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ICU护理师眼中的医学人文关怀
文|刘梦龙
一束晨光打破了夜的宁静,照亮了医院的某个角落,这里不同于有家属陪护的普通病房,里面除了忙碌的医生和护士,只有患者独自一人。重症监护治疗病房(以下简称ICU),一个挑战与希望并存的地方,见证了一个温暖的ICU。
ICU里的患者病情危重,他们的身体被各种机器和管路束缚着,而正是这些看似冰冷的机器和管路,却成为了连接生与死的桥梁。医护人员通过它们,时刻监测着患者的情况,以便给予他们最及时、最有效的治疗。经过抢救,患者病情趋于平稳,人文关怀便成为了医护人员工作的核心之一,他们要关心患者的心理需求,给患者温暖和关怀。当患者一睁眼发现身处陌生环境中,恐惧和紧张是他们的第一反应,这时医护人员会轻声细语地与患者交谈,告诉他们所处的环境,询问他们的感受,给予他们安慰和鼓励。对于患者来说,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温暖的眼神,都可能是战胜病魔的重要力量。
我看到,曾有这样一位患者,他因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嘴巴里插了气管插管而无法说话,眼神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医护人员的感激。“您已经做得很好了,每一次呼吸都是您对抗病魔的胜利,我们会一直在您身旁陪着您。”护士的声音温柔且坚定,直击患者的心灵,给予他无尽的勇气和希望。“我们理解您的痛苦,我们会使用多种方法来帮您缓解痛苦,您的每一次坚持,都是向着康复迈进的一步。”医生的话语简短却有力,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战胜病魔的坚定信念,这份信念也悄然传递给了患者。同时医护人员也会使用需求识别卡、小黑板等方式帮助患者表达需求,及时了解患者并尽力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用各种方式去关怀患者,给他们希望、勇气和力量。
这些细节,虽不起眼,却是ICU中不可或缺的温暖元素,让这个看似冰冷的空间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也给了患者极大的安全感,让他们在受到疾病困扰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是医护人员工作成果的具象化体现。
我看到,曾有一名重症胰腺炎的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悉心护理下,病情逐步稳定与好转。在康复治疗师帮助下进行主动、被动训练;在医护人员专业的指导下,使用握力器、康复脚踏车锻炼力量,进一步使用床旁移位机、天轨系统等先进设备缓缓地从病床上坐起,进一步慢慢站起来,最后可以在地面行走,感受着久违的地面,是多么惊喜与激动。患者走出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医护人员耐心地鼓励与患者自身的顽强毅力。每一次迈步,都是对生命力量的肯定,也是对医护人员的肯定。每次锻炼,患者不仅身体机能得到了积极的恢复,也是对意志与生命力的巨大鼓舞,它让患者深刻体会到,即便是在生命的艰难时刻,只要不放弃,就有无限可能。
我看到,曾有患者家属带着精心准备的生日蛋糕和满载爱意的礼物来到病床前。这份突如其来的惊喜,为病房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家人们站在病床旁,虽然口罩遮挡住了他们的笑容,但眼中的温情与爱意却穿透了一切障碍,直达彼此的心底。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家属们点亮了生日蜡烛,唱起了温馨的生日歌,歌声饱含着对生命极大的敬畏以及对患者最深的祝福与祈愿。家人的陪伴与鼓励,让患者在艰难的治疗过程中感受到了温暖,也给了他继续与病魔抗争的勇气和力量。
我看到,肩扛责任与大爱,医护人员将医学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融入医疗服务中,细心地安抚家属情绪。“您辛苦了,您的心情我们完全能够理解。”“在关心患者的同时,也请记得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和空间,您不必时刻守在病房门口,进行适当的休息与放松,有任何突发情况我们都会电话告知您。只有您自己保持健康与坚强,才能更好地陪伴患者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这一切温暖的背后,离不开医院在人文关怀领域的精心布局与不懈努力。在组织建设层面,医院精心构建了健康教育核心团队,并下设科室健康教育小组,自患者踏入ICU的那一刻起,便提供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指导与关怀服务。这包括运用个性化的入院温馨提醒卡片、便捷的手势沟通卡片、促进早期康复的辅助器械,以及打造半开放式的陪护ICU环境,旨在为患者及家属营造一个更加温馨、舒适的治疗空间。在文化引领方面,医院积极弘扬中山大学医学院的崇高院训——“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这一院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一代代中山医人的前行之路,激励着他们秉持“天下为公”的崇高精神,矢志不渝地投身于医学事业,为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此外,医院还高度重视人文培训,邀请学校心理学、文学领域的资深教授为员工开展专题讲座,从理论层面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人文关怀的深刻指导。这些讲座不仅丰富了员工的知识体系,更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在面对疾病时能够更加从容、更加温暖。
(作者单位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
来源 |《健康中国观察》2024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