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10%不多,但是在原有关税基础上加征。

原先多少?后面会说。

先看中美贸易战的背后逻辑。

特朗普为什么倾向于对外加征关税?

因为特朗普的基本盘是底层白人,要吃饭就业,所以先要照顾这帮选民。

但有意思的是,移民的亚非拉裔也是全球化的受害者;这些移民的一部分人,在政治正确(支持民主党)和面包间最终选择了后者。

换句话说,因为特朗普的骚操作,让原本是民主党的一批票仓被带进了共和党。

这些人(特朗普的支持者)对中国最愤怒的地方不是制度或军事力量,而是贸易顺差;他们痛恨全球化,痛恨跨国公司把产业链中的生产环节转移出美国。

然后,我们躺着中枪了。

美国政客在finger pointing的指责竞赛中,为了避免然攻击美国资本和金主,直接把矛头对准东方的大国,中美关系成了美国内政游戏的牺牲品。

这两年,因为美国临俄乌冲突、中东变局和国内财政的压力,加上大选,拜登团队为了展现外交成就,不情愿地稳了稳中美关系。(你没看错,这两年还算是缓和阶段)

但中美的这阶段性缓和能持续多久很不乐观!

很简单,台海、南海等问题根本没彻底解决,随时会被激活;

另外,美国的民意基础(特别是特朗普的支持者)放在那里,精英和包括底层的美国大众对华都充满了恐惧;

所以,特朗普再次当选,加税不可避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仔细分析并不是看起来那么可怕。

特朗普的第一任也就是2016年,中美贸易战已经打响了。虽然2020年特朗普被赶出了白宫,但拜登上来后基本延用了特朗普的关税政策。

所以,中美贸易战一直没结束。

这八年的贸易战战果如何呢?

截至2023年,中国从第一降为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次于墨西哥和加拿大,占美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1.7%。

具体上。202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了约 5500 亿美元的产品,平均关税税率约为 12%。

川普对大约 150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 25% 的关税,对另外 1000 亿美元的商品额外征收 7.5% 的关税,其余商品税率约为 2%或3%平均税率。

换言之,并不是一棒子打死,执行的是不同税率。

美国智库给出的成绩单是,川普的关税使美国长期工资减少了 0.14%,就业岗位减少了166000个。

再看中国。2023年中国出口美国同比跌20%,但全年出口23.77万亿元,增长0.6%。

也就是说,我们对外出口不降反升了。

怎么回事呢?

一方面,川普不仅是只对中国加征关税,也会对墨西哥甚至欧洲等盟友加税;不经意把这些贸易伙伴推到了中国这边、为我们增加了贸易额。

另一方面,很多被加征关税、甚至被拒绝的中国商品通过第三方又流进了美国。

比如一个成本20元的鼠标,直接出口美国卖30块钱,现在因为加征关税收要涨到50。

这时候越南看到了商机,从中国20元买来,加个包装和商标22元卖给美国。所以美国进口的依然中国商品,只不过中间加了一个越南2元的“加工”费。

然而美国也不傻,后来通过商品追溯源头,发现很多越南商品来自中国,所以前段时间死活不承认越南的市场经济地位。

我们也玩过这个游戏。

前几年为了教训很狂妄的澳政府,我们暂停进口来自澳洲的煤炭。但中国与澳大利亚,一个需要大量进口,一个需要大量出口,这么大的市场需求量怎么办?

于是一部分聪明人跑到印尼在当地注册了公司,从澳大利亚买过来到手再卖到中国,也是加了个中间商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数据)

另外还有一点-----

就算真加征10%的关税,实际落地后的影响也没那么夸张。

如果你身边有做外贸项目的人,一打听就会知道。

比如中国出口美国一件10元的东西,咱们印象里应该是:10元(进价)+20%关税(举例)+8元(利润),最终卖给美国消费者大约20元。

但实际是,沃尔玛在中国采购的毛毯,一条不到2美元却卖到14.99美元甚至更高;在中国采购的窗帘,每条4.99美元,回去卖到19.99或者24.99美元!

是不是有点意外?

沃尔玛作为美国最大的低端零售商,毛利润率还是大型零售同行里最低的。

之所以零售价加得这么高,一方面他们不是慈善家,毕竟资本家不赚钱天理难容。

另一方面,进价不管是1元还是1.5,对沃尔玛最后的定价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考量依据。

沃尔玛要支付运费、仓储、物流、零售、保险以及退换货等费用,这些成本才是大头。

国内也一样,压垮实体店的不是进价的百分之多少,而是人工成本和房租。

当然这并不是说进价不重要,而是成本和进价的关系没有咱们想象的那么大。

再一个-----

川普归来后不仅是加税那么简单 ,中美脱钩还会加速,两国关系可能出现更大的惊涛骇浪(主要经济层面,川普不喜欢打仗)。

实际上不论谁上台,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继续组建全球性反华的政策不会改变;改变的仅是执政风格的调整,是全面制裁和精准打击的区别而已。

不过从中美发展的趋势看:

1,中美的国力差距在缩小。

比如美国开始考虑“划江而治”,保住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等半壁江山,但中国已经决定“将革命进行到底”了。

2,中美与其他强国的差距正在拉大。

换句话说,未来会出现中美两个超级大国长期并存、竞争的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延伸一段----

中美间的这种“互捅”模式还要持续多久?

时间会很长,现在已经到了相持、胶着状态,只有我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明显超过美国,未来两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和全球规则实现了双方可接受的安排,这种对华疑惧才会消失。

通俗点就是,他们彻底认输了才肯罢休。

怎么才能尽快实现?

军事上好办,我们正在努力追赶,总体看问题不大。

主要在经济层面,具体说应该是金融。

2023年度美国经济增速为2.1%,通胀率从22年最高的9%下降到现在的3%,就业数据也不错。美联储的政策利率处于20年来的高位5.5%。

特别是美国手里还握着美元霸权。因为美元是全球的储备和结算货币,所以美元高利率意味着全球外围和高风险资产价格都将承受巨大的压力。

再看中国,目前房地产遇到的困境,既和我们的人口出生下降和政策等国内小因素有关,更也与美元高息周期的外部大环境有关。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不仅是只是一个行业那么简单,而是完全绑架在国家金融层面上;因此美国希望中国房地产先崩,我们希望美国股市先崩。

所以,房地产行业必须要救!

最后看爱恨交织的GDP。

2023年,中国GDP对美国的占比从22年的75%下跌到65%。于是国际上出现了一种论调,说中国的崛起已经见顶了。

这种说法,与以前对中国在2027年或2035年赶超美国经济预言同等肤浅。

如果按可贸易品的产出计算,中国经济规模早就超过美国了。

即便现在按照GDP计算,如果我们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提升到4.5:1,中国经济规模就会超过美国了;但代价是我们从现在每年几千亿美元顺差变成几千亿美元逆差,中国低附加值制造业因此会遭受巨大损失。

再比如,如果把我们的社会福利支出从现在的6.5%提升到其它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的21.5%,中国国内消费支出也会瞬间暴增,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完全上升为美欧之和;

但代价是人工工资会大幅上升,对国内那些人工成本敏感的出口行业就是灭顶之灾。

纠结GDP这东西意义不大。

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减少外在干扰,搞好国内;以现在中国这个体量,来自外部的威胁很低,关键在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