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生投稿,伊河生活整理】
1969年12月我从甘肃华池应征入伍,到了4500里外东海上的东福岛当一名海军
战士,新兵头一个月部队给我发7元的津贴,可是第二年我被送到西安一所军校读书,军校仍然给我发7元津贴,然而那个时候有笔钱我每个月必须要花。
1969年12月,17岁的我和塬上同乡一起参军入伍,征兵时听说是当海军就十分激动和向往,便踊跃报了名,因为在我的心里,早已看惯了生活17年的黄土高坡和到处可见的纵横沟壑,打心眼里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想看看海,想象中的海早已在我的心底埋下美丽的影子。
所幸征兵的所有手续进行得十分顺利,12月24日,我和我们县280多名新兵一起启程,先是坐了一天的汽车到庆阳,从那里头一次坐火车,那种火车中间只有一个大铁门,门一关上里面的味道比牛圈的味道还大,不过当时只顾上兴奋,我们这群新兵使然不顾车厢内的黑暗和刺鼻气味……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闷罐一样的火车一坐上就是八天九夜,我们一路向南,几天后又向东,走走停停,终于在元旦那一天到达海边一个小火车站,然后又乘坐军舰到了一个海军大院,事后听首长讲,我们这一路竟然走了4500多里。
这一路给我印象深刻的却是坐军舰。我们这批甘肃兵都没见过大海,尤其下了火车转乘军舰到舟山,大伙一上军舰眼睛都不够使,既新奇地看着军舰,更贪婪地看着浩瀚的大海,军舰启动,为了安全,首长不让我们到外面去看大海,但挡不住军舰在大海里穿行的哗哗声。
但是,令我们难堪的事情随即出现了,军舰行驶几十分钟后,我们的肚子里开始翻江倒海,接着呕吐起来,我更是几次爬在旁边早已准备好的铁桶上不撒手,不仅把我们在军供站吃的肉丝面条全部吐光,到了最后连胆汁都吐了出来。温柔似水的大海,竟然这样欢迎来自千里之外黄土高坡的我们……
中午时分,我们下了军舰到了舟山上的一个部队大院,部队敲锣打鼓欢迎我们,可当时的我们个个没精打采,所幸那个时候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稍微休息马上又恢复了元气,让我们欣喜的是,到了基地大院,新兵连用肉丝海鲜面条欢迎我们,那味道可比我们老家的鲜浓多了。在我们华池老家,没吃过肉丝面条,那个时候基本上就见不到白面,我们经常吃的是庆阳噪子面、黄米面馍馍和荞剁面。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荞剁面我们吃了十几年,在家时,母亲用温水和荞麦面,反复揉撬,称“撬面”。等到荞麦面团表面均匀光滑后,放到锅台小案板上,再撒上玉米面粉,用擀杖将面团靠近锅的一面擀成薄片,再用刀将擀薄的面页切成半公分宽的面条,煮熟后配上菜、素汤或干拌些菜食用,面条十分筋道……
新兵训练开始的第六天晚上,通信员通知各班排到司务长处领津贴,我所在的7班去得较晚,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看到司务长和上士在屋里,门口放着一张桌子,一个个核对着花名册,另外一个人发放,轮到我时,上士给我发了7元钱,是3张2元钱币,还有一张1元的钱,拿到钱我喜滋滋地回到了宿舍。
回到班里,班长给我们说,我们是高山海岛部队,津贴比内地其他部队同批兵多1元钱,多这1元钱,体现了国家对驻守高山海岛艰苦地区部队的关怀。
班长的话我让我想起了我二哥,他是前年到的部队,二哥部队在四川,来信时给我们说到部队后第一个月,部队就给他们发了6元钱。
拿着7元钱,我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亲,他们到地里干活,干活记工分,年底分钱和粮食,但时由于老家太穷,10个工分才1毛2分钱,父母他们辛苦一
年,年底除了分到手的一点口粮外,钱只有一、两元钱,父亲手里就没握过2元以上的钱,少得可怜的一点钱,还要去公社代销点买盐、洋油这些生活必须的东西,可如今我一到部队就领到了7元钱,父母若知道我领这多么的钱,一准能高兴得合不拢嘴……
领到津贴的第二天午饭后,虽然只有一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我们排着队赶到基地门口的军人服务社买东西,当我们赶到时,里面的人已经挤得水泄不通了,我看后头就有大了,但一想新兵连这时发津贴,大家手里才有钱,也都是趁着休息的这点时间来买东西,我只得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一会儿,一些战友陆续离开,我才再次挤到屋里,柜台里面有3个售货员,其中一个漂亮姑娘那里的人最多,我不好意思往那挤,只好到人相对少一点的男售货员那边去买。
军人服务社的东西真不少,货架上的各种东西满满当当,玻璃柜台上还摆放着几大捆的布匹。来之前班长给我们交代,赶紧去买些肥皂、洗衣粉、稿纸和邮票回来,这些都是你们经常用到的,我又多买了一合图钉,我上铺床板下面贴的旧报纸快脱落了,一到晚上,掉了一个角的旧报纸就在我脸上面耷拉着,影响情绪,我想弄点图钉把报纸固定好。
买回东西后,晚点名后自由支配时间,我爬在床边给家里写信,指导员说,同志到部队后,应及时给家里写封信报个平安,免得父母和家人担心,我就把当兵这一路的新鲜事,还有在部队的吃住情况写给了父母,随信我还寄回了一张周末刚刚拍的穿军装的照片,二哥当兵后就先给家里寄了一张自己的军装照片……
信装入信封,胶水粘好,又贴上邮票,交给通信员后我松了一口气,虽然上学时知道写信,在家时也看过二哥寄给家里的信,但从小就怕写作文的我,离家数
日,该向爹娘报个平安,虽然信的开头文绉绉地称呼爹娘为父母亲大人有点别扭,但我看战友们都这样开头,我也模仿着写完了信……
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我们彻底适应了岛上的生活,可是新兵训练一结束,我却被分到一个叫东福山岛的小岛上。
然而天不随愿,新兵分配那天海上起了大风,我们只好在新兵连多呆了一天,第二天风平浪静,我们登上了军舰,两个多小时后终于到了东海中的这个小岛。
东福山岛距离舟山岛岸距离约40多公里,岛上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相传当年徐福东渡时就途径此岛,因此取名东福山岛。
当时,驻岛部队战士的伙食标准为陆勤灶0.45元/天,水面舰艇上的战士吃的是海勤灶,每天0.85元,其中以海军潜艇兵的伙食最高,他们当时每人每天2.25元。虽然同为海军,但是我们不是舰艇兵,更不是潜入深海的潜艇兵,不过,听司务长讲,我们的伙食比当时陆军内地部队一天0.37元的伙食费,还是高出一大截的。
尽管如此,海岛上却没有淡水,吃的水全靠老天降雨,岛上有比较系统的雨水收集渠道和储藏设备,所幸海岛这边经常下雨,雨水才不至于枯竭,如果遇上干旱雨水用完了,那就只好让基地往我们这边送淡水。
然而,这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岛上全靠发电,到了后期岛上群众外迁所剩不多时,我们还要供应老百姓生活用电,正因为军人和岛人群众唇齿相依,福祸与共,因此,岛上观通站的战士和居民关系十分融洽。
执勤训练之余,我们在岛上种菜、捞些海产品洗净晒干,以备不时之需,岛上的
战士休假离岛时,大都带些自己动手制作的海产品回家,然而因为我在岛上的时间短,等到我可以探亲回家时,我已经调离了东福山岛。
没想到的是,岛上的饮食却令我们中的一些人十分难受。
由于海岛十分潮湿,站里给我们每个人都配属了电热毯,除此之外,炊事班炒菜时常放辣椒,我不吃辣,刚到岛上吃辣菜很难受,指导员说,用电热毯和饮食里的辣味,能除去身体内的湿气,防止生病。但是,那时的我睡在电热毯上时间一长,频繁上火,鼻子流血,流起来还不容易止住血,断断续续,我流鼻血流了十多天,弄得岛上的卫生员十分头痛,直到基地军医到岛上巡诊才解决。
但尽管如此,我克服困难认真完成训练和执勤,因为我知道:简单的小事也需要全力以赴,平凡的生活也值得认真经营。由于我在执勤那段时间发现多起重大空情并迅速上报,受到上级通报表彰。
1970年,上级指示选送部分优秀战士到军校深造,我有幸被站里选中,这一年的9月,我到了西安一所通信院校学习,西安离家近了许多,这一次离开后,我就再也没回到让人魂牵梦绕的东福山岛。
但是,令我不解的事情却发生了。
我到军校报到后,组织、后勤和行政关系都转到了军校,在我到军校的当月学员队发津贴时,司务长给我发了7元钱,当拿到津贴时我不禁愣住了。
当兵时间长了就知道,战士津贴随着入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1970年是我入伍的第二年,按说应该给我发8元津贴的,于是,我悄悄找到司务长,问我的津贴是不是发错了。
司务长听到我这样问,也是一愣,发错津贴可不是小事,于是,他马上核对,当
他弄清我是来自东海小岛上的战士时,不禁松了一口气,他向我解释说,你原来是海岛上服役,你们那里属于文件规定的“高山海岛”,津贴标准就比内地部队同年兵多1元。如今你到了内地上军校,你也应享受内地的津贴标准,因此,按内地第二年兵津贴标准,你确实应该是7元。
听到司务长这样解释,我马上明白了,不禁为自己的莽撞而惭愧。
虽然如此,但是,写信需要贴邮票的要求没有变,每个月我给家里写信,买信纸和邮票的钱是必须要花掉的,所幸军校管吃管住管发军装,基本上不再花其它的钱,我上一年学能积攒43元钱,暑假或者寒假探亲时,我一并带回华池老家,家里有了这些钱,明显好了许多。
1973年我军校毕业,分到了海南一个海军基地,之后参加过南沙海战,三次到军校深造,1999年,当兵30年我的以副师职身份转业回庆阳,任一个局级单位的一把手,后来调政协任副主任委员直至退休。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那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风大浪又高,自
从那天上了岛,我们就把你爱心上……”四十多年前歌曲《战士第二故乡》传遍大江南北,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这首歌唱的就是我曾战斗过的东福山岛。
致敬岁月深处那段在海岛上当战士的日子!
人生,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磨砺以须,终见花开绚烂。
【素材来源于投稿者,整理作品不代表编者和平台观点,无恶意和不良引导。图片源自网络,联删】