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栗玉晨
当前,资源环境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趋紧,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不仅有利于稳产保供,强化粮食安全,也有利于节地节水、节肥节药,保护生态、减排降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无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观念,不仅是传统的,更是时代的。引领营造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的社会风尚,青年既责无旁贷,更大有可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到2027年,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更加健全,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统计调查制度、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损失率控制在国际平均水平以下。《方案》提出,开展“青春守护中国粮”全国青少年节约粮食行动,通过持续努力和全民参与,推动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当前,粮食短缺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大量人口正面临粮食供应不足甚至是主粮短缺的严峻威胁。我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保持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不仅是因为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在于我们不断将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作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持续倡导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成爱护粮食、俭以养德的好习惯。在这一进程中,青年作为树立节俭“新食尚”的生力军,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节俭、反对浪费,节约粮食、反对浪费,青年当仁不让。在单位食堂,适量取餐的人群中可见越来越多青年的身影,在饭店餐馆,剩余食物打包的顾客中青年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外卖订餐时,选择小份餐品,在储存食材时按需采买,在朋友圈分享美食图片时不忘顺手晒一晒“光盘”,也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日常。从80后、90后到00后,理性、适度的健康消费文化正潜移默化融入他们的头脑,并不断转化为实际行动。越来越多的青年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为节约粮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以勤俭节约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了正确导向。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吃得饱、吃得好早已不再是难事。但也要看到,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供需紧平衡的格局没有变。在日常生活中,粮食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有的还相当触目惊心。这当中,既有婚宴上讲排场、比阔气、大手大脚的奢侈浪费,也有朋友聚会大吃大喝、过量点餐的“舌尖上”挥霍,还有互联网上宣扬暴饮暴食等浪费食物行为的节目或音视频信息。让青年从践行节约粮食“关键小事”中领悟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一刻也不能放松。
青年是中华传统美德传承者。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养成艰苦朴素的习惯,从节约一粒米、一滴油、一颗盐,到珍惜一碗饭、一盘菜、一桌餐,不攀比,不显阔,力戒过度消费、奢侈浪费,是以青年示范行动带动更多人践行勤俭节约美德的有效路径。青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时代的先锋和民族的希望,青年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精神面貌对社会风尚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现代社会文明风尚,意味着在获取资源时应该有限度,不贪婪,不浪费,在使用资源时应该有节制,不奢侈,不滥用。这是一种倡导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态度。当前,越来越多的青年已经逐渐认同并践行绿色消费观念和绿色消费习惯。这种绿色生活方式,不仅体现在热心环保公益活动上,体现在步行、骑行等低碳出行选择上,也体现在涵养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良好生活态度中。
当前,资源环境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趋紧,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不仅有利于稳产保供,强化粮食安全,也有利于节地节水、节肥节药,保护生态、减排降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青年作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积极引领者,必将成为绿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青春守护中国粮,引领节俭“新食尚”。无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观念,不仅是传统的,更是时代的。引领营造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的社会风尚,青年既责无旁贷,更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