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 读

WTT福冈总决赛近日落下帷幕,国乒“初代大魔王”邓亚萍担任男子单打和女子单打决赛的解说员,对场上运动员的技战术调整和心态变化进行了专业且清晰的解说,备受观众的喜爱。

作为乒乓球这项运动的佼佼者,邓亚萍得过十八个世界冠军,曾在国际乒坛的排名连续八年保持世界第一,是乒乓球历史上最长时间蝉联世界排名第一的女运动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的邓亚萍

图片来源:WTT世界乒联微博

或许你不知道,退役后的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求学,获得了英语学士学位、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学位和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近八百年的历史中,邓亚萍是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世界顶尖运动员。

然而,如此优秀的人也曾为自己的拖延症苦恼。翻开这本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中的《邓亚萍:打不败的“小个子”》,一起来看看邓亚萍如何解决拖延症,如何在陌生的领域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亚萍:打不败的“小个子”》

作者:余雷

邓亚萍也有害怕的事情,那就是写稿。

每次需要写稿子的时候,她都会坐在电脑前磨磨蹭蹭,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其实并不是她不会写,很多时候要写的内容她已经讲过多次,但就是迟迟不想动笔写下来。

邓亚萍曾在网上开设了一个课程,这个课程虽然是语音课,但是需要她把文字稿写出来。每节课时长七分钟,只需要写一千多字。然而,每次邓亚萍都要花一天时间才能完成。

邓亚萍知道,这是自己的拖延症犯了,但自己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怎么会故意拖延呢?她去请教了研究拖延症的心理学专家,这才知道,做事效率不高,不一定和意志力有关,而是因为人们总是会先选择容易完成的事情去做。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将一个大的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逐个去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亚萍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全英文演讲

图片来源:钛媒体

于是,邓亚萍不再强迫自己完全构思好后一口气写完稿子,而是什么都不想就动手写。不去想篇章结构,不去想材料是否收集完全了,也不管表达是否准确,先写起来,其他的再慢慢调整和修改。这样试了几次后,邓亚萍发现写作的速度快了很多,一篇稿子可以很快完成了。她深深体会到,只要迈出了第一步,就会有信心做得更好

这个方法她在读博写论文的时候也用过。学术经验还不丰富的邓亚萍面对写作的材料,觉得要把它们组织成一篇博士论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导师看到邓亚萍无从下手,就教给她一个办法:先不要着急写一整篇出来,就从拆文章开始,了解别人的文章结构,再分析每个段落都写了什么,研究别人的遣词造句,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去模仿和练习,最后再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写自己的论文,一篇文章很快就能完成。

这样的写作方式因为每次只完成一个部分,降低了整篇写作的难度,最后整体合成的时候,邓亚萍获得了写作的成就感,从此她不再害怕写作。

其实,不只是写文章,刚开始学英语时,邓亚萍也会有拖延症发作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自己底子差,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邓亚萍每天都要学习十四个小时,不停地背单词、练听力、做阅读题。

刚开始的时候,这样的学习状态还能保持,但几周以后,邓亚萍发现,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这种“打鸡血”式的学习方式有时候效率并不高,也很难坚持。

多年自律养成的训练习惯让邓亚萍很快调整好了自己。她知道即使是顶级的运动员,反复做同样的事也会感到倦怠,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求助于专业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提出,如果把要做的事和一个具体的场景联结在一起,给大脑明确指示——我到了X场景,就要做Y事——那么,这件事就更容易成功。

邓亚萍熟悉的领域是乒乓球训练和比赛,于是她把背单词这件事想象成在训练场上练球。邓亚萍告诉自己,每次拿起英语书,要像是来到了球场上。训练时每天要完成正手击球五百个,现在只要坐到书桌前就要背二十个单词。

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邓亚萍养成了新的习惯,只要坐到书桌前,不管怎样都要背二十个单词,如果坐下来不背单词就难受。这个习惯让邓亚萍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国家队的队员们训练发球的时候,经常会在球台上涂一层蜡。在特别滑的球台上打球不仅会增加队员们训练的难度,而且可以让队员们更好地适应国际比赛,因为国际比赛的球台很滑,而国产的球台有点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训练中的邓亚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邓亚萍学英语的时候想到了这个训练的细节,她意识到如果只是每天傻傻地背许多单词,虽然也能积少成多,但不如提前做好设计,每天背哪些单词,用什么方法去背,更能提高效率。这种练习方式被称为“刻意练习”,对运动员来说,就是要求每个动作都有精确定义的目标和计划,而且要有有效的反馈。当运动员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提升成绩。

心理学对拖延症产生的原因有一种解释是,如果任务的难度较大,人会产生畏难情绪。一旦产生畏难情绪,就会用拖延的方式缓解自己的焦虑。面对难题,仅仅用强大的意志力是无法解决的。邓亚萍深知这一点,所以她从来不回避问题。当自己对某件事产生拖延情绪的时候,她就会想办法去解决。

在剑桥大学的时候,邓亚萍为了写好毕业论文,放弃了春节回家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她买来好多速冻饺子,把自己关在屋里专心写论文,二十多天没有下过楼。临近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邓亚萍的心里非常忐忑。她向导师寻求帮助,导师却表示答辩的时候导师需要回避,只能靠她自己。

从导师的办公室走出来的时候,邓亚萍有些心灰意冷。论文答辩不是乒乓球比赛,在赛场上她知道怎么应对最困难和最复杂的局面,但博士论文答辩她从来没有经历过,该怎么办呢?经过冷静的思考,邓亚萍找到了应对的方法。她每天都坐在书桌前,认真地将论文梳理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把所有内容都刻在脑子里。

答辩的时刻到了。邓亚萍自信满满地走进教室,她从书包里拿出厚厚的论文,啪的一声放在桌上,从容地对答辩委员们说:“论文的内容都在我的脑子里,我不需要看论文,请大家尽管提问。”

答辩委员们看着这个东方面孔的小个子女生,满脸不可思议,但每个人都对她的自信充满了赞赏。

经过三个小时,邓亚萍顺利通过了答辩。她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刚刚进行的不是论文答辩,而是打赢了一场球。原来,当邓亚萍发觉自己对答辩有畏惧情绪的时候,她就决定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运用一些唤醒和提升自己自信的举动,让自己有更多的胜算。把论文用力放在桌上的那个动作,对答辩委员们说的话,都是邓亚萍唤醒自信的举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亚萍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图片来源:清华校友总会

邓亚萍把这一切写到一本叫《心力》的书里,她告诉大家,要真正战胜拖延症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用科学的方法去克服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

秦文君、徐鲁、汤素兰、李东华、葛竞 等著

党建读物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自2019年上市以来,已累计出版100种,发行千万册。该书选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领域、不同战线上平凡而伟大的时代先锋,包括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医护人员、工人、农民等,将先锋们的感人故事以孩子喜欢的方式讲给他们听,帮助他们培根铸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奠定受益终身的精神底色。

责任编辑:冯炜茜

责任审校:范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