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聊父爱这个话题,都说严父慈母是标配,可是现实中容易出心理问题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严厉的父亲。
我家孩子爸爸带得很少,因为他在外地工作,两个孩子基本都是我带的,关于父亲带娃的好处肯定很多,但我经手了不少严厉爸爸把娃带翻车的例子,也比较多。
那些因为严厉父亲而有问题的小孩,有男孩,也有女孩。
矛盾的爆发期几乎都发生在初高中阶段,有少部分发生在小学五六年级,更多是集中在初一到高三之间的孩子。
问题孩子有一些共性,那就是:
沉默胆小,自我否认多,容易内耗,容易对学习和自己失去信心;
玻璃心,受不了挫折,吃不了苦,还听不了批评;
既在意别人的眼光,又接受不了自己的缺点,容易陷入内耗,比较纠结和拧巴。
在我落地陪跑父母的过程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很优秀的父亲,事业做得很好,但就是跟儿子的关系很糟糕。
但父亲特别爱孩子,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资源,也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可是孩子压根不买账,对父亲的态度很是恶劣。
这源于父亲对孩子一味的批评与指责,不管孩子做什么事,父亲都会挑剔孩子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好,这里应该这么做,那里应该那么做。
小的时候,孩子不敢反抗或者一旦反抗就会被父亲揍一顿,孩子就不敢反抗了。
等到了孩子初中时,父亲再挑剔孩子时,孩子就跟父亲对骂,父亲对孩子动手时,孩子也会还手,可是把父亲气得不轻。
但孩子就是一副“我就这样,你爱咋就咋”。
然后父亲一见孩子就摇头,觉得这种孩子真是白养了,养废掉了,甚至一见面就皱眉,嘴边还挂着“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一个废物孩子”。
父亲的负面评价,并没有让孩子变得上进或知耻而后勇。
不过呢,父亲嘴上虽然这么说,但孩子真遇到什么问题,父亲又是第一个冲出来保护孩子和护他周全。
可是即便这样,孩子还是一点不领情,一边享受着父亲提供的各种资源与条件,一边对父亲横眉冷对,不屑一顾。
其实孩子对父亲没有敬畏之心,并不完全怪孩子,也怪父亲平时跟孩子的沟通以及反馈方式是大有问题的。
作为规则的制定者以及孩子的榜样,父亲起到的作用是角色打样以及言传身教。
可是父亲偏偏在该严厉时,该让孩子承担时,选择了全盘托举,而在该看见孩子以及给孩子赋能时,却选择了打压与贬低与否认。
教育方式上的偏差,也直接导致了教育效果的南辕北辙。
糖糖说:
伤害性教育方式会让孩子自卑、压抑,并内化父亲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会用锋利的“小刀”雕刻自己,成为一个心灵上伤痕累累的人。
再加上一个过于退让和软弱以及溺爱的妈妈,会直接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无力,又依赖父母,又抗拒父母。
想让孩子改变,首先是要父母的认知持续发生改变。
父母认知层面上的变化,才会慢慢引起行为的上改变,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
严厉和苛责的教育方式,在孩子小时候的确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对孩子的伤害以及后期的叛逆,是极具毁灭性的。
父母和孩子很多时候是互为镜像的,孩子的问题都可以从父母的教育方式中找到蛛丝马迹,而父母的滋养也会让孩子内心强大,抗挫力强。
父母如果真的能反思自己的问题,真正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是会做错的,及时调整养育孩子的方式,那么所有的缺失都还来得及弥补。
如果父母只想改变孩子,从来意识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回避自己的不足,回避自身的局限,那么就会对孩子持续造成伤害。
孩子的成长与青春只有一次,伤害一旦造成是不可逆的,也会让孩子的生活充满着不安全感。
小时候孩子需要依赖父母,需要依赖规矩来约束行为,但慢慢的孩子长大了,他们除了是规矩的遵守者,还慢慢可能是规矩的见证者甚至是规矩的制定者。
这是孩子的成长与跃迁之路,也是父母在放手与尊重之间,能意识到孩子的未来有着无限可能,或许他们是未来的引领者。
而父母能做的托举有限,父母不一定是对的,给足爱与安全感,让孩子勇敢往前飞,就是最好的托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