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法华经普门品 》是观音菩萨信仰的根本经典,对中国人来说观音菩萨寻声救苦,化现为三十三种不同的形貌,来度化众生。 观音菩萨“菩提为因,大悲为本”,作为完美慈悲的化身,随类应化,救度有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太康七年(286), 竺法护 翻译了与观音信仰密切相关的《正法华经》后,我国的 观音信仰 开始揭开序幕。 四世纪末,谢敷(活动于371–396)集录了我国佛教史上最早的一部观音灵验集—《观世音应验记》,足见当时观音菩萨的信仰已十分流行。 至唐宋以后,观音传说,灵验故事,层出不穷。 元明清时期,观音题材的戏曲、宝卷、小说更是丰富多彩,这些文学著作对观音信仰的传播更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今,在浙江舟山的普陀山 观音道场 ,作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声名远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经典内容,将观音图像分为显教观音、密教观音、中国化观音。 求那跋陀罗 (394-468)翻译的《请观音经》言道 : “大悲观世音怜悯救护一切众生,故而说咒曰: 普教一切众生而作是言,汝等今者应当一心称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悲大名称救护苦厄者,如此三称三宝,三称观世音菩萨名,烧众名香,五体投地,向于西方,一心一意,令气息定,为免苦厄,请观世音。 ”《请观音经》是一部早期密教陀罗尼系的经典,经文中提到他是“救护苦厄者”,又说 “五体投地,向于西方”,内容又具有法华系和净土系的特色,可见观音是跨不同经系和宗派的信仰,十分普遍,无怪乎现在有 “家家观世音”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净土系的经典,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胁侍,所以常以阿弥陀三尊的形式出现,另外,在西方净土图中也时常可见观音菩萨的身影。 《观无量寿佛经》云: “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 ……顶上毘楞伽摩尼妙宝,以为天冠。 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 ……次观大势至菩萨。 ……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 因此冠有化佛,成为观音菩萨的重要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