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有这么一句话:“读《出师表》不哭者,其人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其人不孝。”
可即便如此,如今网上还有很多人心怀恶意地诋毁和抨击《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用阴谋论去恶意揣测诸葛亮把蜀汉后主架空了,用穷兵黩武把川蜀百姓带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俗话说,文如其人,咱们今天就来重读不朽经典《出师表》,看看诸葛亮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何能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坐标、不朽偶像?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于公元227年第一次北伐前夕。因为要移师汉中,担心后主刘禅处理不好朝政,便事无巨细地各种叮嘱、交代,像极了一个要外出打工谋生的父亲临行时对孩子的百般牵挂与担忧。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孩子,当年你爹和二叔、三叔筹集一支施工队到处帮人打零工,准备在自己强大之后护住你们老刘家的大汉品牌。然后寄人篱下20多年却收效甚微,最后在207年邀请相父我出山给他当策划师和总经理。我曾经给你爹描绘一张名为《隆中对》的蓝图。本来在219年你爹打赢汉中之战时,蓝图《隆中对》的基本盘已经成型了。但就在那一年,你二叔被江东鼠辈被刺,身首异处还丢了荆州。然后你三叔被手下人袭杀、你爹在夷陵之战输光了一辈子的所有积蓄。最后把一个空壳的蜀汉公司和啥也干不了的你托交给我,要我把当成自己的孩子呵护着、照顾着、托举着……
你爹走后,我不敢辜负重托,没日没夜地在你们家仅剩的益州挖潜增效。鼓励农桑、兴修水利、梳理政务、重建法度、恢复士气、筹建军队、挖掘人才、训练士兵、演练阵法、平定内乱……经过你相父这四五年苦心孤诣地建设和发展,你们家终于恢复了些许元气。
但总体上来讲,今天下三分,咱们家还是最弱的。仅有一州之地,还是被很难以进出的交通死角,所以咱们家的日子依然不好过,咱千万不能有任何放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咱们要继续艰苦奋斗度过困难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但是,孩子你也别因为家底薄、日子难、任务重、压力大就妄自菲薄,你得跟你爹学习,要懂得去团结人。现在你身边的这些人,无论是在内务岗还是在外务岗,都拼了命地为你们家效命,这都是感念你爹当年的恩德,他们是在用实际行动报答你爹。所以,孩子你不是一无所有,民心可用。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但有信心和底气是一回事,慎言慎行又是另外一回事,咱为人处事要多跟你爹学习,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要志存高远,带动大伙出干劲。千万不能蔫不拉几、分不出个好赖,让别人都不想搭理你。
国事和家事,要一视同仁,奖也好,罚也好,不能搞区别对待,必须要公平公正。
另外,当家人就要有个当家人的样子和态度,手下人犯错了,该罚还得罚,手下人立功了,该奖也得奖。而且奖罚都不能随心所欲,要学会按章办事,要交给有关部门规规矩矩走流程。这样才能显得你是一个懂道理的好领导。千万别徇私枉法,让别人觉得你凭个人喜好、情绪在办事。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因为你工作经验不足,对公司的人员结构等情况都不太熟悉,想父我已经提前帮你做好铺垫了。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思想过关的好同志,是你爹当年特意提拔、选调、培养出来给你留着的。
根据相父我的经验,皇宫总部的事情,跟他们商量着来,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再三思而后行,基本上是不会出什么大乱子的。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至于军事方面的事情,虽然你不一定会轻易涉及到,但是以防万一,相父我还是给你留了一个将军相宠。这个向宠是你爹时期的老干部,当初在你爹领导的夷陵之战都能全身而退,能力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你爹还早已对他完成了政审,这人的人品也靠得住。
这种资历、能力、人品和威望都在线的同志,如果军队管理方面有啥问题,咨询他的意见,一般是错不了的,他会帮你处理得当的。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然后,相父还要啰嗦几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你们家之前之所以那么兴旺,就是因为做到了亲贤臣,远小人;而后来你们家之所以逐渐颓废下去了,就是因为迷糊地亲小人,远贤臣了。你们家的前辈汉桓帝、汉灵帝就是血淋淋的反面教材,这一点你要做到警钟长鸣。
前面相父我给你推荐的那些人,都是久经考验的好同志,千万要把他们用好。唯有这样,你们家的复兴才有希望。自信点地讲,那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相父我为什么这么啰嗦呢?不是我喜欢费口水,而是怕辜负你爹的嘱托。当年,你相父我本是一个平头百姓,在南阳研究农业,也就是混日子过,没想过要建功立业发大财。但是,承蒙你爹看得起我,自降身份多次去请我出山,把我当成高级咨询师一样尊重。我得领你爹这份情和恩,所以才对你们家以身相许。
我追随你爹创业,风里雨里、任劳任怨,至今已经21年了。你爹创业失败,连底裤都差点输没了,他是了解我这个人办事比较严谨细致的,所以把你们家这个风雨飘摇的烂摊子和你们兄弟几个托付给我。
自从接受你爹嘱托之后,相父我可没睡过一个好觉,生怕自己的懈怠会辜负你爹,然后让别人诋毁你爹识人不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为了不让你爹所托非人,这些年,我一边勤练内功,一边平定外患,时至今日总算出了点成绩,把你们家的南面隐患给清除了。
然后经过这么多年的积攒,现在总算挤出了一点家底子了。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维护大汉招牌是你们老刘家的使命,现在北方的曹魏已经公然拆了你们家的招牌,换上了自己的自主品牌,所以必须得去弄他。
不然,时间长了,大汉正统的观念就会被世人给淡化了。所以北伐讨贼,恢复两都,让你们家名正言顺地重新挂牌上市,这是我报答你爹的目标,也是我的本分和职责。至于我走了之后,分辨忠奸、权衡得失,进献忠言、恪守职责,则是费祎等我前面提到的那些人的事了。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所以希望你能以老板的身份授权给我,让我带领兄弟们帮你家去打江山。如果没有取得什么成绩,那是我没做到位,你要治我的罪。同理,如果留在大后方的费祎等人不作为,不积极给你提建议、拿方案,那也要公事公办处理、批评他们。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如果你在家能保持独立思考、积极向上,走正道、办正事,牢记你爹的遗嘱,那就是帮了我的大忙了,我也就放心了,对你感激不尽。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孩子,我马上就要出远门了,跟你了这么多,但最终架不住眼泪双流,感觉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牵挂之情,竟无语凝噎。
咱不知道大家看完诸葛丞相的《出师表》之后是什么感受?反正我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年老父亲外出打工给我赚学费的场景。
《出师表》只有741个字,但却事无巨细地涵盖了诸葛亮想要交代的方方面面。
开篇就是单刀直入地讲蜀汉当前的处境,告诉刘禅要打起精神来,因为他身上是有担子的,得学会一个男人的担当,而不能放松自我要求,变成一个纨绔子弟。
指出问题之后,又要给孩子注入信心。咱们家情况是不好,但这都是暂时的。你们家的人缘之后,尤其是你爹会做人,大家都惦记着他的恩情。人心在,一切皆有可能,咱不带灰心丧气的。努力拼搏就会赢得未来。
然后,以前我都是相父我在帮你们家张罗一切,现在我要远行了,一时半会回不来。所以,孩子你要学会自己当家做主。
以前没试过、没有经验也没有关系,相父我手把手地教你,使用说明书都给你准备好了,你按图索骥就可以。什么人干什么事,怎么去考核人事,怎么去团结下属……咱都一条一条给你写着呢?有啥困难去找谁帮忙,这不就是父母远行时对孩子最细微和周到的考虑和照顾吗?
然后,你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家里的事你也要了解个大致的来龙去脉,你们家的兴衰都是有原因,所以千万不能重蹈覆辙,要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扬长避短,才能振兴家业。
不要对我外出打仗有啥其他想法,我原原本本地告诉你我和你爹的交情,我20多年无怨无悔地为你们家操碎了心都是因为“士为知己者死”,我没啥其他个人想法,就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孩子,你可以放心,相父我不是外出度假旅游,是换个地方帮你们家干活。
也不要想着逃避北伐曹魏这件事,隔壁老孙家可以回避这个事情,但你们家不行。因为你们家的招牌是被曹魏给砸了的,你不去声讨曹魏,你们家的品牌影响力就会慢慢在市场上消失。
我走了之后,只要你按我交代的方式去做、去学,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千万别没学会走,就想着跑。新手上路不可怕,但要尽量做到稳步前行。
我外出打工不是为了别的,是想帮你们家的产业做大做强。也不是我不想一直陪着你长大,而是我要对得起你爹当年的信任和嘱托。
跟你讲这么多,主要是因为我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着你。相父爱你、牵挂你,所以写着写着就把自己给写哭了,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所以,你在家里千万要乖,要争气,这样相父在外面帮你打工才心安。
学生时代,因为要求要背诵《出师表》,总感觉《出师表》篇幅太长,恨不得诸葛亮当时就写一句话:“孩子,相父要出去打工了,你在家里要听话哈。”但是,如今为人父母,再读《出师表》时,却感觉纸短情长,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大家知道《出师表》为何会被世代人们交口称赞吗?
首先自然是因为诸葛丞相的真情流露太感人。
要知道,诸葛丞相的第一个儿子诸葛瞻就是这一年才出生的。也就是说,诸葛亮追随刘备创业后,长达20年都没顾得上生孩子。要知道在古代,孩子的夭折率还是挺高的。四十六七才生第一个孩子的诸葛亮为了尽心尽力辅佐刘备父子其实是冒着断后的危险的(诸葛亮过继了他哥哥的一个孩子,其实就是以防万一自己断根了),为主尽忠到这个程度,古往今来有几人?
孩子刚一出生,诸葛亮便到汉中坐镇北伐去了,此后一直到病逝五丈原,诸葛亮一直很少回成都,也就是说诸葛亮为了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基本上没怎么管过、见过自己的亲生儿子。人家诸葛亮是真正做到因公忘私。所以有些混账东西还拿诸葛瞻后来在绵竹抵抗邓艾战死,说什么诸葛亮父子是虎父犬子,说什么诸葛亮不会培养孩子,这些混账东西的良心难道不会痛吗?人家诸葛亮为国为民都没法对儿子言传身教了,但诸葛瞻仅凭家风传承就能以死报国,这难道不就是最好的教育和传承吗?
了解到这些,我们才能更加充分地理解诸葛亮对刘禅这种言辞恳切的反复叮嘱?因为要报恩刘备,因为不愿辜负刘备的嘱托,诸葛亮把自己几乎全部的心血和爱都倾注到蜀汉和刘禅身上去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家诸葛亮真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用生命和家庭在践行这句承诺。
其次,《出师表》是一篇充满情怀和情感的实事求是的范文。
《出师表》通篇就没一句套话、空话,没有半点形式主义,开宗明义、直奔主题,不穿靴戴帽、不冗长空洞,都是情真意切地就事论事。讲道理有根据、讲操作有针对、讲情感有支撑……
比如人家交代刘禅应该怎么去用人,就把每个人的能力和品性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什么人适合干什么事,你刘禅按照这个使用说明书去照着葫芦画瓢就可以了。
比如人家解释为什么要北伐,就直截了当地说长安和洛阳二都是你们老刘家的祖宅,必须拿回来才能保住你们刘家的招牌。
比如人家交代刘禅要好好守家,也一点也没有矫情,直接说刘禅能够“咨诹善道,察纳雅言”那就是帮自己的大忙,自己会感激不尽的。
其实,文章最怕的就是空洞无物。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出师表》千古流传的背后是诸葛亮用一生的高风亮节在给其注释。
有人到如今都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要屡次北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把自己活活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而发出“悠悠苍天,何薄于我”的悲怆之问。
因为他是蜀汉最后的精气神,是汉祚最后的希望和寄托。他不咬牙去坚持和争取,整个蜀汉和其他心向汉室的人希望之光就会熄灭。
恰如我们今天的很多父母,有时候明明劳累、沉重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永远都要咬着牙齿让自己坚强、积极、乐观,不能让自己倒下,因为他们要支撑起整个家庭,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支撑一个尽可能大一点的成长和空间……他们若是真的倒下了,他们整个家庭的精气神就没有了。
而我们年少的时候,总会嫌弃父母管得太多、过于啰嗦,只有我们自己也为人父母之后,经历人生的风雨、生活的艰难之后,方能逐渐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谛。
相信很多人都和咱一样,在看三国历史时,其实在看到诸葛亮秋风五丈原的时候,内心之中的三国便已然结束了。这其实就是诸葛亮千古魅力的直接体现。
最后,简单地说一说,为什么为人父母的朋友更能从《出师表》中找到情绪共鸣?
其实爱的本质是担当、是责任、是呵护,但是像责任意识这些东西是要有所经历之后才能慢慢形成的,少不更事的小年轻们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是索取,是寻求轻松和快乐,他们是很难理解诸葛亮这种类似于“临行密密缝”的真情表达的。
如果我们不曾像诸葛亮深爱着刘禅一样深爱过我们的孩子,又怎么能感同身受地理解诸葛亮那种伟大的“父爱如山”呢?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