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蒋介石能够成为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完全就源于他曾经担任过黄埔军校的校长,可以说,他是靠军校起家的, 因此,对于黄埔学生,蒋介石都是很关照的,但也有例外,1938年,蒋介石亲自下令,要国民党特务暗杀一位黄埔一期生,周恩来得知此事后雷霆大怒,

那么,蒋介石要特务暗杀的人是谁?他与周恩来之间,有着怎样的交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后不久,校长蒋介石要成立中国国民党军校党部,分队党小组组长的名字,也随之被蒋介石给确定,军校提倡民主作风,蒋介石的做法显然违背民主,但碍于蒋介石的威势,无人敢于反驳,当然了,也有一个“愣头青”

此人就是黄埔一期生,宣侠父。

宣侠父是浙江诸暨人,早些年间他的学习主要是有关水产方面,不过随着革命形势的推进,宣侠父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因而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他也放弃了之前的学业,转而投身军旅。

面对蒋介石的指定,宣侠父内心无法接受,直接写了一份报告给蒋介石,请他收回成命,让各小组自己选组长,蒋介石不喜欢有人挑战自己的权威,他将宣侠父找了过去说:“你不也在名单内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宣侠父摇摇头:“我不是为了个人。”

蒋介石又问:“那你觉得名单上哪个人不妥?”

宣侠父再次摇头:“我对指定的人选并没有什么意见,我觉得产生的方法不对,违反了民主制度精神。”

蒋介石听后大怒:“你这不是存心挑刺吗?你赶紧收回这份报告。”

宣侠父拒绝了,蒋介石忍无可忍,决定关宣侠父三天禁闭,可尽管如此,宣侠父还坚持自己的想法,蒋介石最终决定开除宣侠父,军校党代表廖仲恺赶忙在中调和,他让宣侠父认个错,但宣侠父却依然我行我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宣侠父成为了唯一一个被黄埔军校开除的学生,也许宣侠父的坚持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并不算是一件大事,只是过程不对,但结果是众人喜闻乐见的,这不是殊途同归吗?

为什么宣侠父执意要坚持呢?这我们就不得不称赞宣侠父了,在历史的年轮中,人这一生尽管短暂,但始终应该坚持一些东西,宣侠父对内心信仰坚定的执着,我们可以不赞同,但不能指责,因为,正是有宣侠父这样的先行者,才有了后人安定的生活。

宣侠父的坚持,不就和那些烈士一样吗?活着不好吗,为什么要死呢?宣侠父的身上与那些烈士们,都有着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气节和精神,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离开了黄埔军校,宣侠父从未后悔,后来,他先后做兵运工作,负责我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等,宣侠父口才很好,他对我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党与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的合作,红军整编为了八路军,周恩来在南方局领导工作,他对宣侠父很是推崇,直接将宣侠父调到了自己的身边做助手,并任命他为第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军衔为少将。

宣侠父很牛,他做起统战工作来如鱼得水,由于我党的根据地在陕北,因此我党对陕西省会西安很是看重,决议一定要将西安的统战工作做好,宣侠父在西安期间,很快就打开了局面,来回穿梭于国民党高级将领之中。

被誉为“西北王”的胡宗南,是宣侠父重点的统战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胡宗南驻扎西安,虽然他处于抗战的后方,但他内心对抗日很强烈,我党得知后,就把他作为主要的争取对象,当年考黄埔军校时,宣侠父与胡宗南有过接触,正是在杭州胡宗南听取了宣侠父的演讲,才有了他报考黄埔军校的决心,因此对宣侠父,他很是尊重。

得知在此之前宣侠父曾参加过冯玉祥领导的古北口抗战,胡宗南就将宣侠父请到了自己的队伍中,让他介绍抗日经验,撰写抗日游击教材,制定抗日作战方案等等。

宣侠父为了我党的统一工作,自然是乐意做这些事的,可随着宣侠父与胡宗南频繁的接触,最终引起了蒋介石的敏感。

蒋介石是靠黄埔军校起家,他对掌握军队的黄埔学生尤其重视,胡宗南是他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当然不想胡宗南被我党争取,因此,蒋介石心中暗暗有了决策,他在派特务严密监视宣侠父的同时,也写下了一个手谕,要制裁宣侠父,即暗杀宣侠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8年7月31日,国民党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约宣侠父到住处详谈,蒋鼎文的做法,是在拖延时间,两人一直谈到了深夜一点,谈话结束,宣侠父没有多想,而是起身离开。

就在他离开蒋鼎文的公馆后,两名国民党特务将宣侠父挟持架上汽车,用棉花堵住他的口,同时,两人用绳索勒死他,宣侠父毙命后,特务将宣侠父的尸体,扔到了马陵枯井中,随后扬长而去。

对宣侠父的神秘失踪,周恩来雷霆大怒,他猜测此事肯定与蒋介石离不开关系,因此三次督促蒋介石彻查此事,最终,蒋介石不得不承认,是自己下令暗杀了宣侠父,他说:“宣侠父是我的学生,他背叛了我,我有权处置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宣侠父牺牲后,直到1945年时,在我党七大会场上,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可怜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这样早早的牺牲了,让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