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源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践探索,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畅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河源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擦亮绿色优质农产品“金字招牌”

近年来,河源不断擦亮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金字招牌”,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18个省级农业产业园,268个“一村一品”,“一村一业”项目;获批全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村8个,示范镇4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124个、专业镇18个;培育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9个,省级菜篮子基地34个,市级菜篮子基地95个,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92家。

围绕“六色”品牌,推动生态旅游提档升级

河源围绕“绿色”生态旅游、“蓝色”湖水旅游、“古色”历史人文旅游、“红色”革命教育旅游、“特色”温泉旅游、“夜色”休闲旅游,做大做强“六色河源”旅游品牌,推动生态旅游提档升级。今年以来,紫金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成县(区)数量达到5个。打造文旅特色新品牌,紫金苏区革命旧遗址群景区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万绿湖在全省A级景区满意度排名第一,新评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3个,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条,首批广东省驿道乡村酒店1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1个、示范镇2个、示范点6个,“河源‘相约源城’美丽乡村之旅”入选国家文旅部首批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展水经济产业 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

依托优质水资源,做好水经济产业文章,是河源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河源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积极培育发展百亿级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万绿湖优质水利用项目入选省水经济十大试点之一,包装饮用水企业2023年累计营业收入40.5亿元,位列全国各地级市第二名。

据统计,河源现有水饮料及食品产业规上企业39家,拥有全国包装饮用水头部企业农夫山泉和华润怡宝在华南地区的最大生产基地,及国内最大的饮料代工企业广东紫泉饮料工业公司。今年上半年,在华润怡宝、紫泉饮料、农夫山泉等拉动下,河源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实现71.5%的快速增长,预计2024年产值达96亿元。

推进绿色产业 挖掘经济潜能

河源谋划绿色矿业产业发展,推动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目前已发现主要矿产64种,其中铁矿、钨矿、稀土矿、石灰石、瓷土矿、铅锌矿、锡矿、萤石矿、石英石等在全省占较大份额,可开发利用潜在价值达数千亿元。

河源积极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形成以水电、火电为基础,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多元化电力供应体系。目前,河源水电126.24万千瓦,风电9.90万千瓦,光伏发电38.13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及其他2.17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76.44万千瓦。

此外,河源实施绿美河源行动,推进高质量水源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73.18%, 油茶种植面积85.37万亩,油茶产值26.42亿元,油茶籽产量8.38万吨。南药产业种植总面积3.97万亩,产量1.1万吨,产值2.8亿元。竹子资源总面积74.60万亩,毛竹基地19个,面积1.75万亩,竹加工企业22家,产值1.39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山”转化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如今的河源已成功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路径,其“两山”路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推动碳普惠制发展,探索“生态+”“林业+”“碳汇+”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探索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建立市县碳普惠制联动合作机制,推动碳普惠核证减排量项目申报,现已通过省级备案4个分布式光伏发电、7个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其中连平县6个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通过碳交易实现经济价值约57.66万元,为村集体带来收益,打通“两山”转化路径。

二是谋划及储备东江水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加强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监管,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树立省内生态保护补偿示范和标杆。东江流域补偿的探索,为北江等更多跨市河流治理带来经验。2020年以来,共获东江流域省内生态环境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激励资金8.08亿元。

三是探索推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发掘连平县生态资源优势,探索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双向“奔赴”新模式,指导连平迈出谋划实施EOD项目第一步,破解生态环境治理资金不足难题,预计获6亿元政策性贷款,推动生态产业更兴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