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脑血管意外又到高发期。此外,随着CT等影像检查的普及,更多身体上的微小变化被发现,由此也引发新的担心。比如,当影像报告上出现"缺血灶""腔隙性梗死"和"多发、散在梗死灶"等字样,很多人会如临大敌,心想自己年纪轻轻怎么就得了这种"老年病"?这是发生脑梗的意思吗?
如今,我们经常在CT检查单上看到"腔隙性梗死灶""缺血灶"等字眼,事实上,这只是影像学上的表现,并不等同于"脑梗死",这些被统称为"无症状性脑血管病"。
根据2017年美国卒中/心脏学会发布的《无症状脑血管病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无症状脑血管病主要分为无症状脑梗死、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脑部微出血三种影像学表现,是头颅影像学上"最常见的偶遇"。
影像学发现和疾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就像在家里发现了一片水渍,我们只能说这个地方有漏水的迹象,并不能确定是水管坏了、屋顶漏水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也不好确定什么时间产生的这片水渍。同样,影像检查中发现的病灶并不一定指向一种特定疾病,它们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真正的诊断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和医生的判断综合考虑。这也提示我们对于"无症状性脑血管病"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放任不管。
那么,如何看待这种无症状脑血管病?我们就四个大众关心的问题具体谈谈。
问一:"缺血灶"是脑子缺血了?
"脑缺血灶"并不是指脑子真的"缺血"了,而是指在影像学检查(CT、MRI)中发现的脑组织中存在的异常信号区域,通常指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要注意的是,这不是一个医学诊断,不是一个疾病名称,它是核磁检查后的一种发现。
这种情况更多见于老年人,分布在白质和深部的脑白质高信号往往与衰老、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导致的小动脉损伤有关。
临床上,白质和深部的脑白质高信号常用Fazekas量表来评价其严重程度。老年人中,少量的脑白质高信号并不影响大脑功能。这样的脑白质高信号的存在是正常的,就像人额头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都是正常衰老的表现。
脑白质高信号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研究表明,70岁以上人群中,90%会出现脑白质高信号,75岁以上的人群中,出现这种高信号的比例更是高达98.2%。
而脑白质高信号Fazekas评分越高,病变越重,这就值得关注了。比如,如果出现大面积融合成片的"白色病灶",就是比较严重的脑白质病变了,这时需要医生进一步评估。
大多数情况下,少量脑白质高信号不太会引起明显的症状,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被察觉。然而,如果脑白质高信号累积或扩大,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 认知功能下降,影响执行功能和记忆
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步态障碍、吞咽困难和排尿功能异常等症状。
■ 卒中风险增加
脑白质高信号可能是未来"脑梗"的前兆,尤其是当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血管危险因素时。
问二:"缺血灶"会转化为脑梗吗?
绝大多数的少量"缺血灶"跟未来的脑梗风险增加没有绝对的关系,只有当"缺血灶"过多或持续加重,不好好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时,才会发生脑梗死。这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中风或脑梗死,临床可表现为嘴歪眼斜、肢体无力等症状。
为了预防"脑缺血灶"进一步增多或恶化,建议:
调整生活方式
■ 戒烟限酒。
■ 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
■ 保持健康体重:体重指数(BMI)维持在18.5至23.9。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保持良好心情。
■ 定期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建议结合自身体能选择运动项目。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 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如有这些血管危险因素,遵医嘱服药。
定期医学检查
■ 定期(半年至一年)体检,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抽血检查。
■ 如果发现"脑缺血灶",不用过度惊慌,建议前往神经内科门诊咨询,由专业医师评估并制定进一步的检查及治疗方案。
总之,"脑缺血灶"是影像学上的描述,并不意味着脑子真的"缺血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降低"脑缺血灶"带来的危害。
问三:"腔隙性梗死灶"就是发生了小脑梗?
与"缺血灶"类似,"腔隙性梗死灶"或"腔隙灶"也只是影像学发现,不代表当前得了"脑梗死",只是说明"脑子里有个陈旧性的病灶",确切病因并不清楚,可能是之前"得过脑梗",也可能是与老龄相关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具体原因需要神经内科医生进一步鉴别和评估。因为症状可能较轻,甚至没有症状,所以体检前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情况。
当然,CT影像上的"腔隙性梗死灶"是值得关注的。因为这提示脑子发生过一些病变,可能脑血管已有问题,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控制不良有关。如果放任不管,反复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累积会出现步态障碍、精神障碍、认知障碍、类帕金森症状、尿便失禁等症状。
为了预防"腔隙性梗死灶"病灶进一步增多,或发生急性卒中,需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血管危险因素,定期前往医院进行随访,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保持大脑的健康。
问四:查出"缺血灶""腔隙性梗死灶",是否意味着要服用阿司匹林?
对于影像报告中的"缺血灶"和"腔隙性梗死灶",很多人最关心的就是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等药物。依据《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及《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推荐如下:
■ 单一的腔隙性梗死不伴有任何血管危险因素(如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动脉狭窄等情况),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及他汀类药物。
■ 对有血管高危因素的的患者,建议前往医院,结合个体情况综合评估是否需要服药。
■ 如果出现认知能力显著下降、肢体活动不灵、说话含糊不清等症状的腔梗,也需要经医生确诊病因,评估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 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每年进行血脂检查。对血脂升高的患者,需要结合血脂情况及是否有血管危险因素以评估相应的降血脂治疗方案。
所以,影像片上的"缺血灶""腔隙性脑梗死",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脑梗",不要过于担忧,而应前往神经内科综合评估,道听途说反而徒增烦恼。但是,如果出现了突然发生的口角歪斜、手脚无力、吐字不清等症状,可能就是真正的脑梗了。这时,医生会强烈建议尽快到就近的卒中中心就诊或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抓住救治黄金时间窗。
作者:苏娅 周若琳 程忻
文:苏娅 周若琳 程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图:视觉中国 编辑:张菲垭 责任编辑:唐闻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