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华住院已经一周了。她是个典型的农村老太太,六十多岁,身体硬朗。只是前些天不小心摔了一跤,医生说胯骨骨裂,需要住院观察。她的儿子刘强是家里的顶梁柱,在县城的工地上干活,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家里还有个儿媳张丽,性格温顺,干活麻利,除了带孩子,还要负责照顾李秀华。

张丽每天早上送完孩子上学,就忙着煮饭炒菜,打包好,骑上电动车,从村里赶到县医院给婆婆送饭。村里到县城有十几公里的路程,张丽不舍得打车,嫌浪费钱,索性骑电动车,一趟得将近两个小时。

这天,张丽一大早就起床,在厨房忙得热火朝天。她炒了婆婆最爱吃的回锅肉,还煮了鸡汤,特意挑了块肥瘦相间的猪肉剁成肉末,搭配上婆婆喜欢的青菜,用砂锅熬了一大碗饭。收拾妥当后,她装进保温盒,骑上电动车,顶着冷风直奔县医院。

到了医院,张丽熟门熟路地走进病房,却发现婆婆正在和床边的病友闲聊。见张丽进来,李秀华转头说了一句:“饭送来了啊,放那吧。”然后继续低头和旁边的病友聊起来。

张丽把饭盒放到桌子上,刚想开口让婆婆趁热吃,就听到婆婆压低声音说道:“我那个儿媳妇啊,唉,做事是勤快,可人不灵光。这每天跑来跑去的,谁让她不坐车呢,显得我这个当婆婆的亏待她似的。”

病友笑了笑:“是啊,这年轻人,就该懂事点,可不能光会干活,脑子也得灵活点才行。”

张丽一愣,站在原地,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难受。她听得出来,婆婆这是在埋怨她不坐车,还把骑电动车来送饭的事说成是她故意“装可怜”。这些天,她每天顶着风雨往返医院,累得腰酸背痛,可在婆婆眼里,却变成了一种“作秀”。

一瞬间,张丽的眼眶有些发热。她紧紧咬住嘴唇,没有吭声,转身走出了病房。

站在医院走廊里,她心里翻江倒海。她想过质问婆婆,但又觉得没意义。她是个本分的人,不爱惹是生非,可心里的委屈却像沉沉的石头压着,让她喘不过气来。

深吸了一口气,张丽决定重新做点“合婆婆心意的饭”。她走到楼下的小卖部,买了一桶泡面,又要了一根火腿肠。回到病房时,她笑着对李秀华说:“妈,我突然想起来,早上做的菜可能不新鲜了,放久了怕坏了。我在楼下给您买了泡面,简单点,您凑合吃吧。”

李秀华抬头看了一眼,皱了皱眉:“泡面?这么简单的东西就送过来,你也太懒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丽扯了扯嘴角,笑得勉强:“妈,懒不懒都一样,反正您也说了,随便吃吃就行。”

病友看了看,忍不住插话:“泡面不行啊,没营养,还不如你早上做的饭。”张丽笑着摇了摇头,没再多说什么。

回到家,张丽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脑子里乱糟糟的。这些年她自问做事勤勤恳恳,尽心尽力伺候这个家,从没抱怨过半句。可婆婆的这番话,让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廉价。

晚上刘强下班回来,看到张丽无精打采的样子,问她:“丽丽,怎么了?妈在医院是不是不习惯?”

张丽沉默了一会儿,苦笑着摇摇头:“没什么,就是觉得累。”

刘强拍拍她的肩膀,说:“辛苦你了。妈住院这段时间,多亏你照顾,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话让张丽的眼眶再次湿润,但她什么也没说。

接下来的几天,张丽依旧按时给李秀华送饭,但她的笑容少了许多,送的饭菜也变得简单起来。没有了精心熬制的汤,也没有婆婆爱吃的回锅肉,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普通的家常菜。她的心像是关上了一扇门,再也没有了以往的热情。

一个星期后,李秀华出院了。回家的那天,她看到儿媳煮的一桌饭菜,不禁皱起了眉头:“怎么这么简单?没啥花样啊。”

张丽低头摆碗筷,语气淡淡地说:“妈,您不是说随便吃吃就行吗?”

李秀华一愣,似乎听出了话里的冷意。饭桌上,她欲言又止,但张丽始终埋头吃饭,不再多话。

几天后,李秀华终于忍不住问儿子:“你媳妇最近怎么回事?不像以前那么热情了。”

刘强愣了愣,反问:“妈,是不是您说了什么话,让她不高兴了?”

李秀华这才意识到,自己在医院病房里和病友的那番闲聊,可能被张丽听到了。她低下头,脸上浮现出一丝愧色。

第二天一早,李秀华叫住张丽,声音有些低:“丽丽,妈之前的话,可能让你误会了。妈不是嫌弃你,是自己嘴欠,瞎说的,你别往心里去。”

张丽抬头看了婆婆一眼,心里一阵复杂。她没有多说,只是轻声回了一句:“妈,没事,您身体好就行。”

从那以后,李秀华的态度变了许多。她开始主动帮着张丽干家务,偶尔还会做些饭菜。虽然她的手艺远不如张丽,但那份心意却让张丽心头一暖。

或许婆媳之间的相处,从来都不是靠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但用心去弥补,总能让一些隔阂慢慢消散。张丽虽然没有完全释怀,但她知道,这个家,始终需要她的付出,也需要一点点真心去修补那些不经意间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