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总科—切叶蚁亚科〈家蚁亚科〉(三):收获蚁
6.收获蚁属
收获蚁属(学名:Messor),隶属于蚁科切叶蚁亚科,该属由151种现存种和1种化石种组成。主要生活于草原、干燥地区或人类居住的村落附近,获取植物种子、谷物。收获蚁属在1890年就被A. Forel记述了,模式种:Messor barbarus Linnaeus,1767(中文正名:野蛮收获蚁) 。收获蚁属的蚂蚁大多数种类工蚁多型,主要分布于古北区、东洋区和非洲热带地区。收获蚁属物种具有收集植物种子作为储备食物的特点,并因此得名。
(1)生活习性
收获蚁可以把收获来的种子存放而闻名。同时它们收集种子的工作也促进了某些种子植物的传播。收获蚁收集种子,并将之去皮、贮存,能做成“种子面包”以供蚁群食用。
收获蚁的存在对植物种子的传粉有促进作用,该属蚂蚁并非农业害虫。而在北美及地中海有一种与收获蚁习性、外貌特征相似的蚂蚁——须蚁(Pogonomyrmex spp.),又称“农蚁”、“石竹蚁”、“美收获蚁”,则因尾部具有剧毒的毒刺而能对人类生命造成威胁。由于栖息地较干燥,食物来源很少,它们就在雨季中采集成熟的植物种子储备起来,以供干旱缺粮时充饥须蚁中的工蚁采到坚硬的种子后先将其咬碎、运进蚁巢,放在蚁巢上层的“仓库”里。另有一些工蚁在巢内做深加工的工作,将种子嚼烂,混合上唾液,使淀粉在酶的作用下转变成糖分,最后做成香甜的饼或团子,储藏在蚁巢里,作为旱季的粮食。
(2)分布范围
收获蚁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国内于分布北京、河北、内蒙古、甘肃、山西、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湖北、陕西。新疆境内分布多种收获蚁。最大的收获蚁种是巨首收获蚁(Messor cephalotes Emery,1895),它们生活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坦桑尼亚。工蚁体长:6.5 - 18 mm;蚁后体长:18 - 18.7 mm;大型工蚁的头宽5.6mm。中国境内大量分布针毛收获蚁(Messor aciculatus Smith),工蚁体长5.4-5.6mm,单型,体黑色,上颚、触角鞭节、足红褐色,后腹部带褐色。体具较丰富的白色毛,针状。
(3)强壮收获蚁
强壮收获蚁(学名:Messor valentinae)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在野外其生存环境较为恶劣,适应能力较强,筑巢于地下,冬季会深挖巢穴以避寒。其性情温和,移动速度不算快,主要以植物种子、小昆虫为食,会储存种子作粮食储备。
①体形特征
工蚁体长约4.0—10.0mm,工蚁体形大小有多个等级,大工蚁即为兵蚁,工蚁体色为黑褐色至暗红褐色。
头部方圆形上颚发达,尤其大工蚁头部特别大,胸部瘦小,腹部卵形。
蚁后体长约为11mm,体色为黑褐色,光亮,体形与工蚁比明显的粗大,胸部发达。
②环境要求
地栖,湿度要求随意,干湿分离即可,温度20-30°C。
③食物要求
杂食偏素型,主食植物种子,小昆虫及甜食。
④分布区域
中国新疆、塔吉克斯坦。
7.举腹蚁属
举腹蚁属(学名:Crematogaster),指的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的一属。模式种:Formica scutelliaris Olivier,1791 ,隶属于切叶蚁亚科,该属由767种现存种和2种化石种组成。举腹蚁属,又称举尾蚁,为单型工蚁,2结节,本属蚂蚁最大的特征即为腹部易于上举。本属已定名的种类繁多,但形态较为近似,分布广泛。本属蚂蚁营巢种类方式较多,有地下营巢,有在树干或树皮下营巢,有在树上做悬挂巢等等。同一种蚁在不同地方营巢方式可能不同。
(1)形态特征
举腹蚁属大多为中小型蚂蚁,体长2~4mm左右范围。体色大多为黄色或黑褐色,头部具纵长细条纹,头后面条纹发散。复眼圆形,侧生于头的中部。前胸背板前面隆起,有皱纹,后侧角有2根向后的长刺,稍下弯。腹部光亮,有细小刻点。有尾刺,会攻击入侵者。本属已定名的种类繁多,但形态较为近似。举腹蚁的识别是可从他们的向上的心形腹部辨识。
工蚁头正面观多少成正方形,侧角钝圆;上颚粗壮,但较狭窄,咀嚼边一般具4枚齿;下颚须5节,下唇须8节;触角(所有印度种)11节,鞭节棒由端部的4、3或2节组成;复眼侧生,中等大小;单眼通常缺如。胸部较狭窄和侧扁,在中胸和后胸背板连接处缢缩;前一中胸背板缝常不清楚,中一后胸背板缝很明显,后胸背板后面具双刺;足细长。腹柄的第一节稍变宽,前面凹或上面平;第二节具圆形的稍隆起的腹柄结,通常具纵长沟纹;腹柄端部与第一腹节基面的上部相连;腹部多少成心脏形或近心脏形。
雌蚁与工蚁相似;在某些种,具有性无翅型的拟工蚁,胸部的类型与工蚁相似,但在这种情况下,一眼可以看出性的区别,是因它的腹部格外粗大和长。有单眼,但常畸形或不全。后胸背板刺较坚挺,基部粗;有些种无刺。前翅只有一肘室和一中室。雄蚁的头比胸窄,后头宽;复眼大,着生在头侧高隆处;单眼不突出。上颚狭窄,端部弯;触角12节,柄节短,约与鞭节基部3节等长,鞭节不具棒,但其端节是最长的。胸部与雌蚁有点相同,但共后胸不具刺;足细长;翅较宽大,比雌蚁的翅较宽长。腹柄与腹部与雌蚁同;外生殖器不出。在该属中大多数种的,大型工蚁和小型工蚁除大小有点不同外,没有什么差异。
该属蚁本来是一种树蚁,该属大多数蚁皆营造看上去是褐色纸片状的植物纤物质的蚁巢,多少成球形,至少已建成的蚁巢是如此。上面有许多突出的小檐盖住许多通道的入口;巢内有许多通道和小室等,以及用同样硬纸般材料建成的隔墙。有一些种把它们的巢建在树洞中还有少数营巢于地下或石块下。同一种蚂蚁在不同地点,它的建巢习性也不相同。例如黑褐举腹蚁(C. rogenhoferi)在缅甸它常把巢固定在大树枝条的周围,但在印度德干言原东部,罗夫顿先生发现它们把巢建在树洞中。
在印度,该属蚂蚁当其受惊或迅速移动时,就把它们的近心脏形的宽腹部翻到背上,这个招式之所以完成,是由于其腹柄与基部腹节上缘相连结的缘故,腹部背面较平直,下面凸。
该属蚂蚁螯人是有毒的,但它不常用螯针。像其他许多蚂蚁那样,它也看管和饲养“蚁牛”。根据艾特肯和泰勒先生的观察,有些蚂蚁为它们的“牛”建造特殊牛棚。平胸举腹蚁、膨胸举腹蚁,它们的后胸背板明显膨大,后胸内部两侧各有一空腔,并有很小孔口与外面相通。在活蚁的小孔中似乎不断有甜的液体流出,我曾观察膀胸举腹蚁的工蚁彼此猛烈地去舔对方的胸部。据我所知,还没有哪种蚂蚁去贮藏食物;但罗夫顿记录到他曾亲眼目睹雅致举腹蚁去抢劫禾收获蚁的食物,而后者正在收获它们的粮食。
其中2只乌木举腹蚁的蚁巢已被挖空,另一只是雕刻木工蚁的蚁巢。在这些巢中连一只蚂蚁也不存在了。他们或者逃走,或者被吃光了。然而,就是这些蚂蚁在它们的巢被啄木鸟占有之后有时还继续栖居在它们的巢中。
(2)社会结构
举腹蚁属为单蚁后制或多蚁后制,以单蚁后制为主,工蚁单型,蚁巢通常为小型巢或中型巢。有时为超型巢。其中罗思尼举腹蚁、米拉德举腹蚁、比罗举腹蚁等3种为小型巢。大阪举腹蚁和立毛举腹蚁建巢初期为小型巢,后期发展为中型巢。罗夫顿举腹蚁和黑褐举腹蚁为中型巢。粗纹举腹蚁为超型巢,这是在西双版纳观察到的最大蚁巢。
(3)生活习性
举腹蚁属筑巢形式为土中营巢或树栖,多数品种喜欢筑巢在潮湿或烂掉的木头里。巢穴会经常在树上、树孔、残枝、和树桩等地找到,一般呈圆形。烂掉的篱芭、阳台,和栏杆也是巢穴所在地。举腹蚁的巢多数建于户外;但是,如果在室内有潮湿或烂掉的木头(由于漏水),这等蚂蚁会欣然将巢筑于户内。这样的室内巢一般是在屋的围边、门框和天窗。
当激动或受干扰,工蚂蚁会举起腹部高于头地奔跑。象多数其它类型蚂蚁,举腹蚁在巢和食物与水源之间建立优良的通道。他们喜爱各种各样的食物,工蚁尤其喜爱对由蚜虫和其它小昆虫于许多树和植物上产生的甜甘露。果树、玫瑰和许多灌木是蚜虫的宿主,也许这是蚂蚁出没于大厦的其中一个原因。工蚁的出没一般都是寻找食物。
(4)分布范围
该属蚂蚁具有全球性分布,但更多的物种常见于热带地区,通常被发现于森林,林地和灌木栖息地。由于其广泛的地理分布性和地理变异性为该物种的分类学研究制造了不少麻烦。
(5)黑褐举腹蚁
黑褐举腹蚁(学名:Crematogaster rogenhoferi),昆虫纲,切叶蚁亚科,举腹蚁属 。
①形态特征
工蚁:体长2.7-5.0mm,体红褐色,后腹部大部为褐色。
雌蚁:体长6.5-8.5mm,体红褐色至褐色。
雄蚁:体长约3.5mm,体黄褐色。
②生活习性
黑褐举腹蚁(Crematogaster rogenhoferi)常栖息于树上,巢穴为层纸巢,类似于黄蜂窝一样挂在树杈间,尤其喜欢在竹子上做巢,常见它们列队来回行进于树枝间,在它们奔跑的过程中,腹部较常举起来,而且总是保持前后摆动。惊动其巢穴会蜂拥而出,保卫蚁巢,较具有攻击性。在野外它们常取食蜜露,人工喂养时可以喂食糖水、面包虫等。
③地区分布
国内:云南、海南、广东、广西、江西、安徽、江苏、四川、湖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
国外:东南亚也有分布。
8.盘腹蚁属
盘腹蚁属(学名:Aphaenogaster),隶属于切叶蚁亚科,为该亚科较大的一个属。工蚁体型一般为4~7mm,属中小型蚂蚁,该属由222个种或亚种,及11个化石种组成。全球除南美洲和南部非洲外均有分布。
(1)形态特征
这种蚂蚁通常很容易分辨,工蚁通常为中型细长个体,工蚁单型,无分化,复眼较大,头部呈卵形,背部通常有刺,头长大于宽,触角细长,12节(但雄蚁触角为13节),鞭角棒通常为4节,鞭角棒不粗,腹柄细长,第一结节近圆锥形,第二结节卵圆形,通常长大于宽。工蚁可能与大头蚁属(pheidole)的工蚁混淆,但两者不同的是盘腹蚁会更大一些(大头蚁的工蚁通常体长约为3mm),且大头蚁具有分化,其实非常容易就可以区分出来。以日本盘腹蚁(Aphaenogaster japonica)为描述对象:
工蚁:一般体长6.5-7.5mm。体褐红色,立毛黄色,粗钝,较短,以后腹部上毛最丰富。上颚、唇基、额区、结节上部和后腹部多少具光泽;体其余部分暗;头(包括上颚)呈椭圆形,后头角弧形,后头缘横形且边缘;复眼大而凸,位于头侧近中央处;上颚长,唇基前缘中间具一宽的缺切;触角细长,柄节基部强烈弯曲,在弯曲处其一窄的叶状突,鞭节各节均长明显大于宽,鞭节棒不明显。并腹胸细长,前胸背板和中胸背板前部形成一圆凸;并胸腹节基面明显长于斜面,着生1对尖刺;指向外后方。第一结节侧面观呈圆锥形,其长度几与结前柄相等;第二结节凸圆,长度几相等,其宽度约为第一结节的2倍。
蚁后:一般体长9-11mm,体褐黑色,立毛较工蚁细密。前胸背板和并胸腹节背板上具横刻纹;中胸背板刻纹纵向;头部触角较粗短;并腹胸粗壮,并胸腹节刺粗扁且钝。其余特征几乎与工蚁相同。
(2)生活习性
盘腹蚁的巢穴往往建立密集,巢穴显眼,在土中或朽木中营巢。蚁巢的入口一般呈漏斗状,直径可达4cm,从而使其有了另一个名字:漏斗蚂蚁。盘腹蚁属通过照料蚜虫获得蚜虫分泌的蜜露,因此它们地面上很少见,有时也捕食小型节肢动物。虽然它们没有攻击性,但他们受到干扰时,会张开大颚乱跑。盘腹蚁属身体细长,行动非常快速和敏捷。大多数种类营巢于石头下的土壤,盘腹蚁是杂食性动物,偏肉食性,采集花蜜照料蚜虫,或收集死亡的昆虫,例如半翅目(Hemiptera)昆虫。
(3)分布范围
该属蚂蚁分布较广,除南美洲、南极洲和南部非洲外均有分布。
(4)日本盘腹蚁
日本盘腹蚁(学名:Aphaenogaster japonica)分布于中国、日韩、俄罗斯远东等地区,蚁后体长约10mm,工蚁体长4.3-5.7mm。最早因为一些问题有些中国学者将其命名为中日盘腹蚁,后证实应为日本盘腹蚁。
①形态特征
工蚁:一般体长4.3-5.7mm。体褐红色,立毛黄色,粗钝,较短,以后腹部上毛最丰富。上颚、唇基、额区、结节上部和后腹部多少具光泽;体其余部分暗;头(包括上颚)呈椭圆形,后头角弧形,后头缘横形且边缘;复眼大而凸,位于头侧近中央处;上颚长,唇基前缘中间具一宽的缺切;触角细长,柄节基部强烈弯曲,在弯曲处其一窄的叶状突,鞭节各节均长明显大于宽,鞭节棒不明显。并腹胸细长,前胸背板和中胸背板前部形成一圆凸;并胸腹节基面明显长于斜面,着生1对尖刺;指向外后方。第一结节侧面观呈圆锥形,其长度几与结前柄相等;第二结节凸圆,长度几相等,其宽度约为第一结节的2倍。
蚁后:一般体长9-11mm,体褐黑色,立毛较工蚁细密。前胸背板和并胸腹节背板上具横刻纹;中胸背板刻纹纵向;头部触角较粗短;并腹胸粗壮,并胸腹节刺粗扁且钝。其余特征几与工蚁相同。
②习性
地栖,常见于山林等环境中筑巢,地下营巢。群落可达到几千只,性情温和,行动速度稍慢。
③环境要求
空气湿度:40-60%,适宜温度:20-30°C。
④食物
杂食,可喂食小昆虫,糖水等。
⑤群落规模
成熟群落可达几千只。
⑥分布区域
中国黄河流域附近、广西、云南、日本、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