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21日,坐拥55万大军的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宣布起义,千年古城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的和平解放意义深远,不光使得那些珍贵的历史建筑得以完好的保全,而且也使得200万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免受刀兵之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平和平解放

最关键是,傅作义是国民党将领中少有的对解放军保持着高胜率的将军。从1945年的绥远战役开始,傅作义和共产党军队交战就是胜多负少,生生地在与共军作战中夺取并控制了绥远、察哈尔、热河、河北等华北大量区域,成为名噪一时的“华北王”。

而且傅作义出了名的善守,如果打定主意死守北平,凭借北平城的坚固城防,我军可能会付出难以想象的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傅作义

虽然解放北平的过程看起来一帆风顺,但其实背后暗潮涌动,在事关生死的抉择面前,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表现也是各异。傅作义的部队共有四个军团,号称五十万大军,其中有很多蒋介石的嫡系,对于起义的思想根本就不统一,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四位兵团司令,以及他们的抉择和结局。

第十一兵团司令:孙兰峰

要提孙兰峰,就不能不提另外一名著名将领:董其武

孙兰峰和董其武算得上是傅作义嫡系中的嫡系,两人并称为傅手下“二虎”,同傅作义情如兄弟,这也是孙兰峰后来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孙兰峰是山东滕县人,20多岁就跟随傅作义南征北战,只要傅作义晋升,他就会随着一同晋升,无论傅做了多大的官,孙兰峰一直忠心耿耿在其麾下效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斗中,孙兰峰和董其武是傅作义的左膀右臂,董沉默坚韧,足智多谋,善于指挥步兵,有儒将美称,而孙兰峰则脾气暴躁,作战凶猛,不太关心政治,相对来说更像一个纯粹的军人。

关于孙,有许多有意思的故事。抗战时期的红格尔图保卫战中,有一日天寒地冻,零下二十多度。孙兰峰带兵外出侦查,忽然发现远远的山坡处有羊群。孙兰峰见状大笑,对部下说:“零下二十多度放羊?羊又不是傻子,怎么肯出来,跟我照着使劲打!”

果然对面是日伪军反穿羊皮大衣爬来偷袭,被一通炮火打了个七零八落,落荒而逃。不过这还没完,孙兰峰灵机一动,也安排了自己一队精兵反穿皮袄跟着爬了过去。

孙兰峰的算盘打得好,这种情况下真假难辨,对方肯定会认为这是自己派去偷袭的人遭遇炮火撤了回来。事实证明,孙兰峰赢了。对面的指挥官是伪蒙军名将雷中田,看到匆匆赶来的“一群羊”,他愣住了,以为是自己人没有下令开火,结果被孙兰峰的部队偷袭得手,一个齐射击毙了雷中田,这也成了红格尔图保卫战中的最大战果,更是一段被口口传颂的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兰峰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孙兰峰也因自己的机智勇猛,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一路升为中将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孙兰峰任国民党第十一兵团司令官,不过在1948年12月增援新保安第三十五军时,就已经基本被我军全歼,率百余名骑兵突围回到绥远的孙兰峰,又恰赶上傅作义北平起义,第九军团被我军改编,因此在绥远又重新编组成为了第九军团,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孙兰峰此时应该是第九军团司令官。

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北平起义,此时的绥远局势就变得微妙起来,绥远省主席董其武很是激动,次日就急忙飞赴北平,来见自己的老长官傅作义,表达了自己想要追随脚步,和平解放绥远的想法。

另一方面,包括驻守绥远的孙兰峰在内的不少军官,对此仍犹豫不决,尤其是孙,对董其武的起义提议既不表示反对,也不表示支持。为此傅作义亲自找孙兰峰谈了三次,可是孙始终不为所动。

气得傅作义对董其武说:

“好几个月过去了,18名上将、中将,160多名少将均已表明态度,没想到孙兰峰一个人却让你我如此费力劳神。”

其实孙兰峰之所以迟迟不愿意起义,倒不是因为他对蒋有多忠诚,而是身为一名百战悍将,对战局的不服气,一次董其武劝他时,孙兰峰动了感情,流着眼泪说道:

我就是想不明白,打了一辈子仗,胜多败少,日本人我也不怕,怎么这一年多就屡战屡败,憋屈啊。闹到现在还要签字,把自己的生死都交给了共产党。。。

不过虽然孙兰峰想不通,但是对共产党军队这个强大的对手,他还是由衷的尊敬。最终也和董其武一起在起义通电上签了字。

1949年9月19日,“绥远和平起义通电签字仪式”在鹿城包头举行,孙兰峰和10万绥远大军一同加入人民怀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绥远和平起义

绥远的和平起义,是一次完整的起义,部队保持建制,没有分散。这跟傅作义、董其武和孙兰峰等人的带头作用和幕后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第一届政协会议时,主席接见了部分起义人员,他半开玩笑的对众人说:

程潜先生、陈明仁将军在起义时把部队搞散了。你看傅宜生(傅作义字宜生)、董其武,这可是完整起义啊。为此恐怕吃了不少苦。

程潜笑道:

我们自然比不上傅宜生了,我们是朋友班子,人家可是兄弟班子,董其武、孙兰峰与傅宜生亲如手足啊!”

后来的孙兰峰,先后担任了绥远军区副司令、副主席等要职,后来还任过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并多次当选政协委员。1987年病逝于呼和浩特,终年92岁。

第十七兵团司令:侯镜如

“黄埔学剑,东征北伐抗强邻,功勋已纪五凤楼,无愧斯生;
燕京星沉,西望南海悼故人,志业未见九州同,遗恨千秋。”

1994年,侯镜如将军逝世时,远在台北的国民党中将张炎元发来了如是挽联。

短短两句道尽将军的传奇一生,侯镜如的生平是完全可以拍成一部精彩电影的。他是黄埔一期生,在周恩来的介绍下加入共产党,后来阴差阳错同组织失去联系,又成为了国民党中将,解放战争期间一直和我党秘密联系,从事策反和其他秘密工作,最终1952年成功从香港回到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侯镜如

1902年,侯镜如出生于河南永城。1924年他放弃留洋机会,毅然报考黄埔军校,并顺利成为黄埔一期生。在这里他结识了周恩来,深入接触共产主义思想,并于1925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来侯镜如一直被组织派驻国民党内部工作,1931年,上海发生了顾顺章被捕叛变事件,我党地下组织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党中央为了安全,切断了一切组织联系。刚被派往上海从事秘密工作的侯镜如就如断线风筝一般,完全失去了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顾顺章

他尝试暗号,甚至在报纸上登出隐晦的找寻组织广告都丝毫无法联系上接头人。彷徨之下,侯镜如不由满腹委屈,他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一度怀疑是组织不要自己了。直到多年后,在一次同陈赓的会谈中,才明白了当初的局势,由于顾顺章叛变,大家已经无法分别谁忠谁奸,即使见面也不敢相认,自然更不会有人回复侯镜如找寻组织的请求。

不过当时的侯镜如是不知道这些的,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到河南老家,后来在黄埔同学的推荐下到了吉鸿昌的22路军参军抗日。并一路升任92军军长。

1948年,侯镜如升任第十七兵团司令,归傅作义管辖。不过这时的侯镜如已经重新跟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当年的事情也已经彻底弄清楚,他更是收到周恩来和贺龙的亲笔信,要他起义归队,组织既往不咎。此时的侯镜如,已经下定了起义的决心。

辽沈战役中,蒋介石电令侯镜如驰援锦州,然后两天的路程,他硬是走了11天。北平起义时,十七兵团正好被蒋派到上海,因此没能赶上起义。虽然没有好时机,但是侯镜如一直没有放弃私下的策反工作,1949年,他成功指使原九十二军三一八师在福州起义。为我党做出了卓越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年侯镜如

1949年,候随同蒋介石去了香港和台湾,并继续从事秘密工作。最终在1952年经周总理批准,顺利回到了北京,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晚年的侯镜如,担任着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并当选为政协副主席。其二子侯伯宇,更是我国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是理论物理学界的重量级人物之一,创建的“侯氏理论”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侯伯宇

第四兵团司令李文,九兵团司令石觉

跟前两位兵团司令不同,李文和石觉是坚定的“顽固派”。面对傅作义的起义决定,两人坚决反对。无奈之下傅作义只好将两人和效忠于他们的高级将领控制起来,起义才得以顺利进行。

眼看大势无可挽回,蒋只好致电傅作义,要求将这些不愿意起义的将领接回南京。毕竟多年战友之谊,傅也不为己甚,答应了南京方面的请求,在起义之前将两人为首的一众将领送回蒋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觉

历史大势面前,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自身的道理。李文和石觉二人,均为黄埔毕业生,又都参加过早期对红军的围剿,手上是有血债的,这也是为何两人坚决不同意起义的主要原因。

逃出了北平的二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李文回到西安,继续在老长官胡宗南麾下效力,1949年5月,胡宗南外逃,把西南残余部队交给李文指挥。

临危受命的李文激励毫无斗志的部下道:“战至一兵一卒,我们也要打到底。”然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很快他的手下就分崩离析,而李文也无奈选择了投诚,接受改编。

不过李文打心底还是不相信共产党的政策,在被送到西南军政大学学习期间,利用看管不严之机逃到了香港。后来辗转来到了台湾,可是因为曾有“投诚”这样的污点,始终没有再得到重用,只是当了台湾糖业公司顾问等无趣闲职,1977年病逝于台湾。

至于石觉,则比李文要“幸运”的多,回到蒋身边后,一直被委以重任,先后在上海、舟山等地跟解放军继续作战,后来更是积功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1986年在台病逝,终年78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乡一抔土

只是不知道晚年的两位将军,是否会回忆起故乡的山山水水,是否会对异地终老有着一丝遗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