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汽车产业人才匮乏,吉利探索出产教融合的方法,来解决一线关键岗位人才稀缺的困难。如今,吉利在教育领域投入早已超过百亿元,打通了从中高职教育到应用型本科教育、再到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通道,为国内汽车产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近日举行的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表示,吉利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成功因素就是产教融合,重视各类职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吉利企业从小到大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他认为通过跨界校园、跨区校园、并行校园“三个校园”的建设,可以更好更快地推动技术领先的科技型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30年坚守 职业教育结硕果
吉利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教育史。1997年,吉利进入汽车行业,是中国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当时产业人才匮乏,企业十分缺乏汽车制造的技能型工人、基层技术骨干、一线关键岗位工程师,人才问题成为一个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吉利为此探索出了产教融合的方法,通过将学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更接近产业需求,通过为师生创造“真题真做”机会与平台,探索出解决多层次的“企业人才荒和学生就业难”困境的吉利方案。
30年来,吉利和上下游战略伙伴已经向吉利院校开放了超过30个大类、300种职业岗位,覆盖了吉利院校大部分专业,并与吉利院校共建20多个现代产业学院。目前吉利在教育领域投入早已超过百亿元,建有七所本专科高校,打通了从中高职教育到应用型本科教育、再到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通道,为我国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做出了吉利贡献。
“吉利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了近三十年,始终坚持教育的非营利性、坚持产教融合、坚持守正创新,已经发展为从自发到自觉,从支持企业自身发展到支持行业产业体系性发展的探索。”李书福表示。
坚持“千人千面” 产教融合步入3.0
为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需求,吉利在学校打破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千人千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一人一个学习大纲,一人一个梦想;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的“千人千面”成为吉利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2020年,李书福在吉利学院成都校区首届新生开学典礼上提到,“上大学,就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自由探索能力”。2021年5月,李书福又在三亚学院毕业典礼上提出,“通过认知、选择、决策、执行这四步曲的循环往复,自然就会形成智慧,有了智慧就能适应环境,就能生存发展”,如何实现往复循环,“方法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标准格式”。
吉利教育积极探索实施和实现人才培养“千人千面”的路径和平台,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均围绕产教融合的思路,深入探索产学研结合,推进校企“双元”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同时可切入最前沿的工业技术,聚焦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
如果说产教融合1.0是校企共同制定人培方案、共育人才、共建双师型队伍;2.0是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由企业提出人才标准,学校用作教学指南,再将学生高价值岗位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目前吉利教育已进入3.0版本,即吉利各本科院校开始逐步融入所合作的头部企业的科创体系,学校自筹相应的研发人才和研发资金,加入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系统。
“三个校园”建设 推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要基于校企各自资源的有效融合,高效协同;要做好校企各自机制上和结构上底层逻辑的梳理,紧密合作,形成‘产教通’稳定的人才梯队和合作文化,做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要精准投入、长期坚持,把公益性慈善事业做成千秋大业。”李书福表示。
吉利汽车产业目前已走出中国,为了确保吉利汽车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吉利专门成立了致力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国际合作的人才发展集团。吉利已在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通过数字化建设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合作院校和合作项目,并通过自建的“芯位教育”线上平台作为纽带,与亚洲及其他地区建立起更多职业教育的合作。
如今,吉利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三个校园”建设设想,一是“跨界校园”,通过院校与企业之间空间、资源、机制的重塑,更好地发展绿色可持续的职业教育;二是“跨区校园”,通过产教融合机制和线上教育平台,整合国内外不同区域的校园资源,更好地发展友好亲密的职业教育;三是通过AI赋能的智能体教育,建立线上智能体与线下实体各自独立且相互支持的“并行校园”。
李书福认为,通过三个校园建设,可以更好更快地推动技术领先的科技型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他呼吁国家支持吉利“三个校园”的建设设想,也欢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及企业加入吉利创新的三校园建设设想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