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雨季总算是平稳度过,全线的驻地与高边坡状况较为稳定,不过仍不可有丝毫懈怠。”随着雨季的结束,中交二航局天麻高速一标项目经理刘国庆一直紧绷的心才略微舒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麻高速公路项目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群山之间,线路全长 52.831千米,桥隧比高达80.4%,沿线分布着17座隧道,总长度达 29.5千米。由于地处山区丘陵地带,雨季漫长,加上施工区域存在隧道岩溶、不稳定斜坡、断层、危岩体等诸多不良地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施工风险极高。

“项目刚开工时,每逢雨季,省道沿线以及周边山体滑坡与坍塌事故不断,这给我们项目的施工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每次目睹省道因灾受损,刘国庆的内心便充满忧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项目部驻地与隧道边坡的安危,一旦发生类似险情,后果不堪设想。

“项目全线施工范围广,我们负责主线测量工作的同时,还要对高边坡进行测量,但测量人员有限,项目前期依赖测量员人工监测,即便从早忙到晚,也仅能兼顾几个高边坡监测点,我们的测量工作犹如在黑暗中摸索,难以精准预判危险的来临。”测量队队长李豪无奈地感慨,传统监测手段在人力与效率上,均难以满足项目需求。

2023年6月15日凌晨,现场值班人员的一通电话使刘国庆从梦中惊醒,因长时间暴雨冲刷的缘故,天保隧道进口端右洞洞口上方发生溜塌。好在汛期期间,项目部召开了防洪防汛部署会议,测量队提前监测出隧道洞口上方出现位移,现场处于紧急停工状态,并拉上了警戒线,才让现场无任何设备与人员受损。在地质灾害处置过程中,看着满地的淤泥与杂乱的现场,刘国庆心中捏了一把汗,如果现场正处于施工状态,后果非常可怕,同时这也给项目的高边坡安全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

安全生产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与底线。采用何种经济高效的监测手段,以满足监测现场高边坡的安全性,能够第一时间清楚现场各个高边坡的监测数据,成为了项目团队接下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经过两周的方案对比,在2023年7月,刘国庆与测量队在调研中发现了应用于村庄地质灾害监测的高边坡自动监控量测系统,满足目前项目的管理需求,在经过多方的求证与比对下,迅速将之引入到天麻高速项目建设中。

“天麻高速是中交二航局二公司首个在工程建设中应用该系统的项目,这不仅是对监测预警技术的有力补充,更是对边坡预警防护领域的全新探索。”李豪介绍道,该系统的核心部件——边坡感应器,被精准埋设于高边坡关键部位,与北斗卫星紧密相连,借助4G和5G网络高速传输,时刻捕捉边坡细微变化。

与天保隧道进口端同样的问题,相隔2个月后,在阿蚌山2号隧道进口端重新上演,但这次项目部对此次事件的处理流程,比起之前显得格外流畅。“去年8月,我们阿蚌山2号隧道进口端右洞顶边坡突发滑坡险情,幸得自动预警系统及时响应,才避免了严重后果。”天麻一标阿蚌山2号隧道进口端施工负责人邓小斌回忆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蚌山2号隧道进口端右洞洞顶处的地质条件,为滑坡松散堆积体,在长达一周的暴雨冲刷后,边坡失稳,最终发生边坡滑坡险情。在滑坡之前,监测点位的感应器捕捉到危险信号,通过短信的方式,连续三次将预警信息送达项目领导以及测量队员手机端。在收到预警信息后,项目部启动了相关应急预案,及时安排撤离了现场的设备和人员,并拉上警戒线,安排值班人员观察边坡动态。在全部人员撤离一小时后,边坡发生了滑坡,现场无一人受伤,相关设备也完好无损。

“系统预设自动预警安全阈值,一旦位移超过1厘米,预警信息便会即刻推送至相关人员手机。”系统每10分钟对边坡进行一次全面“把脉”,监测数据汇聚成庞大信息库,并生成直观波形图。测量人员轻点鼠标,即可全面掌握高边坡“健康状况”,为现场施工提供指导。

在阿蚌山2号隧道进口端地质灾害事件发生后,刘国庆的心里始终对整个边坡监测工作放心不下。经过项目的研究,最终决定在施工范围内的所有隧道口、驻地、场站的边坡上,装上自动预警系统。如此一来,设备智能监测加上人工定期复核的“双保险”工作模式,为项目高边坡监测工作提供了强大助力。

“不仅是阿蚌山2号隧道进口,天保隧道进口同样依靠数据监测发现边坡位移后,项目部及时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强化了防护,避免了次生灾害发生。”李豪表示,天保隧道进口位于近60度山坡半山腰,地质复杂,高边坡自动监控量测系统犹如精准罗盘,助力项目团队提前防范风险,为隧道施工筑牢了安全屏障。

智能系统为高边坡“把脉”,及时“诊断”项目在施工建设中的安全隐患,并“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天麻高速项目的高边坡自动监测技术取得的成果,得到了项目相关方的大力赞扬,并在多个项目进行推广应用。

“一直以来,天麻高速一标秉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管理理念,以科技赋能安全管理,持续提升项目安全管理效能,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刘国庆说。

如今,天麻高速一标项目已在边坡、驻地、隧道洞口等关键位置安装12套自动监控量测系统,它们就像一双双智能“天眼”,实现24小时智能监测。在该系统的有力守护下,天麻高速一标已实现安全生产790余天,各分部分项的施工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为麻栗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胡眼 王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