想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扩大对华贸易,最后却都以失败告终。一些不明历史真相的人把失败都归咎于清王朝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

一、英国第一次使华。

中英两国官方第一次正式接触是在1793年。1793年此时中国的统治者还是乾隆皇帝,但此时的乾隆皇帝已经垂垂老矣,这一年他已经83岁了,清王朝在他的治理下国力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此时的清王朝那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版图辽阔、国家统一,清王朝不仅是东方第一大国,而且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强国。正所谓盛极必衰,清朝的衰败也是从乾隆中后期慢慢开始的,从英国大使两次觐见中国皇帝中也可以看出清王朝走向衰亡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

我们知道,清王朝一直以来秉持的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态度来对待其他国家的,一直实行的就是自给自足,闭关锁国的政策,所以对于世界发展大势上层统治者几乎一无所知。在18世纪60年英国已经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在1789年西方各国来华商船共86只,而英国就占了61只,但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严格的限制政策,严重制约了英国对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英国在1793年的时候任命马戛尔尼为特使,组成了一只600多人的庞大使团,以祝贺中国乾隆皇帝83岁寿辰为名赴华,如果不以这个名义来华我估计当时的乾隆是不会接见他。

英国第一次和中国统治阶级见面准备那是相当的充分,派的人全是精英,正使马戛尔尼是有名的外交家,而且还是一个具有广博知识的学者,毕业于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获硕士学位,历任驻俄公使、爱尔兰事务大臣、西印度石檀岛和托贝哥岛总督、印度马德拉斯总督等。副使斯当东,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曾在法国获医学硕士,后成为牛津大学的法学博士。代表团的其他成员,也都是由各种专家组成的,有哲学家、医学家、机核专家、画家、植物专家、航海家和军事家等。从这也能看出英国对这次访华是极其的重视的。

但是当时的清朝对待英国使臣是什么态度呢?可以用这几句话概括:最礼貌的迎接,最殷切的接待,最严密的监视,最文明的驱逐。

首先是迎接,对于接待的规格乾隆皇帝亲自做了指示,对待英国的规格比着缅甸、安南等国的接待规格要高,主要是乾隆皇帝觉得英国漂洋过海远道而来为了给他祝寿太不容易了,所以规格定的比其他国家要高。当时的直隶总督梁肯堂遵照乾隆的指示,给了代表团以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会见。会见后仅送到英国使者船上的筵席就整整四桌,每桌菜肴和水果有48种之多。送给使团的食物更是丰富无比,计有公牛20头,猪羊各120头,鸡鸭各100只,面粉、大米各160包,馒头14盒,茶叶14箱,100个,甜瓜3000个,黄瓜20篓等等。这充分展示了我东方人的热情好客,当时的马戛尔尼使团激动万分,马戛尔尼不断的向随员们赞叹,“这食品太丰富了,太丰富了"。这给了马戛尔尼一种错觉,他感觉这次出使有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就是觐见了。英使在觐见乾隆皇帝前出了个小插曲,就是关于觐见皇帝的礼节问题,英国人觐见皇帝的礼节是免冠,跪一膝,一俯首,而清朝时觐见皇帝都是三跪九叩,所以在这点上双方产生了争执。中国官员坚持马戛尔尼等应遵从中国礼法,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礼。英使则坚持用觐见英王之礼觐见皇帝。

这事双方争执了1个月,因为这事,英使差点没见到乾隆。幸运的是乾隆过寿,心情比较好,也没跟英使计较那么多,最后允许英使觐见时依英国礼节,屈一膝,但免去吻手礼。礼节问题解决了,就是觐见了,9月14日,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万树园正式接见了英使,聊的也挺愉快,而且还设宴招待了他们,赠送了一些礼物,并亲斟御酒给他们喝,第二天乾隆还特许他们游历了万树园,英使团成员还随同各级官员一道参加了乾隆生日的庆祝活动,这殷切的接待让英使感觉到这趟出使很可能达到预期目的。

马戛尔尼千里迢迢跑到中国可不真是为了给乾隆祝寿来的,他的真实目的是和中国建立起平等的国家关系,进一步拓宽英国的在华贸易。但是当马戛尔尼向清政府表明真实来意后,清政府态度那是180度大转变,乾隆皇帝立即要求陪英专使徵瑞严密监视,并想办法尽快把英国使团给弄回去,还给两广总督长麟下令,让他们做好军事准备,防止英国以此为借口而生事端。

马戛尔尼毕竟是有经验的外交家,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直线走不通,可以走曲线嘛。回到北京后,马戛尔尼开始找到当时的皇帝身边红人和珅,想通过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没想到的是和珅竟然以北京天气冷为理由督促他早日启程回国,而且一谈到通商贸易和珅就顾左右而言他,把马戛尔尼气的半死。马戛尔尼哪里知道,尽管和珅为权相,但在君主专制的中国也只能执行皇帝的命令,尤其是涉外事件。

为了使英使早日回国,乾隆不仅向英王及其使臣送了不少礼物,还把他们原来赠送的礼物给退了回去,并下了一道诏令,先是表扬了英使一番,然后针对英国要求派遣使臣驻华的事断然拒绝了,根本不给商量的余地,说这和天朝体制不合。就是这样马戛尔尼还是不甘心,又以书面形式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要求到浙江、天津等地停船,到北京设立商行,在广州拨给一块地方居住等等。

乾隆看了以后,非常生气,直接下了一道诏令,对六项要求全部驳回,恩威并施,一方面派大臣开导,另一方面给以警告,如果他们到浙江、天津等地交易,就将他们驱逐出去,以后再不跟他们进行贸易,至此马戛尔尼死心了。马戛尔尼被礼送出京,清朝派专人陪同,沿着运河南下到达广州,中英第一次官方会面就这样结束了。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除了与中国交换了一些礼品外,一无所获。然而,这是东西方两个大国间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在中英关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英国来说,虽然通过外交努力扩大在华贸易失败了,但由此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对中国来说,完全拒绝了英国的要求,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西方发展水平高于东方的情况之下,清政府自高自大、抱残守缺,拒绝和英国谈判和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了解西方的机遇,直接影响了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乾隆中期以后,清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从此,每况愈下。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各国蓬勃发展,日新月异,东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了。

二、英国第二次使华。

第一次英国使华并没有取得他们想要的结果,时隔20年后,英国又派遣了阿美士德来华访问,这一次访华更惨,阿美士德连皇帝的面都没见到,这里面发生的故事挺有趣。

这时清朝的皇帝已经换成嘉庆了,这时的清王朝已经大不如前了,康乾盛世已成为过眼烟云,江河日下,千疮百孔,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乾隆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嘉庆是盼星星盼月亮盼着乾隆退位,但是好不容易得以继位,谁知刚一继位,就遇上来势凶猛的白莲教大起义,费时9年,才将教乱平息。元气未复,1813年,“禁门之变"又起,林清等天理教徒打进皇宫,嘉庆惊呼,真乃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刚刚过了几年平安日子,又遇上西方英吉利国派使要叩开中国紧锁的国门。国势虽然衰微了,但视外国为文明低下的“蛮夷”,中国为尽善尽美的天朝、驾驭万国的思想观念并没有什么变化。

1816年英国派遣阿美士德一行第二次访华,这次访华除正使阿美士德外,还有副使斯当东、第二副使享利·埃利斯、翻译马礼逊和德庇时等等,这些都是英国政府精心挑选的,副使斯当东大家比较耳熟吧,在第一次英国访华的时候也有个副使斯当东,但此斯当东非彼斯当东,这个是斯当东的儿子小斯当东,外国人取名字就喜欢跟父母一样,什么布什、小布什的,多的很,不清楚的有时候容易搞混。这小斯当东很有意思,他第一次的时候也随着父亲来到过中国,而且因为讲了几句汉语得到了乾隆的喜欢,还赐给了他一个荷包,这次英国派他当副使显然也是有原因的,从使团成员看有两个特点,一是汉语水平都很高,二是都来自东印度公司。中国贸易主要就是东印度公司负责的,从这可以看出英国对华贸易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美士德

7月28日,阿美士德一行来到中国,这次他们遇到的嘉庆,嘉庆可没有他老爹好说话,嘉庆对英使访华的意图多少有些了解,知道他们万里迢迢的跑到中国肯定是有事相求,所以也不怎么想搭理他们,但是来者是客,伸手不打笑脸人,况且别人带着礼物过来,你也不能赶别人走啊,所以也就同意了。但是对如何接待也做了明确的要求,一是按照接待一般贡使的规格接,不要铺张浪费,二是要遵守中国礼节,不然的话就不要让他们进京了,直接让他们回去算了。

英国方面其实在来之前也考虑过礼节问题,因为在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他们也面临过同样问题,所以来的时候英国外交大臣就指示阿美士德,只要能达到目的可以三跪九叩也是可以的。但是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却认为在礼节上不能让步,不然会降低英国的威严。阿美士德犯难了,不知道该听谁的了,就征询两位副使的意见,两位副使也给出了截然不同的意见,埃利斯认为可以叩头,斯当东则坚决反对。斯当东认为叩头也不会解决问题,反而有损英王尊严。阿美士德最后采纳了斯当东的意见,因为斯当东更了解中国情况,毕竟斯当东小时候就来过中国,还跟着父亲出使过一会,那次也没叩头,最后也见到了中国皇帝,而且这次出使,也主要是为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就是因为这个礼节问题导致阿美士德一行连皇帝的面都没见到。

阿美士德一行来到天津后,钦差大臣苏楞额设宴款待,宴会开始前,苏楞额等提议先向皇帝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礼谢宴,这时候问题出现了,阿美士德反对行三跪九叩的礼节,因为在英国同国王的牌位行礼,免冠、拜揖、一俯首,便是极大的礼节,阿美士德等坚持己见,毫不妥协。最后还是中国官员让了步,自己向皇帝牌位行了三跪九叩的礼,阿美士德等使臣则向牌位三免冠、九拜揖、九俯首,算是对中国皇帝表示了极大的尊敬。

本来按照嘉庆皇帝的旨意如果英国使臣不按中国的礼节来,直接将他们劝返回国就行了,但是苏楞额自作主张就把英国使臣往北京带,在半路上收到皇帝的指示,明确指示苏楞额说服使团行中国礼,如果他们不行中国礼就让他们返回去算了,省的到时不好看,还对苏楞额说,如果英使来京,行礼仍不如意,不仅要将使臣逐回,而且还要以办理不善对他们进行治罪。这下苏楞额紧张了,赶紧停下了船,反复劝说阿美士德行中国礼,在劝说无效的情况,又以拘禁斯当东、逐回使臣相威胁,但是阿美士德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就是不同意。本来他们不同意直接将他们驱逐就行了,也没后来那么多事了,谁知皇帝又派了理藩院尚书和世泰、礼部尚书总管内务大臣穆克登额过来对英使再行规劝,但是还是没用。

一方面是皇帝的强硬态度,一方面是阿美士德等使臣顽固坚持,和世泰等人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不知如何是好。但是不知道和世泰是不是脑子被驴踢了,想出了个馊主意,他居然谎报实情,上奏皇帝说英使已经同意行跪拜礼,现正在练习,起跪虽然不自如,但也凑和着像个样子。事实上,对觐见中国皇帝的礼节,阿美士德仍然坚持按英国的礼节,没有丝毫让步,不仅没有演习过中国礼节,即ロ头上也没有表示过。嘉庆听报后非常高兴,只要英使遵从中国礼法,保全中国体面和皇帝的尊严就可以了,至于礼节熟练与否是那没有什么关系。于是他决定于8月29日早朝在圆明园接见英国使臣。

你很难想像的出和世泰想的办法是什么,他准备让使团提前于8月28日夜间由通州出发,经过一夜的奔波赶到北京,赶上次日早上皇帝召见,将疲惫不堪的英使连挟带拖地拉到皇上面前,屈膝俯首,这样便可蒙混过关了。这样的主意我感觉有脑子的人肯定是想不到的,堂堂朝廷大臣居然能想出这样的办法,真的是很可笑。

8月29日皇帝和众大臣早早的就在颐和园等着召见英使了。阿美士德一行这时也到了北京,经过一夜的跋涉,气喘吁吁,脚、腿疼痛,四肢无力,窝了一肚子气。这时这般模样要他觐见皇帝,他发现是个阴谋,大英帝国的使臣岂愿受此捉弄?于是阿美士德“以极度彼劳、礼服没有准备、特别是以没有携带国书等为理由,拒绝前往”。和世泰等着急的不行,只好撒谎说英使不能快走,请求等一会儿再传。

嘉庆皇帝是左等右等不见英国使臣,于是又让人去传令催促,这时阿美士德还是不愿意去觐见皇帝,和世泰没办法,只能再次撒谎说英使正在闹肚子,让皇帝再等等。这个时候和世泰着急的直接上手了都,对阿美士德是又推又拉,奈何阿美士德死活不同意。等到皇帝第三次传见的时候,和世泰没办法了,只好说贡使已经病倒,不能觐见。这时候嘉庆皇帝还蒙在鼓里,听说正使病倒了,心里还有点过意不去,于是下谕让正使回去好好休养一下,召副使觐见也行。和世泰又撒谎说,副使也病倒了,要等到正使病愈,然后一起来见。

嘉庆当了这么久的皇帝,这种事情还是头一次遇见,非常恼火,感觉这英国使臣架子也太大了,得了什么病,难道连走路都走不了了吗?这分明是藐视我天朝,怒火中烧,直接下令将英使驱逐出北京,对和世泰等人也给以惩罚,交部严加议处,并罚他们赔偿英使路上的一切费用。

直到第二天,嘉庆帝才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对英使的气消了几分。但是被这么一弄,也不再想接见英国使臣为了。于是派人追至良乡,将英使带来的贡品“加恩”追收了几件,让使团带回一封致国王的诏书。诏书主要内容是,一、英王输诚向化,笃于恭顺,皇帝深为愉悦;二、使臣无礼,是以遣回;三、中英两国相隔遥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以后不必再遣使来。这封国书,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昧于世界形势仍然自高自大的表露。

很多人把阿美士德访华失败归咎于当时的清王朝狂妄自大,其实这是不客观的,这里面清朝是有问题,但是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英国方面。拿破仑就这段历史有个比较公正的评价,他说:中国之皇帝,有索人叩头之权利,外国大使“既肯叩头,万事皆了。俄英二国应指令其使服从叩头之请,然亦应要索中国大使之来伦敦及圣彼得均应自尊其国俗。夫下礼于异国之君,一依其俗,诚适合而无损尊荣也。然叩头一事,亦指人之性矣”。中国有句俗话叫入乡随俗,英国使臣既然来到中国遵从中国的礼节这是应该的,如果英使能遵守中国礼节,见到嘉庆皇帝应该问题不大,至于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扩大中英贸易那就不得而知了。

三、英国第三次使华。

英国政府的两次使华的失败,让那些急于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中国贸易的资产阶级非常不满,特别是阿美士德返回后,心中愤恨,把失败的所有原因都归咎于当时的清王朝,当时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地的资产阶级掀起一片反华叫嚣,疯狂鼓吹发动侵华战争,要求政府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但英国政府并没有放弃外交手段,准备做最后一次尝试。第三次使华的失败,为6年后的鸦片战争爆发埋下了伏笔。

1833年英国政府废除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特权,英国商人从此可以自由同中国贸易。同时英国为了便于管理对华的贸易事务,设立了商务监督一职,全权负责对华业务,而第一任商务监督就是由出身贵族的律劳卑担任。律劳卑就是英国第三次派遣到中国的使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律劳卑

律劳卑是苏格兰贵族,英国上院议员,海军高级官员,1803年进入海军,1809年因战功晋升少校,1812年升任 Goshawk 号舰长,后曾任英国南美基地 Damond 号巡洋舰舰长。从律劳卑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喜欢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的人,从这也可以看出英国对当时中国的态度也在慢慢转变,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但当时的清王朝虽以觉察到,但是随着国力的衰弱,对待英国也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硬气了。

1834年7月,律劳卑来到澳门后不久,就给当时的两广总督卢坤去了一封信,表明自己的身份,并要求会见卢坤。卢坤接到信并了解情况后,做不了主,一方面立即上报朝廷,另一方面按照规定禁止律劳卑进入广州城,并告诉律劳卑说你想要到广州必须要经过皇帝的允许以后才能让你进城。

按照当时清朝的制度,外国人来粤,向来只准在澳门居住。遇有买卖货物等事,也必须请领粤海关监督的牌照,经查验后才能进城。但是律劳卑比较嚣张,不把中国的制度放在眼里,不跟广州方面报告也不按规定请领牌照,开了个三板船就到了广州夷馆住下,第二天给卢坤送去了一封信,送至城门,要求清朝在场官员代为转交,但在场官员碍于清朝定制没有接受。十三行的行商愿意代递,但律劳卑坚持自己是奉国主特命之官,不能由商人照会,不准商人代递。双方僵持了几个小时,消息传到了卢坤那,卢坤好言劝告,让律劳卑回澳门等等,等皇帝批复下来再来广州。

从这也可以看出,此时清政府对“外夷"的认识及处理措施同乾隆、嘉庆时期并无大的变化。唯一的变化就是态度更柔和了,没以前强硬了,基本上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来对待的。

律劳卑根本不听卢坤的劝说,于是卢坤派广州府潘尚楫、广州协副将韩肇庆等三名官员到夷馆,欲问明律劳卑因何事来广州,什么时候回澳门,职务如何等情况。律劳卑声称要事不能口述坚持要潘等代转英方的所谓照会。更可气的是,他竟然威胁清朝官员说大不列颠对战争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在此情况下,卢坤命令行商向英商施加压力并进行封舱,停止对英贸易。

面对这种情况,律劳卑把在广州的英商团结了起来,联合对抗,再次坚持直接向卢坤递交照会并要求正式会见,并向广州的行商公开发布文告,在文告中,律劳卑愤愤地谴责了广州地方当局对他的种种不友善的接待。认为总督命令行商停止贸易是“无知和顽愚的”,这样做的结果“使得成千上万依靠贸易为生的勤苦中国人将由于他们政府的刚愎自用而吃亏”。最后他强调,他将在互利原则下把中英贸易推广至全中国而努力不懈,总督是阻挠不了他这种努力的,正如“他不能切断珠江水流一样”。

针对律劳卑的做法,卢坤发布了一系列命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是让行商转告律劳卑要遵守中国法度,然后又对行商进行了严厉斥责,要求律劳卑立即还澳,最后颁布了停止对英贸易的告示,并派了20多个士兵到商馆去监视告示的执行。英国所雇佣的中国买办、通事及仆役全部奉令撤走,禁止本地人民接济英人食物,违者处以死刑其他国人有类似举动者同样处死。

卢坤对律劳卑的非法行动坚决抵制,目的固然是基于维护清朝定制,但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卢坤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分析说,现在外洋私贩鸦片烟的夷船日多,夷商也渐形胆大。夷情贪得无厌,愈示含容,则愈形傲睨。此时即便宽容,亦必得不进步,另生妄想。卢坤把这些情况与律劳卑来华联系在一起,是很自然的事。

对此,律劳卑又传出一道文书,除强辞夺理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外,还向中方表示:英国现有师船两只,带有甚重大炮,泊在河内,保护英国贸易。如有关系不美,责在中方。并扬言,中方“现今业将弄起交战之故”。公开进行战争讹诈。

实际上,在此之前律劳卑已开始加紧军事行动。先是不顾清政府禁令,用三板船运兵器入夷馆。接着以保护英国货物为名,命令两艘兵舰闯入内河。他的这些行为都严重侵犯中国主权。9月11日,两艘英舰抵达黄埔抛锚。英舰直驶城下抛锚,道光皇帝闻讯极为震怒,朱批怒斥,“看来各炮台俱系虚设,两只夷船,不能击退,可笑可恨!武备废弛,一至如此,无怪外夷轻视也。”下令革去水师提督李增阶、水师提标中军参将高宜勇之职,对卢坤则革职留任,戴罪督办。在此情况下,广州当局加强了珠江防御,从各地调集28只船组成船队,派1600名士兵守卫广州的省河两岸。这样,两艘英舰虽然进入了内河,但陷入清军包围之中,进退不得,无所作为。

由于清政府下令停止中英贸易,英国商人损失很大。主要因为刚刚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特权,来广州的英商比任何一年都多,他们大都是资本较少的散商,忍受不了长期停止贸易造成的亏损,加之清政府又采用了分化政策,宣称只要律劳卑离开广州即可恢复贸易。因此,他们渐渐不满律劳卑的做法。一些英商背着律劳卑,向粤海关监督禀请重开贸易,律劳卑失去了这些人的支持,加之患了虐疾,最终返回澳门,并于10月11日病死在了澳门。

对律劳卑来华引起的这场中英冲突,一些西方论者一直认为是由于清政府的无礼酿成的。事实胜于雄辩,根据以上事实,主要原因在英方:一、东印度公司解散,中方要求英方另派的是大班,不是政府官员;二、英国政府即未事先将律劳卑任命一事通知中国政府,也未发给律劳卑任何凭证,以便呈递中国当局;三、律劳卑来华后未通过中国海关,径入广州,且百般要求与清政府地方官员直接往来,不仅违反了清政府有关规定和惯例,而且也违反国际法已明确的一个国家根据主权和自卫原则,可决定是否允许外国人入境的条文;四、英方首先发起军事行动,在受到清政府警告后仍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双方的军事冲突。

正是1834年律劳卑来华以后,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武装侵华的情绪急剧高涨,最终导致了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