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白玉以为面兮,怀琬琰以为心。——《楚辞·七谏》
君子比德于玉,
自古人们以玉为喻,
表达对高洁品行的尊崇。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玉,坚若金刚,温润而泽,
以其不凡风骨,
孕育出华夏所独有的文化符号。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安徽淮南武王墩,
楚考烈王大墓,
沉睡两千多年后,
一件件珍稀文物得以重现。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这是一枚刚刚拂去封尘的玉佩,
虽有岁月沁染,仍熠熠生华。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其玉质细润沉厚,显而不扬,
恰如古人崇尚的君子品德。
其龙形霸中藏拙,威而不怒,
蕴含着泽被苍生的王者气度。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石之美者为玉,
五千年前,
以红山、凌家滩、良渚为代表,
玉石制作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
人们选取外表美观的玉石,
精雕细琢制成饰品,
并赋予礼仪意涵。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西周至汉代,
随着工艺提高,选材更为优质,
所用矿种与后世知名的
和田玉、岫岩玉等已近一致。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与此同时,
玉逐渐被赋予更多文化寓意,
所谓集天地之灵气,
凝日月之光华,
孕万物之丰采。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礼记》有云,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从礼仪重器,到日常佩饰,
玉都承载了丰富的精神寄托。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玉文化也呈现鲜明地域特色。
楚国玉器融江淮吴越等地之长,
不拘一格,浪漫奔放。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武王墩墓的这枚玉佩,
以青白玉料精心雕琢,
龙身造型生动流畅,
沉稳而不呆板,
矫健而不张扬。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通体谷粒纹细腻饱满,
细看又似旋涡似卷云,
动感多变,放达不羁,
正是楚器的典型风格。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在完全依靠手工工具的年代,
如此技艺与匠心,
足以令后人折服。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楚人以凤为先祖图腾,
在南北文化交融中,
也形成对龙的崇拜。
龙凤并尊,
是楚文化多元开放的特征,
也长久影响后世。
考古研究表明,
到战国后期,
龙形、龙纹已成为楚国玉饰的典型元素。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武王墩墓的这枚玉佩,
状若游龙飞升,
回首傲视天地,
所透射出的,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正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信心与力量源泉。
玉汝于成,不惧万千磨砺,
龙行天下,护佑国泰民安,
一枚古老的玉佩,
映衬出中华文化的精神传承,
绵绵不断,生生不息。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编| 袁丹丹编辑| 王玲
主办单位| 安徽省网信办、省政府新闻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安徽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