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庆典开始前,毛泽东在接见部队代表时感慨地说:“如果伍中豪、黄公略还在的话,他们该是有多高兴啊!”
一旁的朱老总深表赞同,感叹道:“他们都是开国大功臣啊,可惜过早牺牲了!”
金一南教授在《苦难辉煌》中曾说:“为了把一个濒临灭亡的民族拯救出来,一批人为此出发,为此献身。这批人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丢性命。”
毛泽东口中的伍中豪就是这一批年轻人中的一个,他是毛泽东引以为傲的弟子,毛泽东评价他“能文能武”。牺牲时年仅27岁。
1903年,伍中豪出生于湖南省耒阳市城南伍家村。
伍中豪是家中独子,从小被寄予厚望,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自小聪慧过人,尤喜欢诗词歌赋,立志学文。
1920年,17岁的伍中豪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在李大钊的影响下,伍中豪开始接受马克思学说,并于1923年入党。
随着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伍中豪逐渐感到笔杆难胜枪杆,笔杆仅能润世,救世尚须枪杆。
于是他决定投笔从戎,于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第四期学生,和林彪成为同学。
在校期间,伍中豪表现优异,他的才能令何应钦欣赏不已,他打算等伍中豪毕业后,就将他挖到自己身边做副官。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伍中豪这匹千里马注定不会选择寻常路,他最终选择追随毛泽东的脚步,成了毛泽东最得意的弟子、最值得信赖的战友。
伍中豪毕业照
一、风云际会
1926年5月,伍中豪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军事教官。
当时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所长。
两人一见如故,因为同住一间宿舍,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时局。
听了毛泽东的分析,以及对中国前途的设想,伍中豪非常佩服,并诚恳地对毛泽东说:“我这一生就跟定你了!”
誓言一出,伍中豪真地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自己对主席的承诺、证明自己革命的初心。
在和毛泽东并肩战斗的日子里,他多次挽救危局,保护尚在萌芽中的革命火种,立下赫赫战功,深得毛泽东的欣赏和信任。
二、危难时刻,雪中送炭
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攻打城市受挫后,毛泽东在浏阳文家集的一座小学内召开会议。
会上,毛泽东提出放弃长沙,转向农村的主张。
遭到了师长余洒度和三团团长苏先骏的强烈反对,他们坚持攻打长沙,并且还指责毛泽东贪生怕死。
双方各持己见,一直僵持到半夜。
因为余洒度的撑腰,苏先骏对毛泽东出言不逊:“你就是一个教书匠,有何资格妄谈军事?”
这时参会的伍中豪挺身而出,他质问苏先骏:“苏团长,是你指挥前委?还是前委指挥你?”
接着伍中豪转身对参会的干部说道:“我军连日征战,已是疲惫之师;况且连吃败仗,士气低下。现在长沙的敌人已经有所防备,如果我军再冒然进攻,必会遭受重创。我赞成毛委员的观点,放弃攻打长沙!”
在伍中豪铿锵有力的陈述下,起义部队军事总指挥卢德铭也站了出来,支持赞同毛泽东的主张。
最后在伍中豪、卢德铭、余贲民、张子清等人的支持下,工农革命军从此跟着毛泽东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避免了夭折的命运。
文家市前敌委会议旧址
工农革命军南下途中,遭到的伏击,到达三湾村时队伍已不足千人。
此时的队伍士气低落,余洒度、苏先骏等意志不坚定分子不断散播负面情绪,导致一些战士对革命前景悲观、动摇,从而中途脱队逃跑。
士气低迷之际,毛泽东站在一个土坎上,对战士们说:“想继续革命地站到左边,想离开的站到右边。”
伍中豪毫不犹豫地再次站到毛泽东一边。
之后,毛泽东对部队进行了改变,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在这次改编中,余洒度被去掉师长职务,成了一般干部。
1927年10月12日,意志薄弱、心怀不满的余洒度和苏先骏逃离队伍,并在1931年投靠蒋介石,1934年,为了满足自己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利用职权贩毒,被蒋介石枪决。
至暗时刻,伍中豪没有放弃革命,他再一次选择追随毛泽东,帮助毛泽东重新将队伍拧成一股绳。
余洒度
1927年11月下旬,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挺进,遇到了国民党军的围攻。
当时一团团长陈浩、副团长韩庄剑、参谋长徐庶眼见革命军被敌军包围,认为革命前途一片黑暗,产生了投敌思想,他们下令拆掉通往井冈山的浮桥,以迫使革命军改变行军路线,以便将一团带到湘南去投靠国民党。
危急时刻,伍中豪发现了异常,他拦截了陈浩写给敌人的密信,又联合张子清、何挺颖截住陈浩的部队,逮捕了陈浩等人,交给毛泽东。
伍中豪又一次保住了革命力量,毛泽东紧紧握住伍中豪的手,感谢他再一次就下了革命的火种。
三、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宁冈县位于井冈山北部,有井冈山北大门之称,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为了遏制井冈山根据地的发展,国民党军抢占了宁冈。
为了解除宁冈之敌对井冈山的威胁,毛泽东决定攻打宁冈,并将主攻任务交给了伍中豪。
1928年2月18日,在晨雾的掩护下,工农革命军开始攻打宁冈。
9连战士在罗荣桓的带领下,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顺着梯子往城墙上爬。
眼见一波又一波的战士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中牺牲了,伍中豪大怒,他向警卫员要来酒壶,灌了一大口酒,然后如同猛虎一般窜上梯子,闪电一样冲上了城墙。
一顿操作猛如虎。
敌人被伍中豪的勇猛吓呆了,伍中豪则趁机扔出几颗手榴弹,朝着战士们大喊:冲啊!
受到伍中豪的感染,战士们越战越猛,一举攻克了宁冈南城门。
如果说宁冈战役体现了伍中豪的勇猛,那么接下来的“三打龙岩”则体现了伍中豪作为一名优秀指挥员的谋略。
四、三打龙岩,足智多谋
1929年5月,粤桂战争爆发,闽西军阀陈国辉派出主力部队入粤讨桂。
为了创建闽西苏区,毛泽东、朱老总决定趁闽西防务空虚之际攻打龙岩。
5月23日,伍中豪率领第三纵队在夜色的掩护下进攻龙岩城。
陈国辉无力抵抗,仓皇弃城逃跑。
伍中豪带领部队歼敌一个营,第一次解放龙岩城。
为了扩大战果,伍中豪决定主动撤出龙岩城,诱使陈国辉主力回援。
等敌人返回龙岩后,早已等候多时的伍中豪率领部队以迅速回击,把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陈国辉带领败军再次仓皇逃跑。
于是伍中豪第二次解放了龙岩。
气急败坏的陈国辉纠集了5000多人,气势汹汹地朝龙岩袭来,准备夺回龙岩。
得知消息的伍中豪,决定再次主动撤出龙岩,佯装撤退,实则是诱敌深入。
陈国辉见红军撤退便趾高气扬地回到龙岩,还举办了所谓的庆祝大会。
他做梦都没想到的是自己早已进了红军的包围圈,难逃被围歼的命运。
“三打龙岩”与后期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伍中豪在这场战役中,将自己的指挥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男儿沙场百战死,壮士马革裹尸还
伍中豪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他空闲时喜欢写诗,他和毛泽东也是诗文上的知己好友。
1929年5月他写了一首诗:“男儿沙场百战死,壮士马革裹尸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
这首诗脱胎于毛泽东早年求学的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可见,伍中豪对毛泽东的感情之深、崇拜之重。
然而这首诗竟成了伍中豪一生的真实写照。
一年后,他便再也无法追随在毛泽东的左右了。
1930年,在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下,红军又开始向城市发起进攻。
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红军非但没能攻下长沙,而且损失惨重,甚至面临被围歼的危险。
紧急关头,毛泽东写信给伍中豪,希望他组织兵马前来支援。
此时的伍中豪因肝病住院,收到信后,他不顾病痛立刻四处联络兵马,增援长沙。
然而没有人知道,这是伍中豪最后一次为毛泽东雪中送炭了。
1930年10月,伍中豪带着警卫排途经安福城郊时,遭到安福靖卫团的偷袭,不幸被害,年仅27岁。
伍中豪牺牲的噩耗传来,全军上下大为震惊。
痛失爱将,毛泽东悲痛万分,他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几天都不肯出来。
彭德怀更是怒发冲冠,他决定为伍中豪报仇。
性情刚烈的彭德怀亲自带领5000多人,冲到安福县一举歼灭了安福县靖卫团,并活捉了凶手罗汉苟。
在第12军战士的注视下,彭老总亲自监斩,12军政委谭震林执刀,罗汉苟人头落地,用凶手的鲜血祭奠了英魂。
罗瑞卿与谭震林
作为毛泽东手下的第一爱将,伍中豪始终坚定地追随在毛泽东身后。
他能文能武,是红军早期的重要将领之一。
后来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曾多次讲过:伍中豪是一个帅才,如果他不牺牲,绝对能成为我们军队的元帅。
然而他却过早地牺牲了,徒留后人扼腕叹息。
在伍中豪的一生中,数次挽救革命火种于危难之中。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做的事情却影响深远。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虽然伍中豪没有看到革命胜利的时刻,但是他做出的伟大贡献,将永远被后世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