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电影《出走的决心》,主人公五十几岁的李红在听到《夏日最后一朵玫瑰》时想起了自己的青春时代——最有希望、最具可能性的年华。她是个感性的人,虽然臣服于命运既久,但终会觉醒,在抗争中尝试另一种人生。这首歌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分享给大家。

做书于我是求仁得仁的事。学生时代热爱文字,工作后与文字厮磨,实在三生有幸。做书和阅读不是一回事,做书除了前期策划,后期宣传,审稿阶段要统一体例、区分层级、核引文、核知识点、润色文字、修改病句和错字,与排版员协调版式、与美编沟通封面,等等,这些工作有按部就班的成分,也有一定的创造性,坐得冷板凳,既动脑体又动心。

今年我做了如下几本书,给大家奉上我的“成绩单”。

“中华经典通识”第三辑,我和同事合作责编了两种,一种是《〈水浒传〉通识》,一种是《〈黄帝内经〉通识》。我们的通识系列不仅介绍经典的核心内容,还介绍经典的版本流传、世界影响、热门话题,等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前者虽是小说,但与历史有一定关联度,介绍了“水浒故事真有其事吗”“梁山真有其地吗”等,还分享了“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为什么有些读者不喜欢宋江”等读者普遍关心的话题。后者是医学典籍,除了介绍《灵枢》《素问》的内容,还介绍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及生命哲学,更分享了“中医是否有解剖”“经络真的存在吗”等热门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经典百句”,我责编了《庄子百句》。这套丛书以金句展经典之貌,可背诵,可通晓义理。庄子是我喜欢的哲人,曾经对时间的流逝、对死亡的恐惧,都在庄子这里得到了安抚。“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生命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以理化情,就会消解种种焦虑不安。“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庄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快乐根植于性命,而非外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予路人文阅读系列丛书,我责编了其中的《唐诗一百零一夜》《中学生一读就懂的〈经典常谈〉》,既是青少年的优秀读物,也同样适合大众读者。我个人也从以故事串起的近三百年唐诗脉络和朱自清渊深清通的《经典常谈》中得到了极大滋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华书馆:档案如是说》作者苏精教授以海外一手英文档案入手,介绍曾长期执西式中文印刷出版业牛耳的美华书馆八十八年的兴衰史。知识的更新和思想的传播离不开印刷业的发展,中文印制更是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书里你能看到各种中文活字的发展变迁,看到近代中国知识传播的样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写晚明史》的出版,我做了一点辅助工作。作者樊树志教授是学者的楷模,不仅写出了比小说还好看的晚明史,更提出了“晚明也有大变局”的创见,以宏大叙事向历史学致敬。这套书的装帧庄重而轻奢,符合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中西合璧的定位,非常值得入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2》是我和同事合作责编的。“唐朝神探”陈尚君老师的著作一如既往引用新材料得出新结论,写出了唐朝诗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更写出了曲折故事之外的人性人心人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鲁之死——1831年震撼全球的医疗事件》不仅是一本好看的充满故事性、戏剧性的全球医疗史著作,更是能与每个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微观史小书。不通英文的中国病人何鲁来到医学昌明的伦敦,在没有麻醉术的情况下接受1小时44分钟的手术,最终死于手术台。这个骇人的真实故事让我们意识到医学不仅仅是技术,更关涉病人的尊严与情感。何鲁曾被他的母国遗忘,今天随着这本著作的问世,我们应该记住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隆重介绍我和同事们合作责编的陈引驰教授所著《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本书即将印制好,预计12月全面上市。这本书让我回忆起了曾经沉迷文学的醉心岁月,文学是人学,直击人心,或许每个人都正是、曾是或将是“文青”。爱文学不能不懂文学史,这本文学史让我们看见几千年时间长河里中华文脉的演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是我的汇报,请对我责编的书有感的读者支持我,投上您宝贵的一票!谢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与投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