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颁奖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作为总设计师,主持建造的天峨龙滩特大桥荣获大型公路与铁路桥最高奖。
新闻人物
郑皆连,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博士生导师,路桥工程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在广西交通系统从事桥梁设计、施工、管理工作。
这位在桥梁界享有盛誉的专家也热心青少年科普教育——近日,郑皆连院士欣然接受本报、南国少年邀约,为青少年读者撰写生动有趣的科普文章,与孩子们分享这座获奖桥梁建设的有趣故事。
在文章中,郑皆连院士详细介绍了天峨龙滩特大桥的创新之处和所面临的挑战。据了解,该大桥主桥为上承式混凝土双肋拱桥,两个拱的总重量超过9万吨。为了让青少年对这个重量有直观的理解,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相当于7000辆小汽车的重量。如此重的拱悬空建起,难度可想而知。但郑院士及其团队凭借“劲性骨架法”这一创新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郑皆连院士已经83岁高龄,每天有繁重的科研工作,为何还愿意花时间给孩子们撰写科普文?
郑皆连院士表示:“我曾有幸长期担任广西科协主席,深知科普工作的意义重大,它与科技创新共同构成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科学普及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相互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工作者。”因此,此次受邀为孩子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写这样一篇科普文,他义不容辞。
郑院士希望通过向中小学生科普天峨龙滩特大桥的建设过程以及桥梁的相关知识,让孩子们从分类、组成、受力原理和建造过程等角度科学全面地了解桥梁,增强科学素养,激发对科学尤其是工程科学的兴趣。也希望通过向中小学生科普这座桥梁的基本情况和建造过程,让他们进一步增强国家和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各项科技事业作出贡献的远大志向。
郑皆连院士写来的科普文章有近3000字,受限于报纸篇幅,《当代生活报·南国少年》周刊在刊登时只能将其中精华部分呈现给青少年读者,内容涵盖了其多年来参与桥梁建设的宝贵经历,特别介绍了天峨龙滩特大桥的建设过程、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可以说,文章的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郑院士及其团队的智慧和汗水。
院士寄语
少年强,则国强。
同学们,你们适逢国家大发展的好时代,更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朝气。希望你们惜时惜福,专注学习,大胆探索,夯实本领,强身健体,健康成长,敢于担当,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