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景洪市景讷乡把解决好就地就近就业问题作为促进“两个增收”的重要抓手,探索推行“总支搭台、企业领岗、群众上岗”的“1+1+N”利益联结模式,通过因地制宜招商强产、下大力气搭台兴业、用心用情服务保障,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共赢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下养殖拓宽村民增收致富路

引企业、育产业,让就业增收更有底气。依托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为群众和村集体创造更加优质的增收条件。一是引进优强企业。积极谋划项目、争取资金,成功招引佳创(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后岸(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泰优、沃泽、曌鑫等22家优强企业落户扎根。落实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在政策扶持、用地用工、纠纷调解等方面为企业纾困解难。二是发展特色产业。按照万亩“优质水稻、热区水果、精品糯玉米、冬季蔬菜”和林下经济的“4+1”产业布局,形成规模达3.92万亩的水稻种植基地、规模达4万亩的热区水果种植基地,建成面积1.86万㎡、库容7.76万m³的大型冷库群和23条自动化分拣线,可提供长期务工岗位620个、临时用工岗位8500个。三是实现两个增收。搭建“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组织架构,将党建融入劳务服务、土地流转、项目包装等推动联农带农,实现群众和集体经济“双增收”。截至目前,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24455元,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平均达15.6万元,其中曼散、大寨村预计年底达2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链条打造香水柠檬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定期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创载体、建平台,让就业增收更具质效。统筹村组要素资源,打造区域劳务就业服务平台,强化务工人员信息对接、劳务市场供需对接。一是全面摸排、掌握底数。成立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牵头,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就业信息员等全面参与的就业服务工作队,全覆盖摸清务工人数、意向、工资等情况,形成劳动力供给清单。截至目前,摸排全乡农村劳动力7151人、完成转移就业6915人。二是宣传动员、精准对接。以走村入户、电话和微信群通知、现场咨询、发布招聘信息、印发招聘手册等形式,“点对点”“面对面”宣传岗位信息,提升就业匹配效率和质量。今年以来,召开9场就业岗位推荐会、发放宣传资料550余份,通过微信群推荐岗位90个,安置公益性岗位48个。三是搭建平台、畅通渠道。2021年,以佳创为试点成立第一家“就业帮扶车间”,在提供种苗、技术、岗位等方面与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形成利益联结。2024年,在7个村(社区)成立“劳务服务站”,在8家企业设立“家门口就业服务点”,推行“企业下单、村级派单、群众接单”的“三单制”运作模式,持续向企业输送劳务人员,每年实现就地就近就业17万余人次,同时按每人10元的标准收取服务费,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1—3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立劳务服务站,打通就业新渠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面”向村民宣传推介岗位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帮扶车间生产忙,群众增收有保障

优服务、强保障,让就业增收更显温度。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摆在首位,不断优化就业服务,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一是精准培训强技能。立足群众需求、发展需要,乡党委积极与人社、农业农村、妇联等部门对接,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围绕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开展农村劳动力专项培训3期、覆盖112人次。结合特色产业开展小龙虾烹饪、修剪火龙果种苗、采摘香水柠檬等一系列技能竞赛,为劳动者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二是强化保障促发展。为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督促企业与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购买100—300元不等的意外险,构建和谐合作、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深入运用“枫桥经验”,将助民助企调解室开到企业门口,为务工群众提供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矛盾调处、劳动维权等服务,自成立以来,化解矛盾纠纷26件、涉及金额604.4万元,调处率和满意率均达100%。三是落实政策惠民生。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对种养殖业和自主创业的支撑作用,今年以来共发放小额信贷金融帮扶24户140万元,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困难群众和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941人次184.16万元,引导221名脱贫户、26名监测户“家门口”就业务工,切实帮助农村劳动力稳在岗位、稳在企业、稳在当地。

作者:邓倩 解道红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