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而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能不能适应好小学生活,上课听不听得懂,和同学相处愉不愉快。

而观察身边的孩子不难发现,有这5个习惯的孩子,对于不同于幼儿园的小学新生活,适应能力更好。

习惯一:对自己负责的意识

在学习上,我们总是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书好像是在替父母读的。”

命运的回旋镖有时候总是那么相似,曾经你对父母说过的话,有一天可能从你的孩子嘴里听到。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没有对自己负责的意识,我们的孩子可能也没有。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意味着改变,意味着需要抽出一定的玩耍时间去学习。

要学会在学校照顾好自己的生活,比如按时喝水、上厕所、好好吃饭等。

这些事父母不能随时提醒,也没有了幼儿园的保育老师。

如果孩子有自我负责的意识,对自己健康负责,对自己安全负责,对自己学习负责。

那适应小学生活只是时间问题。

责任感这件事父母参与越多,孩子责任感越少。

就像小雏鸟一开始都是在窝里张开嘴巴等着妈妈喂虫子。

在慢慢的,妈妈不再把虫子放嘴里,而是放一旁让小鸟自己啄。

再到后面小鸟需要自己去捉虫子。

父母要做的就是陪伴孩子,学会放手。

比如:放手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吃饭;

让孩子自己做计划,放学是先玩,还是先写作业。

写作业的时候先和孩子做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大概完成的时间,不用全程陪伴。

家长可以看书、做家务,但是不建议做太多娱乐性活动干扰孩子。

包括检查作业,允许孩子犯错,不要一直对孩子说:“这不对,那错了。”

鼓励孩子自我检查,根据父母的提示检查。

父母的陪伴不是为了让孩子不犯错,而是当错误出现时,能把错误变成学习的机会。

孩子能自己做的就让孩子自己做。

学习这件事父母一定不要比孩子更心急,让孩子有承担自然后果的机会。

不会整理书包,第二天上课没有书,下次就记得了。

作业不完成,被老师批评一次,写作业就积极主动多了。

知识点没记住,错题没改正会给自己带来什么麻烦。

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要能干,孩子一旦有了自我负责的意识,面对生活中的变化都会积极主动的去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习惯二:合理安排时间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可能会面临一个时间不够用,生活混乱的时段。

家长们也很担忧,一堂课40分钟,我们的孩子能坐的住吗?

孩子上课要上厕所怎么办?学不会,玩不够。

孩子有时间管理意识和时间管理能力,那安排学习和生活就很轻松。

小学和幼儿园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幼儿园约束比较少,大多数时候是让孩子自由探索玩耍。

但进入小学就会有课堂纪律,学习任务,有要求有压力。

课后作业时间怎么分配?玩耍和学习时间怎么平衡?

这对孩子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时间安排不当,生活鸡飞狗跳,每天都在混乱、追赶中度过。

如果孩子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那就可以有时间玩,也能有条理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习惯三:有条理的收纳整理

现在有一个新兴职业叫“收纳师”,看完很多视频不仅感叹。

原来有条理的收纳和整理好自己的东西也是需要意识和技巧的。

清晰的思路和整理的本领受家庭环境和父母整理习惯影响非常大。

孩子如果可以自己整理学习用品,文具盒——书包——书桌【教室的课桌,家里的学习角】。

不光父母少操心,孩子对自己的物品也更熟悉,不会丢三落四的。

比如:提前削好铅笔,这样不用在课堂上手忙脚乱的去削笔。

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文件袋,把不同科目的课本、作业本都放一起。

红色是语文、绿色是数学……

这样一目了然,东西也不会丢不会乱,孩子也不会花费很多时间在找东西这件事情上。

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可以坚持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记得每天要带什么。

有条理的收纳整理习惯的孩子,上学思路也会更清爽,每天不会手忙脚乱的翻东西,能更专心于学习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习惯四:做家务的习惯

哈佛大学教授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孩子进行的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得出了一个结论:
“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做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此外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

已经有诸多例子告诉我们,“高分低能”的孩子并不能适应好社会。

承担和自己年龄相关的家务,对孩子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第一:可以让孩子更有家庭归属感,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

第二:权利和义务是同在的,家务成果全家共享,家务劳动也应全员分担;

第三:家务劳动动手动脑,是对孩子的综合锻炼;

第四:做家务让孩子远离“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更真实的生活烟火气。

有做家务习惯的孩子在学校更能照顾好自己,也更有团队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习惯五:保护自己的意识

校园就是一个小社会,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摩擦和矛盾。

进入小学,孩子的安全意识不能少,人身安全、交往安全、运动安全、交通安全……

比如:侵犯、诱拐、校园欺凌等,任何一种,大家都不希望出现在自己孩子身上。

山东省2016年,针对9000余名城乡中小学生的专项调查显示,这些学生自认为受到欺凌的比例为14.9%。

当孩子身心受到伤害的时候,对学习和学校也会产生排斥心理。

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危险有一定的认知和防范意识,能大大减少安全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幼小衔接重点不是衔接知识,更是孩子的意识和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孩子知识不如教会孩子学知识;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有这5个习惯的孩子,孩子适应小学生活,平稳渡过一年级轻轻松松。

学霸父母的努力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所以她能轻松说出那句:“孩子我都不怎么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