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庄遗址出土的陶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庄遗址ⅣM27出土的象牙雕花器。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庄遗址出土的玉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庄遗址出土的四联玉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庄遗址ⅣM6出土的“玉覆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庄遗址出土的平底背壶。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在河南东部的黄淮冲积平原,大量历史遗存被漫漫黄沙掩埋,多年来少有重要考古发现。然而,永城王庄遗址的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认知。

王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以东约13公里的苗桥镇。2021年底,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期间,在王庄村南坑塘附近发现一座古墓葬。202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首都师范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河南境内目前所见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大汶口文化墓葬群,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和实用陶器。该项目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不久前,王庄遗址又发现了距今约5000年的超大型君主级墓葬。这些发现反映了大汶口文化的丰富内涵,折射出豫东平原的史前文明之光。

  体现独特葬俗

近两年的考古发掘探明,王庄遗址总面积逾60万平方米,遗址中心区有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圆角长方形环壕,大汶口文化墓地正位于环壕之内。其中共发现75座墓葬,皆为东西向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南北成排,东西成列,墓主头向东或东南。这些墓葬按规模大致可分为三类:君主级大墓、中型墓和小型墓。不论规模大小,随葬品都比较丰富。

君主级大墓编号为ⅣM27,位于墓地西南部,距离其他墓葬稍远,拥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墓室面积17平方米,墓口呈不规则长方形,长4.52—4.8米,宽3.47—3.68米。墓葬棺椁齐备,木椁位于墓室北侧,长约2.5米,宽约1.9米,木棺位于椁室中部,仅存少量棺底痕迹。墓室内随葬品丰富,包括玉器、石器、陶器等总计近400件,还有猪下颌骨、动物骨骼等。陶器主要置于墓室南侧,少量置于木椁四周,部分陶器形体硕大、形制特殊,不同于一般墓葬的随葬品。

在清理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此墓埋葬不久后,发生了“毁墓”行为:墓室及随葬品被扰动,墓主尸骨被取出,原应存在的玉钺等重器消失不见。尽管如此,也不影响对其学术价值的判断——此墓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墓葬,椁棺齐备,随葬5把玉钺(由骨鐏数量推测可知)、10余件石圭、精美的玉器以及百余件陶礼器等,彰显了墓主尊贵的身份。

墓地中部有6座中型墓,南北一字排开,面积大多在6—8平方米。随葬各类玉石器20余件,有璧、瑗、璜、镯、坠等,最为突出的是墓室中部的成组石圭;随葬陶器60余件,包括鼎、豆、鬶、壶、罐、盆、背壶等,其中一件陶鬶流部有鸮面装饰。

此外,还有多排小型墓葬,墓室面积约2—3平方米,以单人葬为主,少数为2人合葬墓。墓主多居于墓室北侧,部分墓葬有木棺葬具。随葬品一般有少量玉器、石器、骨器以及相当多数量的陶器。

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葬俗独特,为以往大汶口文化遗址所不见。一是墓葬间多有层叠累覆、有意打破现象。同排墓葬间叠压打破相对较少,同列墓葬间叠压打破较为常见,其中有多组打破关系,每组均有“墓室范围高度重合、墓主骨骼近于同一东西轴线、上下层墓葬距离贴近且随葬品连续堆放”等特点。二是墓室布局突出随葬品的地位。这些墓葬的空间结构很有特点,墓主多居于墓室北侧,随葬品占据墓室大部分区域。三是以实用器而非明器随葬。墓中陶器具有一定的组合形式,如背壶、尊、豆、小口瓮组合,或是鼎、鬶、豆、背壶组合等。尽管组合不同,但成行排列,礼器意识十分明显。器物形体硕大,器表烧成后或涂以黑色、白色彩绘。部分容器内可见小型动物骨骼,当为下葬时盛放的肉类祭品遗存。

  汇聚多元文化

早在新石器时代,王庄遗址所在的商丘地区就是八方通衢、文化荟萃之地,见证了大汶口、仰韶、良渚、屈家岭、红山等多种史前文化的交流互动。

王庄遗址的史前文化遗存以大汶口文化为基础。墓葬中有棺有椁,随葬丰厚,包括獐牙或獐牙钩形器,以及扁腹小口背壶、大镂空圈足豆、罐形红陶鼎、实足鬶、大口罐等陶器,都体现了大汶口文化的特征。同时,该遗址也继承了淮河流域文化因素,如河南虞城马庄遗址有墓葬间打破的习俗,流行绿松石佩饰等。

王庄遗址多座墓葬中发现“玉覆面”。如ⅣM6墓主的面部较为规整地排列着一组玉面饰,由30余件玉器及绿松石片组成,其中,左右眼睛处分别放置2件玉璧,颅骨两侧各有一排小玉璧,头顶、前额、眉心、鼻尖位置点缀绿松石片及带隧孔小玉珠。玉面饰各组件都有穿孔,推测原来缝缀于兽皮或布料上,覆盖在墓主头部。这是国内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首次发现墓主头部有组合玉饰,体现了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仪制的新特征。

王庄遗址出土了一批细砂岩质的圭形石器,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圭形器,可视为中国玉礼器圭的源头。石圭形制分平首和尖首两种,表面磨制精细。这种石器在大中型墓葬里数量较多,例如中型墓ⅣM3出土一组9件,而小型墓葬一般只随葬一两件,可见此类器物与墓葬等级相关。

墓葬中的陶器、玉器等反映出多元文化交汇的面貌:彩绘网格纹壶是中原仰韶文化彩陶与大汶口文化小口壶结合的产物,修长的平底背壶则是将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与大汶口文化背壶结合创制而成;小型玉器如玉龙、双联璧、四联璧、玉环等,与红山文化同类器物特征一致;盆形鼎、器盖等多见于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大型墓中出土的四棱柱体玉坠、贯耳壶等,多见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窄长条玉璜则带有凌家滩文化的特征。当地先民吸收融合多种文化又加以创新,形成自己显著的风格特征,为早期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彰显古国特征

商丘地处黄淮冲积平原,为黄河(古济水)与淮河环抱,地势平坦,唯永城东北有高耸的芒砀群山。据文献记载,芒砀山一带存在陶唐氏、有虞氏等古国。

王庄遗址是目前所见大汶口文化分布区最西端的中心聚落,改变了以往人们对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水平的认识。其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正是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在郑州西山、大河村、汪沟遗址和山东济南的焦家、滕州的岗上均出现城址。根据聚落规模和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专家推测王庄遗址原来应有城墙。

王庄遗址的棺椁制度,“玉覆面”、石圭、玉钺、陶礼器组合的随葬品,体现了早期礼制,具有重丧葬、重饮食的特征,可视为史前社会礼制文化的肇端。墓地周边的防御性人工环壕形制较规整,反映了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是社会结构复杂化的体现。

王庄大汶口文化聚落规模宏大,礼仪制度已经产生,社会阶层明显分化,昭示该地区已进入“古国时代”。王庄遗址周围还分布着一定数量的次级聚落,西部有一个由12处遗址组成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东部有安徽省萧县金寨遗址群。由此可见,古芒砀山地区史前时期存在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社会组织,可称为“芒砀古国”,王庄遗址是古国的政治中心。它是研究苏鲁豫皖地区文明起源和文化发展的关键遗址,也是四方文化交融汇聚的核心区域,对研究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手铲释天书,拂尘觅古幽。王庄遗址目前已发掘面积只占整个遗址的很小一部分,相信未来还有更多重要发现等待着考古人层层揭开。(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海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岳洪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