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国民党五位上将一起出手,也无法保住张德能的性命,当时发生了什么?曾经的守城英雄,为何最终难逃一劫?

1944年5月,日军再度集结大军,目标直指长沙,弥补之前在长沙会战中的失败。日军深刻反思之前的战败,对薛岳的“天炉战法”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日军向长沙涌来,这座城市再次成为战争的风暴中心,长沙警备司令部司令官张德能肩负起保卫长沙的重任。

长沙会战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面对日军猛烈的攻势,城内守军遭遇困境,由于决策层内部意见不统一、协调机制失效,以及日军战术的突然变化,长沙防线迅速崩溃。

张德能在战斗中竭尽全力,试图扭转战局,无奈局势已经失控,只能下令部队撤退。长沙在短短两天内便失守,张德能因此被扣上“逃兵”的帽子,身陷囹圄,等待着军事法庭的裁决。

蒋介石对于长沙迅速沦陷感到极为愤怒,将责任归咎于作为主要指挥官的张德能,他面临可能被处以极刑的危险。

在军界中,张德能一直备受尊敬,当时朋友和上级纷纷站出来为他说话,希望能为他争取一线生机。陈诚,白崇禧、薛岳、徐永昌、何成浚,五位上将一起说情,希望能够平息蒋介石的怒火。

众将深知蒋介石极为看重个人颜面与声望,打算用张德能过去的赫赫战功,以及他对国家的耿耿忠心来说服他。

原本以为,五位上将联合求情,张德能或许能够逃过一劫,他虽有过错,但罪责不至于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考虑到长沙的失守不完全是个人责任,第四军虽然经历溃败,但 最终大部分兵力得以保存并回归编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其领导能力。

此时,蒋介石已经被愤怒冲昏头脑,对五位上将的苦苦哀求充耳不闻,张德能暂时逃过死刑的判决,想要从轻发落的希望已经变得非常渺茫。

正当张德能命运悬于一线之时,另一座重要城市衡阳正上演着一场更为惊心动魄的战斗,第10军军长方先觉带领麾下将士在衡阳坚守漫长的47个日夜。

衡阳会战开端,方先觉的部队便遭遇极其严峻的挑战,日军在人数上占据优势,装备精良,相比之下方先觉麾下兵力显得捉襟见肘。

面对逆境,方先觉没有选择退缩,毅然率领部队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凭借对地形的熟悉,设置防线,多次成功抵御日军的猛烈攻势。

随着战斗的持续,方先觉所部逐渐陷入困境,弹药和粮食供应告急。在极端艰难的局势下,方先觉也不得不选择投降,这一决定是对士兵生命的关怀,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不幸被舆论冠以“卖国贼”的恶名,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对方先觉这一举动极为愤慨,认为这摧毁他心中的英雄形象,剥夺他将衡阳战役塑造为政治宣传工具的机会。

衡阳战役后,蒋介石曾有意将衡阳更名为“先觉城”,以此颂扬方先觉在战役中展现出的不屈精神,增强黄埔系的声望。

可方先觉的投降决定,使这一美好愿景化为乌有,蒋介石深感愤怒,认为方先觉的这一行为挑战他的领导权。

在满腔怒火无处释放的情况下,蒋介石将愤怒转向张德能,在他看来,如果张德能在长沙能够再多坚守几日,衡阳战役结局或许就会有所不同。

鉴于此,蒋介石下令对张德能执行处决,以此作为对自己内心愤懑情绪的宣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4年6月,蒋介石下令,张德能因“指挥不当,作战不力”被枪决,终年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