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子头几年,我心里全是落差感。
不是说孩子生下来,妈妈就可以高枕无忧,看着孩子天使般的笑脸,开启快乐的育儿之旅?
为什么就我儿子最闹腾,动不动就生病,整天像个树獭似的特别粘人。
说话语气重一点,他就爆哭,一副全家我最委屈的死样子,还总跟他爸告状,说妈妈坏蛋。
几年下来,我俨然从一个阳光开朗大少女,被生活逼成了整天摆臭脸,一谈到儿子就紧张焦虑的中年大妈。
就在我情绪濒临崩溃,一心想摆脱这种令人窒息的困境时,我看书、听课、学习,跟身边有经验的姐妹交谈。
沉下心,慢慢实践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开悟了。
跟儿子的关系不再那么火药味,自己也变得松弛,整个人的状态持续走上坡。
都说当妈就是升级打怪的历练,修到真经的唯一秘诀就是开窍,寻到教育之根本。
现在回想过去十年的育儿生涯,正是做到这10件事,我和孩子一点点变好了。
不唠叨
当妈后,我最大的变化就是话特别多。
儿子想吃麦当劳,我觉得不健康,就不停输出健康饮食理论,力劝他放弃。
儿子回家不写作业,尽捣鼓乐高和玩具,我在旁催促“赶紧写,不写今晚又弄到十一二点”。
儿子洗澡把浴室走廊搞得全是水,我边忿忿边叨叨“提醒你多少遍了,每次都要我收拾”。
以为说的足够多,儿子就能听进去,改正过来。
结果,我的“良言”成了儿子的噪音,儿子一听直接屏蔽,依旧我行我素。
既然多说无益,还容易伤感情,我就不再揪着事情不放,该闭嘴闭嘴,安静做饭和陪伴。
自从我不唠叨,儿子饭吃得香,也不怎么惦记外面的垃圾食品。
熬夜熬累了,放学第一时间写作业。
看到我直接放在浴室门外的拖把,终于懂得顺手搞清洁。
原来,当妈的话少点,孩子的耳朵就听见了。
多余的唠叨吞进肚子里,三言两语的提醒,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
少攀比
看过一组调查,说孩子最讨厌的人第一名:别人家的孩子。
难怪,像我以前一说隔壁邻居的孩子多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又好,儿子就满脸不爽。
当看到别的父母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买一大堆教辅,我也迫不及待攀关系,想打入内部获取一手资讯。
还见不得儿子穿的用的比别人差,一换季就各种买买买。
那些年老跟别人做比较,不仅自己差点神经衰弱,儿子还厌学,视我为无情的监视器。
后来我想开了,盲目的攀比,是一张无解的灾难。
饭不是别人碗里的才香,每个家都有自己的境遇,说不定我羡慕的家庭,也在羡慕我。
放下过分的期待,接纳现状,自己的娃,就是独一无二的。
就算他平平无奇,也是我生我养,应是我最大的骄傲,而他,确实是我引以为豪的暖宝宝。
爱惜身体
年过35,你问我中年女人啥最重要,答案肯定是“命”。
以前不懂,仗着体检报告没问题,陪儿子睡后还起来熬夜刷剧追综艺,有时周末还通宵。
实在困了就咖啡续命,两三杯入肚是常有的事。
年轻同事约去吃烧烤麻辣烫,心想老娘也要享受生活,便约一起无辣不欢。
直到儿子七岁那年,视力持续下降,腰酸背痛各种酸爽袭来,体检报告指标飘红,我才大惊不妙。
要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孩子还小,这个三口之家还需要我,我可不能倒啊!
打那以后,我开启健康生活,晚上11点前上床睡觉,早起做营养早餐,周末全家人去徒步、爬山、打球。
好好吃饭,规律休息,坚持运动,我的状态越来越好,老公和儿子也跟着受益。
上周儿子体能测试,还是全班第一。
不内耗
有段时间,我在工作上得失心很重。
一方面觉得职场妈妈平衡家庭和事业太难了,另一方面埋怨领导不体谅带娃家庭,整天加班。
不跟其他同事一样卖命,年终奖肯定大打折扣,儿子还成天吵着买买买,跟我的荷包过不去。
好几次焦虑到想辞职在家让老公养,还发癫跟老公吵,怎么男人就可以心安理得搞事业,家事全让女人承担。
人就这样,过分钻牛角尖,死拽着某些无解的难题不放,只会越想越郁闷,活成苦哈哈的怨妇。
感受到家人对我的敬而远之,还有家里的低气压,我想还是该干干,该躺躺。
职场是论功行赏的地方,自己拿不到额外的奖赏,那就做好本分,在孩子前十年的关键期,好好陪他成长。
孩子不是事业的绊脚石,没必要因为家庭的事,把情绪胡乱宣泄出来。
多看看自己陪伴孩子的好成果,不拿改变不了的现实内耗和折磨自己,人生才越活越开心。
不再试图改变孩子
很多当妈的,都有过这样心态:
坚信自己是能干的木匠,只要花足够心思,一定能把孩子打磨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给孩子报锻炼脑力的兴趣班,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学习规划超前预习,甚至还干涉孩子的交友圈,叮嘱孩子要跟成绩好的同学来往。
以为孩子总能稳定走在既定的规划路线里,考高分,上名校,进入好单位……
殊不知,塑造孩子的过程中,很可能看不到孩子的表达,天赋,以及他真正适合的人生。
累垮孩子不说,还可能引发亲子关系的紧张,家庭的矛盾。
教育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一书中,就强调:
“爱孩子并不是给她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成长过程提供养分。”
意识到这点后,我决定尊重儿子的兴趣和喜好,不再过分强求他要照我说的去做。
戒掉控制欲,学会从孩子的世界里退出,孩子没了束缚的压力,反而变得更成熟懂事。
换个心态看问题
我们这代8090后老母亲,吃到不少知识的红利。
这让我过去在教养儿子时,把分数成绩看得特别重,儿子掉出全班前十,我就夜不能寐。
因为太在意成绩单上的数字,我一度接受不了儿子资质平平的事实。
为了给他“补脑”,营养品、饮食,益智游戏、练习册,拼命塞给他,最后是不仅累坏我,还让他对学习更有阴影。
后来一位资深教师劝导我,现在的孩子不是只有读书好,才有好出路。
她教过好多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现在是各行业的佼佼者,当年成绩都不咋地,倒数都好几个。
那些把孩子培养成才的父母,最难得的是对孩子的事,永远都保持积极态度,相信孩子有无限可能。
很快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眼里的世界。
当我重新解读儿子,换个思维和角度去看他,便惊喜发现他动手能力强,体贴同学,很有主见和想法。
看,凡事换个心态想,一切自然豁然开朗。
吃高级的苦
倾尽一切为孩子牺牲,这是很多妈妈的本能。
毕竟“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于是就毫无怨言为孩子付出,满足孩子的一切。
把好吃的,好用的留给孩子,自己嘴上却违心地说“我不喜欢,我不要”。
但这样的受罪,事实证明一点用都没有。
我吃不好,活得不尽兴,累弯了腰,独自吞下低级的苦,根本换不来儿子的尊重和感恩。
儿子只认为我做的所有,理所应当,要是不满足他,他反过来怪我不够爱他。
与其吃力不讨好,不如让儿子靠近我,亲身体会一下他享受的生活,都是我的汗水换来的。
打那以后,他每天开始洗碗、洗袜子内裤,收拾自己的房间和书包。
想吃水果,自己动手削皮;想买新衣服新鞋子,从他的压岁钱里扣。
忍住想帮助他的冲动,狠下心摆烂躺平,把注意力匀到自己身上,把自己看得比孩子重。
当我不再把全部精力奉献给儿子,懂得取悦和提升自己,我好了,儿子也学会了担当。
成为孩子的后盾
说起来,我有件至今仍很后悔的事。
那会儿子三年级,有天下午被老师投诉去了趟医务室贴个创可贴,逃了整整一节课。
老师问他原因,他说遇见兴趣班的同学冰敷伤口需要帮忙,就留下来陪对方。
可老师不信,跟我打电话一再强调回家要好好教育他。
我不问清楚具体详情,劈头盖脸对他一顿骂,说他撒谎,明明就是自己贪玩还找借口。
儿子被我和老师批评后气得直反驳,说“连我也不信他”,好几天不理人。
事后知道冤枉儿子了,可不信任他的伤害已造成,需要花很多时间弥补。
谁都希望培养一个自信、有勇气和敢担当的孩子,可在他需要支持时,我们却没及时回应,没给他撑腰,又如何奢求成就他?
其实,世界上最应该站在孩子身后的人,是父母。
只有做孩子坚实的后盾,让他有依有靠,他才能勇敢做自己,笃定无疑走自己的路。
懂得示弱
多年的失败教育经验告诉我:一个强势的妈妈,对孩子的毁灭性极大。
每次我对儿子要求高,管得严,不准他做这做那,原本还看我脸色的儿子,变得越来越逆反。
甚至还时不时变成脾气暴躁、一点就着的“易燃少年”。
学习家庭教育课程一段时候后,我慢慢懂得,自己的强硬,是打压孩子自信和积极性的武器。
真正厉害的妈,是不跟孩子硬碰硬,学会示弱,适度退让。
下班后身心疲惫,心情不佳,不妨直接告诉孩子,让孩子帮忙,给孩子有被需要的感觉。
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和坚持,不要跟他较真,让他试试,给他应证自己的机会。
我们不必在孩子面前做钢铁侠,偶尔认下怂,服个软,敞开心扉的真诚,更能走进孩子内心。
父母甘做小草,孩子才有成为高山的可能。
允许一切发生
这趟当妈的旅途中,我越发觉得,人生除了自己之外,很多事情都由不得自己做主。
甚至还可能怕什么,就来什么,现实就是爱跟我们对着干。
担心孩子生病感冒,一场流行性病毒就把他打趴。
紧张孩子的学习,他就干脆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学渣。
害怕孩子叛逆期逆反,结果他的房门就永远紧闭,不让人随便打开。
很多事情的发生,总有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
想不再纠结和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坦然面对,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山半文集》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能接受的事情越多,越是自由。
尽力做好为人父母的本分,至于结果,就交给时间。
当我们不再跟生活较劲儿,心自由了,焦虑和担忧不见了,生活才会有出其不意的惊喜。
当妈十年,回首看看过往掉过的坑,开窍后的转变,甚是欣慰。
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手里没有剧本,全程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但生活总在继续,和孩子相伴的旅程,依旧有许多不同的风景等着我们。
那么就好好调整,努力卸下负累,试着脚步轻盈向前迈去。
当我们用心感受生儿育女的美好,享受真实的人生,相信一定能和孩子一起,沐浴在阳光和爱里,走过热气腾腾的人间四季。
和天下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