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何跃 摄影 陈羽啸

一张报纸的成长,与其报道的对象、读者密不可分。著名作家阿来,1996年从阿坝州马尔康来到成都工作、生活至今,已经近29年时光。对于1995年诞生在成都、扎根四川面向全国的全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阿来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感。11月26日下午,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指导,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办,四川国际传播中心联合主办,泸州老窖特曲60版特约支持的“与时代共振——华西都市报创刊30年蜀地人文主题展”,在成都宽窄巷子东广场举行开幕式。作为华西都市报多年的好朋友、荣誉读者,阿来出席开幕式并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30年前感受到华西都市报带来的共振

阿来首先幽默地cue到这次展览的主题“与时代共振”,“今天的活动是一个庆典,我特别穿得精神一点,到这里发现天冷有点发抖。但后来我想,不是因为衣服穿太少,而确实是这次活动唤醒我与时代的共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来在台上

阿来分享了自己个人生活与华西都市报的特别关联。“非常巧。我是1996年从家乡马尔康来到成都,那时候华西都市报刚创刊一年。但其实在这之前,我已经真切感受到华西都市报给周围人带来的共振。我记得,当时一些地方性报纸的很多记者都想转到华西都市报工作。因为大家都觉得,这张报纸与过去的报纸不一样,它彰显出的文化体制创新、革新之举,令人耳目一新。作为华西都市报的读者和关注者,我发现,华西都市报不光在内容上提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生资讯,满足市民对这个城市方方面面信息的了解,它还成为文化传播、出版行业内的一个观摩对象。大家观摩它的成功,观摩它从用人到管理的创新方法等等。我自己虽然不参与报业工作,但其实从家乡到成都一家科幻类的杂志工作,也是亲身参与了一种风潮之中——用一种新的方法,找到与所处时代共振的方法。”

谈及此,阿来特别点赞华西都市报在各方面开风气之先所做的努力、坚持和取得的成绩,“其实市场化改革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难,一个新观念的更新养成和普及,都不是一蹴而就。而且从思维观念到实际行动,也需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经过卓有成效的改革,华西都市报经历一系列艰难的思想蜕变和实践行动,这份报纸如今已创刊三十年。创办一份新的报业,确实非常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来演讲现场

在阿来看来,华西都市报更多着眼于民生热点,而且报道非常迅速、全面。“这就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感觉到,新闻、热点跟我是有关系的,跟我的实际生活是有直接联系的。这几十年来,新的经济形态,新的产业,新的技术,加速迭代出现。大量的新生事物出现,都是通过一张一张的新闻纸,每天跟我们的生活互相呼应、引证、生发。所以,一份好的报纸,一定是在蓬勃生长的时代,在普通大众中,起到凝聚共识、催生激情的作用。”

阿来说,市场经济时代,消费非常重要。“过去我们没有钱,但有了钱怎么消费,也是一个大问题。从华西都市报这张报纸我们得到了很多健康消费方式的引导。另外,社会新闻、文娱新闻、体育新闻,综合起来让这份报纸变成了体现一个城市活色生香、勃勃生机的一个平台和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份报纸带给读者太多的新鲜感。而且激发很多人,带着改变自己同时也要力所能及改变社会的理想,进入到新闻或者文化传播行业当中。”

引领中国新闻业态的改变

华西都市报走过30年,培养了大量媒体人,阿来对此也深有体会。他分享一个细节:“我非常骄傲。我去到新疆,遇见朋友在办都市报,老总说他是从华西都市报出来的。去河北,当地有一份都市报,其领导也说是从华西都市报出来的。去昆明,与当地媒体人一起吃饭,一问又是从华西都市报出来的。它给新闻行业培养和输出了大量人才。这份报纸不光改变了一座城市文化生活的面貌,改变和影响了很多读者的观念,还对中国的新闻业态的变化,起到了巨大的引领、促进作用。那个时候,虽然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没有直接组团去华西都市报去考察取经,但我们在这个城市另外一个地方办杂志,很多有效的做法,也受到华西都市报带来的启发和影响。毕竟华西都市报在这个城市里是一个标杆性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来在台上

在这场演讲的最后环节,阿来感慨,“报纸跟一座城市有着非常深的关联。四川近代史上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是从保路运动开始的。保路运动重要的舆论阵地,就是在成都发起。如果当时没有媒体的及时发声,那么保路运动、辛亥革命是否会发生,都会是一个问题。即便能发生,没有新闻的共振,其广泛、深入的程度,恐怕都会打折扣。华西都市报创刊第二年,我就来到成都工作、生活。如今华西都市报创刊三十年了。一回首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经历了电视媒体的崛起,之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在这个过程当中,华西都市报非常好地运用了这些媒介技术,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保持与时代同频共振。我的手机下载了两个新闻客户端,封面新闻就是其中之一。”

漫步展览

“我们小区就有华西都市报报箱”

2012年,阿来就曾为华西都市报18岁送上祝福。2019年,华西都市报迎来创刊25周年,阿来再次送来祝福。当时阿来还特别提到,“融媒体时代,华西都市报转型成功,发挥自身已有的优点。我也观察到,华西都市报的影响力也在扩大。 原来可能影响力多集中在四川省,现在封面新闻的影响力蔓延至无界限的网络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来在台上

如今,华西都市报迎来创刊30年之际,阿来还走进成都宽巷子一号院落,参观了“与时代共振——华西都市报创刊30年蜀地人文主题展”。在展览上可以看到,一张张记录时代发展脚步的新闻摄影作品,一个一个带着历史痕迹的实物展陈,还有专访马识途、流沙河、许倩云、李伯清、谢洪等一大批蜀地人文名家的视频。阿来驻足观看,当看到带有满满怀旧色彩的华西都市报黄色报箱,阿来笑着说,“很多小区都装有这个报箱,我们小区就有一个。”近些年来,华西都市报向融媒体转型的每一个坚实脚步,也在这次展览中有所体现。比如充分利用AI技术的风格对话智能体,阿来也兴致盎然体验一番。

作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本人以及阿来领衔的四川作家群,是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多年重点采访的对象。阿来在文学领域内的创作动态,他所任职的四川省作协,以及阿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上的亮相和发声,都是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多年来重点关注、报道的内容。2000年,年仅41岁的阿来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9月20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阿来凭借作品《蘑菇圈》获得中篇小说奖。由此,阿来成为四川文学史上首位获得茅奖、鲁奖的作家。获奖次日,华西都市报分别以获奖者、捍卫者、行走者、思考者4个主题,4个整版的规模,推出对阿来的深度专访。这些专访版面以及口述历史视频,都在这次展览的“蜀地文心”版块被突出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