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民族文化宫六十五岁

常沙娜“回家”看看

赖 睿 白玉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11月27日

第 07 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族文化宫大门上的纹饰(局部)。

民族文化宫供图

11月15日,位于北京的民族文化宫迎来一位特殊的“家人”——被称为“敦煌少女”的常沙娜先生。在民族文化宫建宫65周年之际,作为民族文化宫装饰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常沙娜再次踏入这个承载着她许多记忆与情感的地方,与新老朋友一起参观正在民族文化宫举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回忆往昔,共话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站在民族文化宫金色大门前,凝视着“团结”“进步”4个大字,年近94岁的常沙娜眼中充满温情。“这是我设计的,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要团结、进步。”常沙娜说。常沙娜对民族文化宫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参观中不时夸赞“民族文化宫一切都好”。

民族文化宫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十大建筑”之一,于1958年破土动工。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几十名师生参与了“十大建筑”相关各项设计工作,常沙娜就是其中一员。她被分配到了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的装饰设计工作。

当年,年仅20多岁的常沙娜凭借其坚实的艺术功底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将敦煌壁画中的卷草纹、宝相花等经典元素,巧妙地融入民族文化宫的装饰设计中,使得整座建筑不仅庄重大气,而且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艺术韵味。如今,她缓缓地注视着大门、石雕,仿佛在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与那些曾经的岁月重逢。

现摆放于民族文化宫主楼三厅的“百鸟朝凤”屏风,也是常沙娜参与设计的。1959年民族文化宫落成时,该屏风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美术工作者设计制作,以4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主线,树枝上、枝丫间飞落着凤凰、孔雀、金丝雀等吉祥鸟,枝头绽放着宝相花、向日葵、牡丹、荷花等花朵,表达了56个民族团结友爱、和谐相处、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望。

来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展厅,常沙娜一边仔细观看展柜中琳琅满目的展品,一边听讲解员讲解。在第一展厅“大一统思想萌芽”展柜前,民族文化宫党委书记、主任任毅向常沙娜介绍了一组组文物古籍及其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物古籍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我们中华文明几千年绵延不绝,年轻人要珍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沙娜语重心长地说。

经过第二展厅的铜鼓专区时,常沙娜细细地注视着民族文化宫馆藏珍品“冷水冲型十二芒铜鼓”,圆墩形的造型接近黄金分割比例,上面太阳纹、羽人纹、船形纹等花纹密集精美,给人以饱满、优美、圆润之感。鼓面4只青蛙跳跃,两对乘骑徐行,吸引着她的目光。常沙娜说:“要从工艺美术的角度,把这些珍贵文物纹样设计利用起来。”对艺术的敏感和热爱、对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已经成为刻在她骨子里的东西。

第三展厅中,文成公主进藏时所带的琴和鼓,吸引了常沙娜的注意。她随着讲解,仔细观看这两件乐器上的纹样。这正是她设计民族文化宫时主要采用的卷草纹。

民族文化宫许多装饰是常沙娜在20几岁时设计的,这里也是她的一个“家”。

常沙娜人生经历丰富,“回家”是她艺术与人生的重要追求。1931年,常沙娜出生于法国里昂,1936年随父亲常书鸿回到“黄沙与蓝天”的敦煌,1948年前往美国留学,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选择回国,1951年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带领下结缘工艺美术,为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做装饰,为外交活动做国礼,后又主持设计香港回归祖国纪念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我父亲总说,‘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常沙娜说。

民族文化宫建宫65周年,常沙娜“回家”看看,不仅丰富了这段关于艺术与“共和国第一宫”的佳话,也让人再次感受到文化和艺术穿越时空的魅力,激励着年轻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