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一则收购消息在零售行业炸开了锅,日本便利店7-Eleven的母公司Seven&i发布公告表示,确认已收到加拿大便利店巨头Alimentation Couche-Tard Inc.(以下简称ACT)关于收购公司所有已发行股份的保密、不具约束力的初步提案。一时间,7-Eleven要被卖掉的消息甚嚣尘上。
而近日再次传来消息。为了抵制收购,母公司Seven&i正在考虑通过管理层收购(MBO)将公司私有化。
作为全球便利店巨头的7-Eleven,众所周知,而提及ACT,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它是加拿大便利店行业龙头,后者想收购前者,这看似又是一次“蛇吞象”的收购,但7-Eleven如临大敌。
这个便利店当之无愧的“王者”正面临变局,伊藤雅俊已经过世,铃木敏文又早早被请下了台,对它而言,频频想收购 7-Eleven的ACT像一个野蛮人,试图趁虚而入,掠取日本引以为傲的、象征着繁荣经济及荣光的商业成果。而如果7-Eleven易主,整个便利店行业也将迎来巨变。
一场拉锯战
2023年3月10日,伊藤雅俊去世,加之更早一些的稻盛和夫、丰田章一郎等人,他们的逝世让“日企”曾经所代表的神话变得更加暗淡。
ACT重提收购7-Eleven,似乎也是瞅准了这个时机。早在2005年,据说ACT的创始人亲自飞到东京,找伊藤雅俊表达了收购的意愿,当时,伊藤雅俊严词拒绝了ACT。而今ACT通过不停地买买买,同样构建起了一个便利店帝国,为了庞大的亚洲市场,他们再次把目光转向7-Eleven。
若Couche-Tard成功收购7-Eleven,合并后的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运营超过10万家门店,这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零售网络规模。对ACT来讲,这一想象极具诱惑力,同样被诱惑的可能还有Seven&i背后的海外投资人。
在ACT提出收购要约后,Artisan Partners致信柒和伊控股,直接表示希望后者认真考虑ACT的报价,而另一个对7-Eleven盈利能力和发展战略持质疑态度的美国加州基金公司ValueAct,也一直叫嚷着变革。
近几年来,这些海外投资机构对Seven&i施加的压力持续加大,还造成了管理层的动荡。2016年,美国基金Third Point主导一场罢免活动,将掌舵Seven&i近24年的灵魂人物铃木敏文拉下台,由井阪隆一执掌;去年,伊藤雅俊去世一个月后,ValueAct向柒和伊控股提交股东动议,则要求罢免公司社长井阪隆一和另外三名董事。
所以这场收购,与其说是7-Eleven与另一个海外品牌的较量,还不如说是公司内部本土创始人家族与海外大股东们的拉锯战。如果海外大股东们联合起来,7-Eleven有很大可能逃不开被卖掉的命运。
不过,公司私有化显然给了7-Eleven另一种可能,这也透露出创始人伊藤家族颇为强势的态度。根据该方案,伊藤忠商事、伊藤家族及现有投资者将出资3万亿日元的现金和股权,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和瑞穗金融集团等日本大型银行将提供6万亿日元融资。
作为7-Eleven的控股家族,伊藤家族持有超过10%的股份,它本身有较大的话语权,只是对方给出的价格越来越高,其不得不想对策防止一些大股东被诱惑。而另一方面,以前迟迟未能按股东意思照办的剥离非核心业务的计划,也开始进行,这算是对海外股东们的一些安抚。
管理层收购很可能会阻止ACT强行收购的步伐,但这并不意味着7-Eleven的危机已过。ACT的野心是建立在7-Eleven遇到发展瓶颈、增长失速的基础上,巨头衰弱的信号,才引来了想吃肉的“狼”。
7-Eleven,还能继续引领下一个时代吗?
便利店业态的增长神话,往往来自于扩张,但是再大的巨头也有触及扩张边界、到达天花板的时候,7-Eleven就面临着这样的局面。
根据7-Eleven母公司柒和伊控股发布的2024年上半财年(3月-8月)业绩,当期营收60355亿日元,上年同期为55470亿日元,同比增长8.8%,营业利润1870亿日元,同比下降22.4%。虽然这份财报很大程度上是受超市和百货商店业务的拖累,可7-Eleven的业绩确实有些涨不动了。
在海外市场,以北美地区为例,到今年8月份,美国7-Eleven店铺的商品销售额(以美元计算)已经连续12个月同比下降,不得已,7-Eleven宣布将关闭北美444家门店。
日本本土的下滑趋势要更早。2020年日本主流便利店客流量同比减少10.4%,即便2022、2023年度分别同比增长0.6%和2.9%,但还是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也正因此,唱衰7-Eleven的论调越来越多,不过只凭借这几年的数据来判定7-Eleven走向衰颓,未免有些片面。7-Eleven之所以是唯一的,在于其创造和引领了便利店业态的模式变革、管理理念、产品及服务标准,而今这种领先性是否还存在,或许才是更关键的一个衡量标尺。
作为舶来品,便利店源自美国,却在日本被发扬光大,7-Eleven是最大的功臣。从引入便利店起,7-Eleven实施加盟模式密集开店战略,创造了共同配送的物流模式,而且在大数据时代没来临之前,就学会通过收集所有门店的销售数据,来摸索顾客需求。
但要说7-Eleven走向全球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捕捉目标国家的社会形势、居民生活需求的变化,提供与之相契合的产品和服务。简单点来说,就是因地制宜,在基础产品之外,开发符合这个区域的特色化的、独家的商品,这在普遍同质化的便利店中可以说一枝独秀。可是,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顾客的流失说明这一核心竞争力正在弱化。
这倒不是因为7-Eleven的产品创新力不行了,而是重产品研发的模式让其不愿意对性价比低头,这与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消费趋势其实有些相悖。即使是年轻人,他们也不再单单追求新意,而是对性价比越来越看重。
在日本,零售“折扣王”唐吉诃德的走红和火爆就是典型的例子,在经历“日本失去20年”的宏观环境下,唐吉诃德并未下滑,而是持续攀升,展示出比7-Eleven更强的生命力。2024财年(2023年7月-2024年6月),“唐吉诃德”营收突破2万亿日元大关,同比增长8.2%至2.095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92.7亿元);营业利润则高达1402亿日元,同比大涨33.2%。
对产品价值的追求,是7-Eleven维持核心竞争力、备受赞誉的根本,而这种追求似乎给7-Eleven在迎合年轻消费者、海外市场扩张等方面带来了阻碍,使其脚步落后于对手。
在我国,罗森已经超越7-Eleven,成了在华外资便利店门店数量最多的品牌,在2020年,罗森中国甚至摆脱了20余年的亏损,首度实现盈利。罗森在我国超越7-Eleven的增长速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在下沉市场激流勇进,更是在定价上对消费者友好,多数网红单品的价格在10元以下。
竞争的压力,也迫使7-Eleven积极探索下一代“便利店”,今年一季度末开设了首家“SIP商店”。但从消费者的反馈看,它只是一家规模较大、商品种类较多的便利店而已。
难逃被“瓜分”的命运
伊藤家族作为7-Eleven的控股家族,持有超过10%的股份,这一持股比例,赋予了他们在收购案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如今管理层收购方案的提出,更是直观表达了伊藤家族不愿意出售的强硬态度。
其实不只是伊藤家族在担心。如果被外资收购,原本烙印在7-Eleven身上的日本特色很可能会被淡化,7-Eleven也就不是日本引以为傲的国民品牌了,而日本更担心一旦7-Eleven被海外巨头收入囊中,可能会直接撕开一个口子,引得越来越多的海外资本效仿,觊觎那些给日本创造过辉煌和荣耀的企业们。
这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很多曾经被奉为行业标杆、争相学习的日企们,都已走过巅峰、进入下滑通道。
先是制造业,现在轮到了零售行业。比如已经40岁的优衣库,今年在我国这一重要市场的疲态开始显现,经营利润大幅下降,同店销售额萎缩。这种表现越来越像日本优衣库—随着市场布局逐渐饱和,实现连续高增长的难度加大。
同样在超过四十年时光中创造了不少商业神话的无印良品,更早地暴露出增长颓势。从2018年开始,无印良品在我国市场的好日子就逐步结束,在欧美市场,更是水土不服。
日本繁荣经济下曾经诞生过许多个“世界第一”,而这些“世界第一”们对传统商业模式有着近乎执着的顽固,越来越难以跟上时代的变化,那些制造业巨头们已然为7-Eleven做了前车之鉴。此时,对外海投资者而言,或许正是好时机,再加上日元持续贬值,他们蠢蠢欲动。
一些观察人士谈到了几家日本公司的潜在收购价值,如零食制造商卡乐比(Calbee)、消费品集团花王(Kao)、电子游戏开发商史克威尔艾尼克斯(Square Enix)、运动品牌亚瑟士(Asics)以及酿酒商札幌(Sapporo)。
这些公司和7-Eleven一样,可能会成为海外大型竞争对手眼中的珍贵收购目标。
当然,这对于日企而言,不完全是弊端。日企既然无法抛弃过去的荣光,主动改革,外部力量的加入,反而可能强行打开新的局面。但日本的国民们恐怕会更悲观了,守不住国民品牌,意味着失去,没有新的品牌涌现,意味着没有未来,日本还剩下什么呢?
1974年5月15日,日本首家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7-Eleven丰洲店”正式开业,至今,这家便利店品牌已经走过了50年之久。而要想成为一个屹立不倒的百年企业,7-Eleven的下一个50年该怎么走,至关重要。
道总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