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以来,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和谐社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安装了12台织布机,修建了蜡染池、购置了蜡染缸,设立集刺绣房、民族服饰展厅等为一体的“非遗工坊”,目前已吸引30余名妇女就业务工。

在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和谐社区“非遗工坊”里,务工人员有的在纺线,有的在蜡染布匹,有的在绣花包、缝头帕等,各自忙碌着。和谐社区居民陈云兰之前在格凸河镇旁如村老家,农忙时节干农活,闲时种植青麻纺线织布、蜡染、缝制服饰,搬到和谐社区后,生活环境变好了,但祖辈传承下来的手艺却没有“用武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和谐社区居民 陈云兰:现在我们社区给我们打造了这个车间,我专门负责织布,做得多就赚得多。

同样在和谐社区“非遗工坊”蜡染布匹的居民罗里妹今年已70岁,她告诉记者,非遗工坊的建立让她们这些老年人生活得更有意义。

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和谐社区居民 罗里妹:从这里建好我就来这里上班,(每个月)做下来有三千块钱。

和谐社区是一个新型社区,居住着182户来自深山区、石山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其中不少是苗族妇女,她们从小就有织布、蜡染、缝制服饰的习惯。今年,该社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成立“非遗工坊”,吸纳众多社区妇女前来就业。同时,“非遗工坊”还在传承民族手工艺方面,邀请市县非遗文化传承人来社区开展蜡染、刺绣等技能培训,实现促进就业增收、技艺传承“双赢”。

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和谐社区党支部书记 卢启瑞:我们的非遗工坊对格凸河镇传承民族文化和发展民族手工艺品制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吸纳社区留守妇女集中就业,社区提供设施设备,居民自己投劳加工生产民族服装和挂件饰品,销售方面分为居民自行销售和社区搭台“线上、线下”销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和谐社区推出“非遗手工艺+体验”新模式,引导居民们到“非遗工坊”实际体验蜡染、刺绣、织布工艺,感受民族文化,真正让民族传统技艺走出大山,走进大众视野。下一步,格凸河镇将不断探索开发新产品,打造格凸河镇特色非遗文化品牌。

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党委副书记 陈晓青:下一步,格凸河镇将积极探索“民族手工艺品+电商+文创+旅游”等融合发展新模式,与全镇各村进行联动,资源共享,让“绣娘”在“干中学,学中干”,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安顺台记者吴玲 紫云台 龙尚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