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是一个让国人铭记的时间,因为在这一天,日本对外宣布无条件投降。14年抗日战争终于结束了。可就在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时,却有一个人愁眉紧锁,甚至认为日本投降的太早了,这个人就是毛主席。
日本投降前,毛主席连夜工作了五天,制定出五个高深的战略布局,让蒋介石听后无比心慌。那么,毛主席为何会认为日本投降太早?他制定了什么策略,让蒋介石如此心慌?
兵力:化分散为集中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武器装备先进,而我军武器装备落后,正面交战一定不利于我军。所以中央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策略,把我军有生力量分散到各个小乡村去。这个策略,一方面很好地保存了我军的战斗力量,避免了过多的人员伤亡。另一方面,也有效的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军队,一度让日本军队很苦恼。
我军在分散作战中采取的游击战、铁道战常常让日本军队叫苦不迭却又无计可施。“敌进我就退,敌退我就扰”。与此同时,我军还深入农村地区,宣传革命进步思想,发动更多人参与抗日。我军还剿灭了多处为害甚重的土匪、地方黑恶势力,保障了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因此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后来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但如今,抗日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大部分的日伪军已经放弃了抵抗,只有少数顽固分子仍然在坚持毫无意义的反抗。这时,先前的游击战策略显然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为更有效的大规模击溃日伪军残余势力,我军应该集中力量正面进攻日伪军顽固分子。对于其他已经投降的日伪军,我军需要及时收缴武器装备,此时如果仅派出小股军队收缴大批日伪军的武器装备,很容易发生不测,造成没有必要的损失。
不仅如此,中央领导人早就看透了国民党企图发动内战、独吞抗战胜利果实的阴谋。如果我军仍然分散在全国各地,那么面对有美国撑腰的国民党军队,自然会被他们逐个击破。而且,当时我军的战斗力低下,如果对分散在各地的军队分别进行训练,无疑会增加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徒增很多开支。
综合以上种种原因,毛主席制定出了第一个战略布局:把分散的兵力聚集起来,以正规军的规模集体训练、指挥和行动。
内战:化劝阻为反击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存在两大主要矛盾,一个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外国侵略势力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大敌当前,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计划,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最终,在社会舆论压力下与共产党达成了合作。国共合作的达成,也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然而,在抗日战争马上结束时,蒋介石开始了消极应战,多次与日伪军的交战中都显得心不在焉。国民党的做法中央领导人都看在眼里。国民党退居深山,休养兵力,却让共产党正面迎战敌军。这样既消耗了共产党的军队力量,更保证了国民党的军队实力,方便蒋介石在日本投降后,立即发动内战。
之前,我党想用劝阻的方式制止内战,避免人民再次陷入战争的苦痛。但现在蒋介石的作为让我党看到了他们发动内战的决心,劝阻内战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中央领导人深刻地剖析了局势和敌我力量差距,认为:反击内战才是制止内战的最好方式。为此,毛主席也发出重要指示:不要对蒋介石抱有任何和平的幻想,各解放区要脚踏实地地做好备战工作。
不仅这样,为进一步做好反击内战的准备,毛主席制定了应对可能情况的三大原则。
首先,敌不动我,我不动敌。在积极备战的同时,坚决不主动出击。要善于做一个模仿者,敌人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其次,要勇于戳穿敌人的阴谋,直面他们不正当的作为。他们如果连蝇头小利也不放过,我们就坚决不能让他们得到一分一毫的好处。最后,我党所有军队要时刻准备应对内战的爆发,一旦蒋介石发动内战,我党全部军队要毫不犹豫地发起反击战争。
这个战略布局充分表现出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尤其三大原则的制定,确保了我军在可能发生的内战中不会处于被动地位,保证了人民解放军的随机应变能力。
占领:化分散为重点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率领大军没有挺进抗日,反而退居中国西南部,保留了一定的军事实力。不难看出,他们正在为内战储备兵力。放眼大局,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在日伪军的掌控中。日本投降后,沦陷区土地需要尽快收回到我党的掌控中。
但是我军在抗日战争中采取了游击战策略,使我军占领了很多的小乡村。虽然这些小乡村离沦陷区很近,但毕竟规模太小,并没有很大的威慑力。而且,不少乡村革命根据地被城市阻隔,彼此之间不能建立联系,想要全面占领沦陷区几乎是不可能的。
日本投降后,位居西南的国民党军队必然迅速向北攻占沦陷地区,届时,我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革命武装在与蒋介石军队的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毛主席充分估计了我军的战斗力,认识到了我军现在所处的严峻形势,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
毛主席深思熟虑后,制定出了第三个战略布局:由分散占领向重点占领进发。具体来说,就是保留原有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不断扩充根据地力量。在此基础上,向中小城市、大村庄进攻,建立更大的革命根据地。此外,我军要守好抗战时期占领的铁路和交通要道,并向未被我军占领的军事交通要道发动进攻,确保我军在交通路线上的统治地位。因为,交通是军队的生命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战争的结局。
在地方执行方面,我党始终相信群众的力量。其一,我党华中地区的军队要迅速出兵作战,用最短的时间攻占附近的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攻占后,立即安抚当地百姓,恢复农业生产。
其二,江南一带的军队要快速入驻小县城和附近的乡村,控制当地的交通线路。其三,特别部署王震等人进行宣传工作,以原有革命根据地为起点,向周边地区不断扩大根据地范围。宣传共产党的先进思想,戳穿国民党的阴谋,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招收新兵,为革命增添新的血液。加强部队训练,提升人民解放军的战斗能力。
毛主席制定的第三个战略布局,又一次体现了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战略思维。重点占领中小城市和铁路交通干线,迅速取得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人民的支持,为后来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不仅如此,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在其中展露无疑。
缴械:化待命为迅捷
蒋介石是个很狡猾的人,抗战末期,他把军队撤到西南来保存实力,好为内战爆发储备兵力。但抗战即将结束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这样做的弊端:无法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很快收缴北方广大土地上日伪军的武器装备。
为此,蒋介石竟然向全国发布了一道令人大吃一惊的电报。他以国民党最高指挥官的身份提出全国所有国民党军队要积极收缴日伪军的武器装备。电报中,他明确指出国民党军队要以最快的速度收缴完南方的武器装备,然后尽快向北推近,不能有半点松懈。而命令共产党的军队不能轻举妄动,暂且原地待命等待进一步指挥。
蒋介石还专门向美国和英国请求帮助,甚至动用飞机向北方运输兵力。蒋介石的一切行动都被毛主席看在眼里,他已经可以确定蒋介石会发动内战,但蒋介石这种明目张胆针对共产党的行为着实让他大吃一惊。如此无理的命令,共产党自然不会照做。
毛主席立刻给军区总司令朱德通电,要求解放军仍然按照原来的部署收缴日伪军的武器装备,不必受到蒋介石命令的约束。同时,针对国民党抢夺革命果实的行为,解放军要针锋相对,不能让国民党军队占据任何的优势。具体来说,就是立即发动军队赶在国民党之前收缴解放区日伪军的武器装备。
朱德总司令也先后两次发电报给蒋介石,深刻地批判了蒋介石不正当的命令。指出蒋介石的命令只是为了他的一己之利,丝毫不顾全大局,还有可能助长日伪军的气焰。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共产党人不能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与此同时,朱德命令全部军队向解放区内的日伪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在限定时间内自动上交武器,否则将动用大军强行逼迫他们交出武器,甚至将他们原地歼灭。
后来,毛主席发表了《蒋介石在挑动内战》的文章。这篇文章深刻地揭露了蒋介石及国民党一心想要发动内战的事实,批评了他们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强盗行径,戳穿了他们妄图利用国际形势,扩充自己的实力,以便于在内战中彻底打败共产党,从而达到统治全中国的阴谋。
行动远比空谈实用,共产党用实际行动粉碎了国民党的阴谋,将他们的诡计毁灭在起跑线上。这个战略布局的制定,以及共产党军队迅捷的办事效率让国民党军队无计可施,为内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北:化配合为主动
抗日战争后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接近尾声,许多西方国家都对日宣战。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分别投下了名为“小男孩”、“大胖子”的原子弹,在日本国土上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也让世界第一次见识到了核武器的威力。
本“不想”插手的苏联看到了其中的利益,也跟着对日宣战,派出百万红军入驻中国东北,帮助中国共产党消灭日本驻扎在那里的“关东军”。
苏联红军拥有很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战斗力要远高于我军。所以,在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初期,我军主要为他们提供军队生活所需的食物和住处,并为他们指路。毛主席曾经表示,对苏联红军的到来热烈欢迎,我军会用尽一切办法配合苏联红军作战。但战争是要流血牺牲的,苏联也不是一个傻子。他们在东北享有一些特权,苏联看中了东北地区的资源,中国便开通了大连、旅顺作为中国与苏联的通商港口。
大批外国军队驻扎在中国东北,就像是把一块肉放到了老虎的嘴边,现在若无其事,以后可就没人能保证了。边境形势不容乐观,国内形势也很严峻。在华中和华北地区的形势稳定后,毛主席下令,让我军立即向东北方向推进,一方面缓解苏联红军的作战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我军的边防力量,避免东北地区又被别人占领。
当时的中国工业水平落后,放眼全国,唯有东北地区的工业水平较高,再加上东北地区有丰厚的资源,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毛主席自然不会丢下这里不管,或说任凭苏联红军在东北一军独大。毛主席派出大军,在助力苏联红军的同时,攻占了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和关键交通线路。
不出所料,内战爆发后,蒋介石派遣大批国民党军队进驻东北,妄想消灭东北地区的共产党军队,独占东北。
但我军早有准备,在这之前,我军就成立了东北人民自治军。这支军队一直活跃在东北地区,剿灭当地的土匪,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东北人民的支持。经过许多年的历练,这支军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使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难以取得有效的进展。
这个战略布局直接影响了解放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辽沈战役的胜利,甚至保证了东北地区至此以后的经济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这个战略布局的制定意义深远。
日本投降的消息在毛主席看来是有些意外的,但毛主席五天内制定出的五大战略布局,又无一不体现着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他的处变不惊。反观蒋介石,他听到这五大战略布局,可就没那么冷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