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公正的看待历史的时候,就必然要将历史的方方面面都看到,同样的,评价历史的时候,只看到功劳看不到过错跟只看到过错看不到功劳是一样的,我们之所以要了解历史并不是为了全盘否定或者是全盘肯定,而是看到大趋势的时候,也看到芸芸众生。在历史的大潮流之下,有没有一些细节支撑,或者还有一些逆潮流涌动的人,他们虽然在大潮中是失败的,但是在自己的小范围内,也不见得不是成功。
今天给大家推荐《龙之战》,这是一部讲述清王朝云南将领冯子才抗击法国侵略者故事,这个故事在历史上有真实的案例支撑,就是并不为众人熟知的“镇南关大捷”。影片根据镇南关大捷改编,冯子才是清王朝之前的将领,因为性格耿直而被罢官在家,十九世纪末,法国发起了对于越南的侵略,而作为越南的宗主国,清王朝参加了对法作战,然而却因为武器的代差而节节败退。
此时此刻,冯子才站了出来,他上书朝廷要求率队抵抗法国侵略者,因为法国侵略者在攻占了越南之后,并不罢休,而是北上入侵云南,冯子才的建议获得了重视,于是,已经年迈的他开始了自己的抗法之旅。并最终在镇南关取得了一场渴望已久的胜利,对此,他也打破了法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按照一部电影的要求来看,本片的完成度是非常高的,且全片不论是故事还是节奏都很流畅。当然,本片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院线大片,因此,在上映的时候,也就基本上形成了默默无闻的尴尬局面。然而本片在海外却收获了一大批拥众,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国家,在那些遭受到殖民入侵的国家,本片更是成为了大家追捧的对象。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出现,本片甚至在国内基本上没几个人看过,原因就在于本片的内核——抵抗知名入侵,且获得成功,它打破了一个神话。
在国内不受重视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本片默默无闻,小成本,且讲述的历史是不被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并不是因为本片讲述的是清王朝的历史而不被讨论,大家可以想一想,只要是爱国主义电影,在国内基本上是不分朝代的,林则徐虎门销烟大家都知道,邓世昌甲午海战大家也知道,但同样是抵抗外来侵略者,冯子才的镇南关大捷并不被人所熟知,因为太小。这是主要原因。
而本片在国外被追捧的主要原因却是因为反抗,这个倒不难理解,在每一个遭受到了殖民入侵的国家,人们都喜欢民族主义叙事,尤其是在那些还没有步入到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贫穷落后是代名词,与此同时,他们也想着有朝一日能打败那些殖民入侵者,我们十年代九十年代最喜欢的影片是成真,是霍元甲,是黄飞鸿,这些影片的主体都很简单,那就是民族主义,通过个人的力量来抵御外敌入侵,这是全球发展中国家共同的话题,这也是本片走红国外的主要原因。
《龙之战》改编自“镇南关大捷”而本片中,对于这一事件的影响也进行了前前后后比较清晰的描写刻画,“镇南关大捷”无异于抗日战争期间的“平型关大捷”,两者的相似之处都在于打破了入侵者不可战胜的神话,因此,本片在这一点上的展现是非常好的。影片中清军屡屡败退,原因在于当时的人们的一个普遍共识,那就是法军强悍,他们的武器更强悍,强悍的法军加上强悍的武器,清军在技不如人,人不如人的情况下只能失败,这是几乎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冯子才深知士气是决定战争的因素,而士气想要提振,就必须打破法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要打破法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就要获得一场胜利,因此,全片都在展现这种胜利,都在为筹备这场胜利做准备。这才是本片的核心点,而导演高峰也很好的将这一点展现给了观众,这是本片的亮点。因为创作者真正的抓住了影片的核心,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这就如同早期的抗美援朝战争片一样,毛主席做出了美军钢多气少的判断,而本片中,冯子才也是做出了士气左右战争的判断,最终,他们都获得了胜利。
创作者是真正的理解了这一概念才能更好的将本片中的故事框架做的很好,而且本片从头至尾都在用各种各样的细节来落实这个概念,但不仅仅是空喊口号而不重视差距。可能有的人会说,这不就是一场以多打少且取得了小胜的战斗吗?它没有那么高的段位,自己伤亡了一千多人才换来了法军数百人的性命,这多不划算,况且自己之前集结了数倍于法军的人啊。
这种思潮实际上是并没有看到这场胜利的历史意义的,也是对于本片的刻板偏见之一,本片的核心点在于打破了法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且重振了士气,获得了这样的目的之后就够了,至于说大胜还是小胜并不重要,这也是全球发展中国家的网友对于本片一致好评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看到了成功的可能。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