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节奏不断加速的时代,常常感到自己被时间所束缚。为了不让子女落后于人,我们竭尽全力为他们提供最好的起点。然而,孩子们似乎总是难以被推动,有时甚至表现出强烈的叛逆情绪。尽管父母苦口婆心地劝导子女努力学习,以避免将来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但往往事与愿违,孩子们对此置若罔闻。

在父母与子女的相处中,有时感觉就像是在牵着一只蜗牛悠闲地散步。有句老话说得好:“不怕慢,就怕停;一停就是两里半。”或许,我们不应该过分追求速度,而应该放慢脚步,注重成长的质量。那些步伐虽慢却稳健的孩子,往往拥有懂得耐心等待的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当子女犯错时,父母应先自我反省三分钟

我们都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而,将这一道理应用于孩子时,似乎并不总是奏效。父母往往习惯于居高临下,严格要求,期望孩子能够达到完美。孩子的微小过失,都可能成为父母愤怒的触发点。

在亲子观察类节目《敞开心扉的少年》中,我们看到一个11岁的男孩蹦蹦,他的学习成绩平平,因此并不受父母的青睐。某日,当一家人准备用餐时,妈妈让蹦蹦关闭煤气。不料,蹦蹦不慎触碰到了煤气报警器,顿时手足无措。爸爸急忙过来,关闭了开关,并给了蹦蹦一巴掌,怒吼道:“你在干什么?之前不是教过你怎么关煤气吗?怎么又忘了?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做不好!”

作为父母,每天要面对工作、家务,还要担忧失业、房贷等问题,难免会感到焦虑。家庭中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让父母的怒火一触即发。而孩子们呢?他们难免会犯错,甚至频繁犯小错。这无疑会加剧父母的怒气。

愤怒总是冲动的开始,以后悔告终。当父母冷静下来,他们可能会意识到孩子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而自己的冲动行为是无法挽回的。孩子的内心已经受到了伤害。

书中提到:“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若希望孩子远离困境,父母首先应提升自己。不应以低层次的方法去指责孩子的错误。孩子的错误,部分原因可能源于父母的教育不足。父母若能自我反省三分钟,怒气便会消散,同时也能更准确地分析错误,并实施恰当的教育。

名人李叔同在担任教师时,面对不专心听讲、搞小动作的学生,并不会严厉批评。他会等到课后,单独留下学生,并谦逊地说:“是我的课讲得不够吸引人……”学生听了李叔同的话,感到非常愧疚,错误也就此改正。

自责和自省是真诚做人的表现,是一种设身处地的智慧。孩子的错误,往往与父母的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母若能严于律己,孩子做对事情的几率就会增加,错误自然会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孩子尝试表达自己时,记得专注聆听五分钟

这种现象在许多家庭中并不罕见。当孩子在表达自己时,很多父母都会打断,甚至很不耐烦,不想听!孩子们在家中往往缺乏话语权,他们的想法、兴趣爱好以及朋友选择常常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每当孩子试图开口,父母便习惯性地反驳,导致孩子不得不将想说的话吞回肚里。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想法,而孩子对父母的言辞感到厌恶和不满,这使得两代人之间的“信息鸿沟”日益加深。

试想,如果父母给予的并非孩子所需,那么教育的效果又能有多少呢?在电视剧《小舍得》中,田雨岚作为母亲,单方面剥夺了孩子的爱好,孩子只能参加辅导班,而不能踢球或玩游戏。孩子失去了与母亲好好沟通的机会,变得焦虑、自卑和内向。在一次班会上,孩子向全班同学和老师倾诉:“我觉得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那个能考满分的我。”

剧作家莫里哀曾言:“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当孩子在表达时,如果父母能耐心聆听五分钟,从孩子零散的话语中洞察其需求和内心世界,接下来对孩子的引导和安排就会变得更为容易。在一个家庭中,不应存在太多的信息隔阂,而应鼓励无话不谈,哪怕是分享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在子女选择职业道路时,父母先权衡十分钟

如果子女选择进入体制内工作后又选择辞职,许多父母可能会是第一个表示反对的。确实,在父母看来,他们更希望孩子追求稳定。多少父母会说:“我不期望你大富大贵,只愿你平安无事。”然而,孩子们总有自己的梦想,在年轻时,谁不曾怀揣着仗剑走天涯的憧憬呢?

从孩子高中毕业、步入大学的那一刻起,父母与孩子在职业选择上的分歧便开始显现。孩子渴望追求的职业,父母可能并不看好,认为缺乏前景;而父母所期望的稳定,孩子们却可能不屑一顾。职业规划的确能够影响孩子未来能走多远,也就是说,它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够摆脱社会底层的束缚。

实际上,父母眼中的“底层”往往带有偏见。许多父母认为,除了体制内的工作,其他职业都属于底层。而孩子们眼中的底层,则是那些“一成不变,缺乏希望”的工作。在明朝,徐霞客放弃了科举考试,他的父亲和年迈的母亲都表示了支持。徐霞客没有将科举作为目标,而是专注于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并踏遍万里路途,最终成为了著名的旅行家。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可能让人摆脱社会底层,成为企业家、老板、投资家等。因此,在孩子选择职业时,父母应当深思熟虑,然后提出中肯的建议,而不是固执己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常说,子女要摆脱社会底层打工人的身份,离不开父母的“托举力”。然而,这种托举力究竟源自何处呢?实际上,它蕴含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伴随着孩子每一步的成长。无论生活节奏多么紧张,城市发展多么迅速,子女的成长过程总是需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这是无法逾越的自然规律。许多事情需要我们耐心对待,适时按下暂停键,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喘息和反思。父亲的稳重如山,母亲的温柔如水,这样的家庭环境自然能培养出子女的宁静致远。育儿如同积累财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暴富。你们认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