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位业余的马拉松跑者,一名兼职的跑步教练。在部队服役12年,退伍后做体育老师12年。跑马拉松的这10年里,考取了中国田协E级教练、跑步指导员,“姿势跑法”L2教练,徐国峰心率跑法教练等资格认证。现为跑步学院“姿势跑法”训练营教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半年将去年2:52:04的成绩提升到2:49:05,下半年衡马2:43:13、北马2:42:46、南马2:41:26,不断更新着自己的最好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是从最近两年才开始找到PB的钥匙,之前也走过很多弯路。2015年首马342,2016年跑到318,兜兜转转到了2021年倒退到319。那时候我所对应的BQ(Boston Qualifier,指参加波士顿马拉松的资格)是315,最好成绩跑到过317,多年追求315而不得。常常希望能慢一点退步,在有生之年能够达标BQ。

当我对提升成绩看不到希望的时候,2023年连续5场PB,年终成绩定格在252;今年上半年跑到249。到了这样的水平,多数人都会认为再进步应该就会比较难了,没想到今年下半年第一场在衡水马拉松就跑出了243的成绩,一下PB了6分钟。我以为这是利用衡马超级平坦的赛道,加上超水平发挥,才跑出的成绩。但紧接着难度更大(爬坡更高、更多的折返和拐弯)的北马再一次出乎意料,PB了27秒;两周之后的南马再次PB1分10秒。较短的比赛间隔,挡不住不断PB的实力,终于意识到我还没有摸到自己的天花板。

回首过往不难发现,PB不是靠着超常发挥和破釜沉舟的决心毅力拼来的,而是借助日常科学训练和比赛策略锻造出来的。那对大众选手而言,怎样才能从一个PB实现另一个PB呢?

首先,我们谈的是怎样提升成绩,对成绩没追求的佛系跑者,不必理会训练的辛苦。其次,我们也不谈跑步天赋,天赋只是个例,我始终认为我没有跑步天赋,有的话,我就不会卡在318六年没提升。

01

严谨的日常训练

对提升成绩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训练。

我曾经试图通过堆跑量来提高成绩,把不到100公里的月跑量提高至250公里,但效果甚微。后来逐渐意识到,一方面,非持续性、随心所欲的“散漫式跑步”只是维持身体机能的最低锻炼要求;另一方面,单纯靠堆砌内容单一的有氧慢跑量来提升成绩,训练效率极低(需要极大的跑量和时间才可能换来少许进步)、训练过程较痛苦,容易让人时常陷入自我怀疑之中。

想要提升训练效率,并不是一味加大训练量,而是要进行综合而科学的训练。因此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同时避免自己在执行过程中跑偏,是提升训练效率的关键。进而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训练团队,接受专业教练指导就非常有必要。

我所在的“姿势跑法”马拉松训练营,从建立良好的跑步姿态出发,结合长距离有氧、间歇、力量、柔韧等多方面综合训练,提升全面素质。我第一次参加训练营,扎实练习跑姿,提高跑步效能,成绩从342提升至318;第二次训练营是在心肌炎后,在训练营里有效控制强度,身体快速恢复到患病前水平,实现了新的PB;第三次训练营从300提升到252;第四次直接飞跃至241。

同样是我这个人,第一次训练营结束后回到自己散漫跑的状态,被圈进在318六年里无法突破。但后续重新捡起并严格执行训练营计划,一年多从300提升到241,到达了一个自己完全想象不到的高度。而在训练营中,除我之外,还有众多严谨的小伙伴,通过科学训练累积不断突破自我。

02

适当的比赛策略

比赛时,如何精准衡量配速、距离?

我努力实现“破三”的前两场比赛,成绩分别是3小时16秒和3小时4秒。

想要达成比赛目标,需要跑者提前把配速和距离衡量得特别精准我们可以通过在赛前一个月做一次测试来大概推断比赛目标,而在比赛节奏具体执行上要考虑爬升、温度等外部因素,简而言之有三种常见比赛策略,前快后慢、前后匀速、前慢后快。

前快后慢是一种激进的跑法,常见于精英选手在比赛中突破几秒的PB,或者和对手在长达几公里当中做撕扯。这种跑法基本都在挑战自己身体极限,耗尽全部体能、心力,有较大的跑崩概率。在这种激进跑法下,专业选手取得不满意的赛事成绩,甚至弃赛,都非常常见。对大众跑者来说,这种跑法增加了对速度与距离的把控难度,往往最终演变成了“前程去冲,后程靠天吃饭”的崩溃局面。

前后匀速,在执行起来存在自身困难。这种长距离稳定输出需要一个长期锻炼的过程。

前慢后快是一种对大众选手而言,更容易掌控比赛节奏、更容易出成绩的跑法。前半程先采取低于目标的配速,到25公里、30公里之后再根据身体状态适当提速,后面十多公里处于缓慢加速的状态,到40公里后再去提速把余力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无法在30公里后提速,那说明前程跑得太快了。通常而言,前程快的两三秒可能后面需要十几秒来补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众跑者要有能够锻炼驾驭自己速度的能力。前面慢时能够耐住性子慢下来;后面累了但需要顶的时候,又能够超越自己顶得上去。此外,常见的看心率不看配速的跑法(让自己的心率处于可控、逐渐上升的范围)也需要科学综合的日常训练积累,不再赘述。

03

充分的身心准备

相信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超越自己认知的好。

前面我们提到参加一场比赛的训练是精心设计而不是茫然选择的。我们为一场比赛进行4个月的训练,在这4个月时间里身体要做好应对一切的准备。技术训练就是其中根本的载体,有了良好的动作才能降低跑步落地冲击,降低受伤概率,以后才能承受更高强度运动量。

在改善跑姿的基础上,根据跑者能力,开展以有氧慢跑为主的训练,再逐渐增加间歇的强度,同时再辅助力量和柔韧的训练,从各方面提高跑者的能力。

在心理上的准备也非常重要。面对衡马大幅度提升成绩,我真以为这只是一次偶然,天时地利使然,加上当时身体状态处于巅峰期,才能跑出243这样的成绩,甚至都感觉今年剩下的比赛都无法再突破这个成绩。于是在天津马拉松上,失去信心的我,完全调动不出良好的状态,缺少了对成绩的饥渴感。在北马赛场上,不想再让天马重演,不断激励自己冲起来,收获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衡马后见了几个当地跑团的朋友,成绩在420左右,多年来为“破四”而苦苦挣扎,我看到他的半马和日常训练成绩,很坚定告诉他,能力绝对在330以内。做了跑姿纠正和比赛策略分析,很快第一场比赛跑350,第二场跑340,自己很满意这样的结果,在我看来这还是跑得有些保守,执行策略的经验稍有欠缺。

敢做、敢想,相信自己完全还可以做到更好,超越自己认知的好,毕竟我们还远远没靠近我们的天花板。

体育总局发布了新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再次提升了马拉松选手评级标准,大众选手“破三”人数大幅增加,大家的成绩越来越好,我们应该在跑步之余去思考一下,究竟怎样才能跑得更好,跑得更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