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段蕾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思政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当前的本科生成长于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是平视世界、充满自信且渴望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一代。然而,在享受信息爆炸带来便利的同时,他们也面临着知识碎片化、思维浅化以及来自多方面压力的问题。基于此背景,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下,思考如何守正创新构建更加有效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思考“思政课的形式与内容谁更重要”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来说,内容都是灵魂所在,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容为王”。特别是对于旨在培养青年一代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政课而言,确保教学内容准确无误、积极向上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在教学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紧跟时代步伐。

在保证内容选择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基础上,还需要紧密联系实际,尤其是围绕青少年关心的话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将天边事情和身边事情结合,将宏大局势与微观个体结合,让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内化于心。例如,可以通过分析国内外热点事件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或是邀请行业专家分享亲身经历,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与历史观。换言之,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始终坚持“守正”,即牢牢抓住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效供给这个根本点不动摇。这是保证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其次,我们不能忽视形式对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创新”体现在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上。比如,通过制作微视频、开设网络公开课等形式,可以极大地提升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科技的应用,则能够创造出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使得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和互动性。例如,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了“VR仿真虚拟教学体验室”,研制了精准扶贫实践教学虚拟仿真系统等项目,让脱贫攻坚的意义可知、可感。此外,线上论坛、社交媒体平台也为师生之间搭建起了沟通桥梁,促进了思想碰撞与交流。同时,实践教学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它的突出优势是能够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现实对接。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将科技小院作为实践教育基地,1万余名农大青年走进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解决生产实践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思政课教师在追求形式多样化的同时,不应忽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即它所提供的人际直接对话的机会。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让教学在面对面的交流中真正实现“心灵的往来”,实现“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的铸魂育人作用。

当下,越来越多的教师立足于课堂这个主渠道,倾向于在课堂上协调混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有学者基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标兵人物教学方法的分析得出结论:频率最高的讲授式教学法占教师数量的100%,实践和活动式教学法占82%,案例式教学法占80%,互动式教学法占70%,翻转课堂式教学法占60%,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占38%,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占36%,情感激励式教学法占28%,自主学习式占24%。因此,在探索新型授课模式的过程中,不应该忽视传统课堂讲授形式的坚守与探索,应当注重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既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清晰的价值导向作为指导,即内容上的“守正”;也需要不断尝试运用新兴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即形式上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年轻一代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热情与认同感,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