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2024年最火的大学课堂,当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传承人陈俐的艺术鉴赏课。她的课不仅搬到了南昌大学最大的教室,而且每堂课都有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学生参与。很多学生将陈俐上课的视频发到网上,获得了几万、几十万的点赞,吸引了央视、人民网、新华社等央媒及本土媒体的争相报道。
近日,陈俐走进江南都市报直播室,坦言赣剧课的“走红”,让她看到戏曲要传承,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固然重要,“普及传统艺术,培养年轻观众群体也很有必要”。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舞台上的陈俐。
陈俐(右)做客江南都市报直播室。
陈俐的赣剧课。
传承人陈俐
为赣剧传播创下多个第一
作为戏曲家汤显祖的故乡,江西被称为“戏曲之乡”;在江西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戏曲文化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赣剧,作为江西传统戏剧剧种,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是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
弋阳腔源于南戏,是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演变而成,诞生时间大概是在元末明初。后来,弋阳腔在明嘉靖年间又流入安徽青阳县一带,与当地语言和戏曲结合,形成了青阳腔。作为国家级非遗的赣剧,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剧种,唱腔以高腔(弋阳腔和青阳腔)为主、弹腔为辅。可以说,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弋阳腔和青阳腔见证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即便与“百戏之祖”的昆曲相比也毫不逊色。
陈俐,作为赣剧的代表性传承人,有着几十年的舞台表演经验。她22岁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是当年最年轻的梅花奖得主;她的演出足迹遍及新加坡、印尼、德国、法国、美国、墨西哥等10余个国家,也是将赣剧带入欧洲的第一人;她是在央视春节晚会上表演赣剧的第一人,曾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和元宵晚会等演出,展示和宣传赣文化。
陈俐不仅是赣剧舞台上的国家一级演员,同时也是南昌大学的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
2021年,她作为“百名优秀戏曲专业专兼职教师”获文化和旅游部通报表扬。课堂上,她向学生们讲述赣剧的历史,并为他们上戏妆,手把手地教导戏曲表演,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教室沸腾,现场热烈的气氛传导到网络上,迅速燃起了赣剧的热潮,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关注并了解赣剧。
年轻人只有理解了戏曲
才能看懂和喜欢它
大学生为何突然就爱上了陈俐的赣剧课,它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陈俐透露,2015年自己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大型原创赣剧《红珠记》,实现江西省综合性大学在该项目上零的突破。“作为赣剧传承人,以前总是想通过出人出戏出好的作品,来振兴赣剧,虽然进了大学,这么多年我一直是把自己当作一名演员,专注于艺术创作,这些年为南昌大学4度拿下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今年3月,陈俐改变了以往艺术鉴赏课较沉闷的教学方式,穿上戏服给学生们现场示范戏曲道具,“演给学生们看,水袖怎么甩,枪怎么耍,扇子怎么转,他们很感兴趣”。陈俐还尝试进行戏曲教学改革,“在课堂上表演戏曲身段时,选用的是现代音乐,这样学生们就很容易接受”。此外,每堂课陈俐还会选6位学生体验戏曲装扮,这都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上课兴趣。
尝试新教学方法的赣剧课,第一天就被学生们在现场拍了许多小视频,发布到网络上,反响热烈,吸引了更多学生蜂拥而至。因此,学校将陈俐的课改到了能容纳350人的最大教室,却依然“供不应求”,每堂课都要挤进600多名学生,走廊、过道上都站满了人,甚至不乏从天津、江浙等外地赶来的大学生。
陈俐一下子成了“网红”,很多同学都成了她的粉丝,尤其是一些铁杆粉丝堂堂课必到,给了陈俐不小的压力。每一堂课陈俐都会精心准备,以求不断给学生们新鲜感。“同学们为什么喜欢我?是因为我站在课堂上,可以讲解给他们听,还可以给他们做示范,讲戏曲故事时,我也会用很多口语化的方式来讲述。这样的方式可能正好跟现在年轻人喜欢的东西相结合了。”
上了几周课后,有学生和陈俐交流,说他们周末买票去剧院看了赣剧演出,很开心可以看懂舞台上演员们的表演了。学生们的戏曲表现出的热情让陈俐认识到,对传统艺术的普及很有必要。“为什么年轻人以前不喜欢戏曲,不喜欢赣剧,是因为他们看不懂,只有理解了才知道怎样去欣赏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