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初,此时解放战争的战场局势已经悄然地发生变化。
自半年前,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之后,我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出击外线,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上已经慢慢失去了主动。
此时,南京的蒋介石也清楚地看到了这一情况,于是他提出了:“坚守东北,力争华北,集中力量加强中原防御的战略方针。”
毛主席拟定让粟裕率部渡江南下
1948年1月初,中央为了扩大战略进攻的力度,决定把战火引向国民政府的大后方,也就是长江以南地区。
1948年2月,毛主席把一份手令,交于赴陕北米脂杨家沟开会的陈毅的手中,里面内容大致如下,拟定计划由原华野外线兵团(第1、3、4、6、8、10等纵队)组成东南野战军。
由陈毅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兼任第一兵团司令、政委。
毛主席拟定1948年5月,让粟裕率领叶飞1纵、陶勇4纵、王必成6纵先遣渡过长江,开辟江南战场。
目的是让南下的三个纵队在南方各省进行机动作战,至少调动调动国民党军在中原战场的二十到三十个旅回援江南。
最好能把整编11师、整编第5军或者桂系第7军等战斗力较强的部队吸引到江南。
继而我军留守在中原地区的部队能够占据优势,在中原地区作战中发起战略进攻,奠定解放全中国的基础。
粟裕反复思考,提出不同看法
粟裕在接到中央发来的让他率部南下的电报后,认真地分析了战场上的局势。
粟裕认为此时虽然国民党军在中原采取了防御的姿态,但是其主力都还尚在,还具备战略进攻的能力。
我们通过地图来看看当时中原地区,国民党军的部署情况
蒋介石在中原战场的菏泽、信阳、商丘、合肥、南阳、阜阳、襄阳、宜昌等8个城市建立绥靖区,以重点城市控制平汉、陇海两条重要的铁路交通线。
总结起来说就是以点控线、以线控面。
邱清泉兵团(下辖整编第5师、整编70师等部队)驻扎商丘一带;孙元良兵团驻郑州(下辖47军、整编41、47、38师);裴昌会兵团(整编第1、31、36、65师以及整编206师)驻扎在潼关以东。
这三个兵团沿陇海铁路一字排开,控制着这条东西走向的重要交通线。
胡琏兵团(下辖整编11师、整编第3师)驻扎在驻马店;张轸兵团(下辖整编第10、20、58、85师)驻扎南阳;张凎兵团(下辖桂系第7军、整编48师)驻扎在安庆。
这三个兵团控制平汉铁路、同时包围大别山地区的刘邓大军、拱卫武汉与南京。
粟裕在认真分析了战场局势后,权衡了渡江南下的利弊。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思考,粟裕对渡江南下的计划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陈毅知道后,一时难以理解粟裕的想法,此时第1、4、6纵队都已经完成整训,准备好渡江南下了,现在不去了,这真的难以理解。
粟裕对陈毅说了一系列渡江南下的利弊之后,陈毅当即同意了粟裕的想法。于是在4月18日,陈毅与粟裕一起赴西柏坡向中央汇报。
4月30日,中央在阜平县的城南庄召开会议,对粟裕提出了暂不过江的计划进行讨论,在会上粟裕详细阐述了渡江南下的不利因素,提出了要先在黄淮地区打一场大的歼灭战的重要性。
以上便是豫东之战前的背景。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粟裕不同意南下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粟裕是如何说服毛主席的。
粟裕不同意率部南下的原因是什么
一、敌后作战,10万大军后勤难以保障
对于敌后作战,粟裕大将可谓是非常有经验,从当年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再到浙南游击作战、以及抗日时期在苏浙地区的游击作战。
粟裕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敌后打游击,粟裕在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等南方各省都打过游击,在我军将领中,应该算是敌后作战经验最丰富的将领之一了。
粟裕指出,我军1、4、6纵队,野战部队约8万余人,加地方干部,人数超过10万。这么庞大的数字,最大的困难就是后勤问题。
而且此时长江以南的湘、赣、浙等省份均没有我军游击区,没有地方人员接应,后勤更为困难。
深入后方免不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后勤物资又得不到供应,那面临的就是部队的迅速减员。
到时候本来战斗力强悍的1、4、6三个野战纵队,会被敌人慢慢消耗,最后得不偿失。
二、调动敌军精锐南下的目的难以实现
中央计划让粟裕率部渡江南下的战略目标是,能够调动位于中原的国民党军整编11师、第5军、桂系第7军这几支部队南下,继而我军在中原再发起更大的战略进攻。
(这几支部队占了国民党中央军军中的五大王牌之二,而且还有战斗力强悍的桂系第7军,这三支部队如果能调两支到南方去,那我军在中原的压力就小很多了。)
粟裕分析,蒋介石不可能将整编11师、第5军等部队调到南方去堵截我军,因为这两支部队辎重多,在南方河网密集,山高水多的地区行动不便,发挥不出其优势。
而桂系第7军主要是这支部队并非中央军,桂系的力量一直是让蒋介石忌惮的。
好不容易把桂系主力调到华中地区了,如果再把桂系部队调到南方,恐怕会放虎归山,桂系乘机做大,所以蒋介石此时不可能会让桂系南下。
三、在黄淮决战,优势更大
黄淮地区大致就是河南中、东部加上安徽、江苏北部地区,该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大兵团展开。
在中原地区,我军拥有中野四个主力纵队加上华野六个主力纵队,共计十个野战纵队以及两广纵队以及地方武装的配合,我军是可以与与国民党军在正面来碰一碰的。
相对于去南方,粟裕更有信心在中原打一场漂亮的围歼战,而且1、4、6纵队在中原更容易发挥其优势。
此时,这三个纵队的装备武器是不输国民党军中央军嫡系部队的,加上还有华野特种兵纵队的支持,其重火力也不输国民党军。
与其舍弃辎重,轻装简行的到南方打运动战,不如在中原与国民党军精锐碰一碰。
所以,粟裕在会上详细分析了这些因素之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听了粟裕的方案后,同意了暂不过江的方案。
并且毛主席放手让粟裕率华野外线兵团主力在黄淮地区打一仗,争取把最骄狂的邱清泉兵团整编第5军消灭。
得到中央的批准后,粟裕酝酿已久的中原决战计划呼之欲出,豫东战役的构想越来越清晰。
下期继续豫东战役。
参考资料:《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03卷解放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