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写了几篇关于移民的文章,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很多朋友都频频提到一个地名——江西泰和县的早禾渡,尤其原宝庆府的很多族谱都提到这个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明朝初年,我们的先祖是怎么从江西泰和到邵阳和娄底一带的。 我特意问了老家是江西泰和的同事,他说,早禾渡这个地名已经没有了,现在还有个地方叫禾市镇,圩镇距离泰和县城三十公里。元明清三朝,均在禾市镇设立了巡检司,此外还有早禾岙这个地名。

至于早禾渡这个地名的历史,在北宋的时候,:黄庭坚就写了一首《癸丑宿早禾渡僧舍》::“黄庭坚的《癸丑宿早禾渡僧舍》城头渡可涉,早禾渡可斟。试问安用舟,春水三丈余。”

古代主要靠水运,大的集镇都位于江边,因此,早禾渡作为赣南的移民集散地是非常合适的。

在湖南的邵阳,娄底,怀化等地的族谱上,频频出现早禾市、早禾里、水北保、千秋乡、梅子坡、梅子湾、梅陂、鹅颈大丘、鹅公大丘、鹅掌大丘、墈上、潼江湾、信实乡等等地名,应该都位于泰和禾市镇一带。

至于“圳上”这个地名,用百度地图一搜,仅江西宜春市和吉安市就有几十个,应该是一种泛指,指有水沟的大片农田。

从赣南移民到湘南,从唐朝一直持续到清朝。其中有两个小高峰,一个是宋朝,湖南的梅山蛮“开化”,设新化和安化两县,官府组织从江西移民至此;另一个就是众所周知的明朝初年的“江西填湖广”。其中江西填湖广的移民规模最大。

江西省北部的移民,主要是从鄱阳湖,溯长江到洞庭湖周边,古人能走水路,肯定不愿意走陆路。

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明朝初年,从江西泰和移民到湖南中南部路线。

明朝时期,从江西到湖南主要有这样几条路。

最南面,从梅关古道进入粤北,再从湘粤古道进入湖南,溯湘江而上至衡阳,再溯蒸水,或者沿“小东路”到达宝庆府(今邵阳)。这条路太绕了,肯定不是首选。

最北面,从江西宁州(修水县)到湖南平江县,需翻越幕阜山,长约150公里,这条路需要翻山越岭,肯定也不是首选。

第三条路,江西瑞州(高安县),经武功山岭间斜谷,到湖南浏阳。这条路也是山势险峻,人烟稀少,很少有人走。

那么,从泰和到宝庆府,最便捷的是哪一条?

第四条道路,从江西袁州(宜春)经萍乡,进入湖南醴陵,这条路自宋朝起就是官道。

乾道九年(1173年),范成大从苏州出发到广西任静江(广西桂林)知府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到江西以后,就是从赣江进入袁水,然后到袁州(宜春),再从萍乡进入湖南醴陵。他在途中还写下日记《骖鸾录》,详细记录了这段过程;“比登一小岭,忽出山,豁然弥望,平芜苍然,别是一境。出陆,盖已是湖南界矣。”

明朝有个徽商叫黄汴,干了一件大好事,他写了一本《一统路程图记》,又名《天下水陆路程》,详细讲解了全国水陆驿站系统。这本书,也详细记载了从江西到湖南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驿站系统,从泰和到宝庆府的路线(江西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驿站系统,从泰和到宝庆府的路线(湖南部分

那么这条驿道是不是从从江西移民到湖南的主要通道呢?应该说,有一部分人是这么走的。但是,从泰和到宝庆,这还不是最便捷的。

最便捷的路是这样的:从吉安出发,通过赣江进入禾水,沿着禾水上溯过永兴县城,在潞江登岸,然后不行到湖南境内,在茶陵县的荔市村坐小船到茶陵县城,然后从湘江下衡阳,或者从株洲经湘乡到邵阳。

曾国藩的祖上迁居湖南,也是走的这条路,他们家先到茶陵,再到衡阳,最后定居湘乡。

为了方便各位读者更准确了解这条路线,我再画一个更直观的地图,希望大家多关注我的公众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早禾渡,到宝庆府,这就是移民的大概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