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黑龙江方正县可热闹了,发生了一件大事儿。

当地政府居然花了70万大洋,整了个大石碑立在那里。

结果,这事儿被一些网友知道了,他们千里迢迢跑过去,直接把石碑给砸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周围的人一看,都拍手叫好,还给那五个砸碑的小伙子起了个外号,叫“砸碑五壮士”。

五个小伙子一下回北京的火车,那场面,简直了!

拿着横幅的、扛着相机的,还有记者们,全都一拥而上,跟见了大明星似的,围着他们采访。

记者问他们:“你们砸碑,后不后悔啊?”

你猜他们怎么说?他们说:“只要那石碑还在那儿,我们就还得去砸!”

这石碑到底是给谁立的?为啥非得立在那儿?这五个小伙子为啥这么拼命去砸它?这事儿后来咋处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堪回首的“友好”之碑

2011年,黑龙江一个安静的小县城——方正县,突然间卷入了全国性的舆论漩涡。

这里树立的一块巨石,名为“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碑。

表面上是为纪念“中日友谊”而立,碑上刻满的名字、修建的背景、以及背后隐藏的复杂动机,却让国人无不愤怒。

在黑土地上,这块碑石就像一道伤疤,将过去的惨痛历史暴露在阳光下,再次刺痛了中国人的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方正县这块纪念碑的落成不仅耗资70万元,还配备了专门的安保。

整个园区管理严苛,设有特别的入园规定,严禁中国人进入,这一做法令人想起了晚清时期外侮下的民族屈辱。

日本游客可以随意进入,但中国人却要止步于园区大门外,种种不合理的安排引发了当地人乃至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

公众议论纷纷,有人气愤地称其为“鬼碑”,甚至讥讽它成了现代版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场所。

方正县为何斥资立碑?

据当地一些人的解释,这不仅仅是为了历史纪念,还夹杂着浓厚的经济动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方正县因东北的抗战背景,成了日本游客频繁的旅游地,不少日本人为了缅怀祖辈来到方正县旅游,有人甚至在这里定居、投资。

为了吸引更多日本游客和资金,当地决策者认为树碑是一项能带来可观收入的举措。

碑石建成后,方正县的“日本风”愈加浓厚。

县城的街道上,各种用日语标注的广告牌和商铺招牌琳琅满目,双语标识随处可见,仿佛这里成了一个“小日本”。

尽管立碑者宣称此举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但方正县的做法却让人们不禁质疑:发展的背后,是否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底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与日本开拓团碑石的鲜明对比,当地的革命烈士陵园却常年破败,墓碑破损无人修缮,象征英烈精神的场所不再是庄严肃穆的圣地,而成了一处被遗忘的角落。

一个是昂贵的立碑工程,配有专门维护;一个是简陋的烈士陵园,空无一人看护,两者之间的反差刺眼而讽刺。

五壮士千里奔袭砸碑

当年黑龙江方正县树立“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碑的消息传出后,全国舆论一片哗然。

人们愤怒,震惊,而其中尤为激愤的,是来自五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人——河北的、湖南的、江西的、河南的、以及湘籍5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虽素不相识,却因为共同的信念走到了一起。

五人相约,誓要亲赴方正,将象征着屈辱和耻辱的“鬼碑”彻底毁掉。

经过一番筹划,这五位义士在北京集合,展开了行动。

次日清晨,他们带着必备的工具,驾车直奔数百公里外的方正县,行程虽长,但彼此间的信念让他们没有丝毫动摇。

赶到方正县后,五位义士发现,中日友好园林四周被层层封锁,严密程度超出他们的预料。

高大的围墙内,24小时不间断的安保,甚至贴出封闭告示,禁止任何“非日本游客”入内,严防死守,似乎早已察觉到有人可能对碑石不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状,五位义士迅速制定了作战方案。

经过反复探查,众人最终在园林背靠的山地发现了一条可通行的小路,这条陡峭的山路与园林的主要安保区域相隔甚远,几乎无人看守,成为他们的潜入机会。

翌日清晨,他们带着购买的工具——红漆和榔头,轻装简行,悄悄沿着这条隐秘山路徒步前行。

在他们眼前,这块由方正县花费70万元打造、并严密看护的碑石赫然耸立。

上面密密麻麻的日文名字在晨曦中显得格外刺眼,仿佛带着阴霾一般,压抑着他们的心。

五人没有犹豫,抡起榔头,毫不犹豫地朝碑石砸去。

石碑上立即溅起石屑,几人轮流挥舞榔头,怒砸碑石,他们迅速打开油漆桶,往碑石上泼洒刺眼的红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园林的保安闻声而来,向他们吆喝并质问来意。

义士陈富乐义正辞严地回应道:“抗联战士用生命守卫这片土地,今有五壮士砸碑护国!”

保安最终报警,五位义士被警方带走,面对警察,他们不逃避、不反抗。

拆除碑石

随着更多细节的披露,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支持五壮士的热潮。

有人赞扬五壮士的勇气和爱国情怀,认为他们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以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尊严。

也有人对方正县立碑之举提出质疑和抨击,认为地方政府的“中日友好”动机偏离了民族立场,甚至违背了基本的历史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大媒体纷纷跟进报道,事件迅速在社交平台发酵,引发更大范围的讨论。

有网友写道:“五位普通人为了民族大义千里奔袭,只为一块屈辱的石碑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是现代的爱国勇士!”

还有人提议,全国人民都应像五壮士一样,维护国家尊严,对错误的决策说“不”。

这场舆论风暴之下,地方政府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面对如潮水般的批评声,方正县官方被迫进行回应,称立碑的初衷只是为增进中日友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网友们指责这种说辞“模糊了历史记忆,亵渎了民族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少历史学者和抗战遗属也纷纷发声,谴责方正县的“中日友好”之举,与当年日军侵略行径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立碑本身就有失公正,更无视了那段屈辱的历史。

无数人通过网络表达了对五壮士的钦佩,甚至有不少人自发聚集在五人被拘留的警局门外,为他们声援。

在公众的巨大压力下,方正县政府最终决定拆除这块碑石。

许多人追问,70万元的资金是如何审批的?为何在立碑之前没有广泛征求民意?

而更让人无法释怀的是,立碑的初衷为何竟以“中日友好”为名,对侵略者如此礼遇,却让无数抗日先烈的尊严蒙尘。

尘埃落定

“砸碑”风波逐渐平息,但它在方正县留下的烙印却难以磨灭。

曾几何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吸引外资,当地一度忽视了对历史与民族情感的尊重,以至于发展目标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方正县政府曾寄希望于吸引日本游客,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当地管理者或许低估了历史情感对民众的分量,轻视了侵略记忆的敏感性。

不过,拆碑并未真正平息一切,有些居民依然对立碑事件心有余悸,也有很多外来游客带着疑问而来,探访曾经的事件发生地。

很多人站在如今空空如也的碑址前,沉默不语。

那片曾经引发无数争议的土地,尽管不再矗立碑石,但人们依然能感受到一份沉重的历史阴影,依然能嗅到抗争过后的那一抹难以言说的忧伤。

随着人们的到访,方正县的酒店、商铺等生意渐渐恢复。

但这一次,经营者们更加小心,谨慎地对待外来游客,似乎生怕触动什么敏感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坚守底线、牢记历史。

对方正县而言,过去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未来的道路也变得愈加清晰。

县内一些领导在后续的会议中也表示,发展地方经济需以尊重历史和人民情感为前提,任何触碰民族底线的行为都将是自毁前程。

如今,方正县仍在默默修复着创伤,力图以新的姿态赢回人们的信任。

这座小县城的未来,虽然仍有诸多挑战,但它或许正借由这段历史中汲取力量,努力走向更清晰、稳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